每天資訊明朝光裕坊,淪為晾衣處久矣

菜單

明朝光裕坊,淪為晾衣處久矣

和莆田步行街的熱鬧喧囂不同,這裡的背街小巷深處,藏著不少文物古蹟,金橋巷的“光裕坊”便是其中之一。

“牌坊之鄉”也曾是莆田的名片,相傳鼎盛時,莆田牌坊有上百座。而這個“光裕坊”建於明弘治年間,1984年被列為區級文物。可是,隨著時光流逝,“光裕坊”似乎也被遺忘,破損嚴重。

明朝光裕坊,淪為晾衣處久矣

牆上的牌子,說明這牌坊來頭不小

如果不是牆上掛著的牌子顯示,恐怕沒人知道這座明代木牌坊還這麼有來頭。牌子上的資訊顯示,這是明朝皇帝為曾任南雄同知的陳鍾、廣西提學副使陳伯獻父子而專門建立的一座木坊。資料顯示,陳伯獻父子、陳鍾均是明朝官員,福建莆田人,牌上落款時間為1984年。

“光裕坊”高6米多,寬四五米,層層加高,中間隆起。整個“光裕坊”除了木柱的基礎部分是石制圓礎,大部分結構都為木樑結構,雖然經歷幾百年風雨侵蝕依然保持原有風貌。

明朝光裕坊,淪為晾衣處久矣

在明朝文物裡曬衣服,已不是新鮮事

遺憾的是,這座牌坊不僅保護不善,樑上電線亂牽,橫插著的幾根竹竿,曬著好些衣服,內衣內褲也有,這與文物實在不搭。現實是,這種情況已經存在多時,周邊居民已習慣將衣服曬在這裡,通風透氣,幹得快。

和牌坊鼎盛時期相比,這已經是莆田最後一塊木牌坊了,若繼續被“遺忘”,怕是會永遠失去。附近一些老人家對“光裕坊”感情比較深,老人說,“光裕坊”所在鬧市區,又藏在深巷,加之年代久遠,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希望能得到應該有的保護。

根據以往的公開報道,有關部門也曾試圖修繕,在2016年初,就有下撥5萬資金,但實際修繕遠不止這些錢,官方迴應也稱“因其餘資金缺口較大,招投標工程未能啟動,一直拖延……”

文物價值內涵的複雜性,與人們價值觀念的不同,這給文物保護帶來難處。

我們需要一個人們所認可的價值尺度,來規範對文物價值的評價,希望百年後,我們身邊的文物都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