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文源,逝去的桃源

菜單

文源,逝去的桃源

文源,逝去的桃源

文源,逝去的桃源

作者:靜顏 誦讀:黎敏

圖書館於我是一場夢幻,有些仙,有些美,有些世外桃源。

前些年省圖還在文源巷,印象中院子裡臨街的大鐵門終日地開著,裡面應該是種著些垂柳,春夏時日益茂盛,有風無風時,總有些擺動,街面上浮世的喧囂就被拂去了好些。圖書館主樓外的花壇裡有一些花,陽光照下來頗有些絢目,樓裡已經斑駁的朱門在這幾許花星的映襯下愈發顯得沉穩質樸,端嚴肅重。

不管外面多麼炎熱,進了朱門,樓裡卻總是沁涼,上了年頭的水磨石的地面閃著幽微的光,人心頓時寧靜。一樓門廳的穹頂似乎是高的,兩邊的樓梯的部分臺階已經有了豁口但更多的是被踩踏出的凹痕,邊沿自然更是光滑,踩不穩怕是要跌跤的。可來到這兒的人步履總是輕凝穩緩,無名的寧然濾掉了一身的焦灼浮躁,換口氣的當兒,人也就換了心境,自然心寧神明,再滑脫的樓梯地面,也都被沉下來的自我真真兒地踩在腳下。那種沁人心脾的腳踏實地,是不常到圖書館的人斷然體會不到的。

文源,逝去的桃源

一樓正對大門的是另一重門,亦是硃紅,不記得門上是否有門釘,恍惚間總該是有的,因為不止一次地自己是在門上找尋過,想想可笑,不知怎的在我心裡竟覺得門釘是古雅的極致,不僅古雅,而且莊嚴,有著質樸之外不可侵犯的鐵骨。其實即便有門釘也應該在樓外的大門,古雅莊嚴是每一座圖書館的魂,怎麼著也應該彰顯於外吧? 當然這必定是彰顯而絕不是張揚,是慧中以秀外的雅韻乃揚,是水滿而流溢的自然流淌,是底蘊使然。但也許並沒有門釘,只是過往的記憶在現實與期許之間徘徊交織,醞釀出當年和今時的白日所疊映了的美好夢幻。

這一重門裡應該是借閱文學類書籍的所在,我一般不常去,有時候偶爾看看,也不時會有小驚喜。只可惜時隔日久,究竟是因為碰到了哪位作者,遇到了哪行文字而心生雀躍,卻是不記得了。當然,徜徉其間的滿足與安寧自是揮之不去,那是和著生命的絃歌走過的點滴歲月,歷久彌新。

上了二樓最引人注目的是圍在兩根大廳柱下的紅色沙發,應該是量柱定做,妥貼圓滿。常見到坐在沙發上的讀者或捧卷,或支頤,或冥目,或凝神,或黃髮,或垂髫,或端嚴,或質樸…。。。但這只是我個體所見的浮光掠影,我很想知道如果圖書館本身能將光影留存,那些疊加在這兩座沙發上的生命姿態會有多麼的斑斕多麼地厚重,文之源的老圖書館又是以怎麼樣的承載讓歲月讓人群在這個大廳裡,在這兩座沙發上舉重若輕地起落悠遊……而我自己的身影又能夠疊加出幾多色彩幾番姿態; 我自己的氣息又該怎樣才能舒緩出身在桃源的怡然與安寧……

圖書館應該是有四層的吧?會不會是五層?六層?我是好希望它的高的,因為我覺得圖書館即是文之源,哪有源頭不置身於高地的道理呢? 當然,很多時候事物的高度未必是顯而易見的,有些內在的高度恐怕是連光年這樣的尺度都不能夠衡量的。報紙期刊和自習室自然是在頂層,往往有復讀考研的學生,或者查閱資料的學者,他們借了文之源的圖書館,勤勉刻苦地開墾耕耘著自身的桃源仙境,在自我的期許中默默地攀登著自己所能夠抵達的高度。這種砥礪奮進較之校園裡勤勉上進又自不同,多了一份抵禦誘惑的堅韌,也多了一份自我鞭策的不甘,然而他們也許並不自知,因此越發讓觀者為之動容。

社科類,科技類圖書在二樓三樓,我大抵喜歡在這兩處流連,哲學,史學,美學類的書籍是我的最愛,許是因為功夫在詩外的緣故,教育類的反而少些。讀書借閱到如今,我最大的收穫就是,那些越難讀越深奧的書,其實越有味道,磨腦子的書讀起來是一種享受,但這些書於讀者要求最多的其實是胸襟和格局: 書自然是一架架擺在那裡的,最高的那一格踮了腳尖也能夠到,可書裡的風景卻是山高水闊,天外有天。有些書沒有機會去開卷領略,而有些即便開卷了也是難以望其項背。望洋興嘆本自懊惱,不得其解更是傷懷。圖書館是文字和書頁匯聚堆砌而成的夢幻之海,須彌之山,載沉載浮的,流年就都在入眼入腦,走筆走心的平上去入的音色中慢慢地流逝,時間伴著的只是思維深處的那些些的生物電流,一直到髮膚血液細胞基因的最深處……想想其實卻還是什麼都抓不住,留不下,彷彿只剩了空氣裡曾經氤氳的思維掠過文字時的輕響還散發馨香,那狀味經年之後亦是如煙,在朦朧中喚起一些久遠的意味,情不自禁地牽引著你去細細品咂。

文源,逝去的桃源

我頗喜歡帶孩子坐在二樓紅色的圍柱沙發上觀看廳裡廳外形形色色的展覽。或我坐,她看,或她坐,我看,最好的時候是我們一齊看,我講給她聽,她看給我看。記憶中她的身影小小的,眼睛閃閃的。現在想來,那些看過的書法,繪畫,攝影,藏書,甚至孩子閃亮的眼眸,稚幼的身影都似雪泥鴻爪,馬蹄留香,只能在記憶中努力地用心用念去捕捉。時光的網織得綿密,可漏去的卻終是永不再回,只剩了網還是網,絲還是絲,流逝還是流逝。雖則流逝,文源巷圖書館曾經留駐在心海里的美好過往卻日益仙氣盈盈,其間的屋舍儼然,阡陌交通,總還在回憶時引我自樂怡然。

現而今的山西省圖書館已經新換了容顏,升級了骨骼,轉移了位置,那裡自然也是文源依舊,桃源常存,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但文源巷老圖書館留存在我靈魂深處的那一縷馨香依舊嫋嫋,那些融入血脈的過往仍然是我記憶中最值得留連的桃源盛景。我知道,在恍兮惚兮的流年的上空,這縷馨香將始終盤桓; 而在那文之源的圖書館裡始終陸離著的桃源盛景也終會伴我度過必將度過的一幅幅光影,隨我掠過必將掠過的一起起容顏……

文源,逝去的桃源

靜顏,原名楊靜彥 太原四十五中語文教師 喜歡寫作,長於朗誦,熱愛生活。被學生稱為最懂學生的老師。全國說課特等獎獲得者,全國四項全能教師,太原市時代新人宣講者。

黎敏,山西省朗誦藝術協會會員,多家平臺特邀主播,復轉軍人,長期從事黨群工作,曾任本單位機關黨支部書記,單位工會主席等職,熱愛朗誦,以誦讀淨化心靈,用聲音讚美生活,努力為社會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