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900年菩提樹下,唐卡見證美麗鄉城故事

菜單

900年菩提樹下,唐卡見證美麗鄉城故事

900年菩提樹下,唐卡見證美麗鄉城故事

在鄉城拍攝的菩提樹。新華社 胥冰潔 攝

新華社成都1電(惠小勇、童芳、康錦謙)白色漿汁“澆成”的藏房外牆、可以破案的藏族“脫口秀”、狂放不羈又絢麗多彩的“瘋裝”……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鄉城縣的一株近900年菩提樹下的唐卡,展現著鄉城獨具特色的藏族文化符號,蘊藏著地方基層治理智慧。

鄉城縣位於青藏高原東南緣,風景如畫,屬大香格里拉旅遊圈腹心地帶。鄉城在藏語裡是“手中佛珠”的意思,恰巧鄉城縣青德鎮盛產菩提子,鎮內仲德村有一株近900年的菩提樹,樹下展示有一幅2017年鄉城縣唐卡非遺傳承人集體創作的精美唐卡《香巴拉淨土大觀》,凝結著美麗的鄉城故事。

白色漿汁“澆成”的藏房外牆

唐卡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鄉城“三絕”之一——“白色藏房”。據鄉城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副局長澤珠介紹,如果從天空俯視鄉城,能看到碩曲河由北而南縱貫鄉城全境,像一根絲線把坐落在沿河兩岸的白色藏房村寨連在一起,猶如串串佛珠,鄉城“手中佛珠”由此得名。

鄉城的白色藏房是當地藏族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這幅唐卡不僅描繪了美麗的白藏房,還記錄了別有意味的修築過程。這項工作非個體勞動所能完成,一般是村裡每家每戶都出勞力,男女參加,排成幾列,在歌聲的伴隨下,集體踏著如舞蹈般一致的節拍勞動。

白色藏房的最大特點是使用了鄉城獨有的粘土夯築牆體、阿嘎土做屋頂防水、白色粘土調成漿汁澆灌外牆,這樣修築而成的白色藏房外表美觀、堅固防雨。

澆灌外牆的工序每年都要做一次,當地稱之為“白色灌禮”。村民們用一種特有的白色粘土稀釋後澆注在整個牆面,這不僅使牆體美觀、防雨,更主要是祈求吉祥、幸福。在藏族群眾的傳統觀念裡,傳說每澆注一次就相當於點上一千盞酥油燈,誦一千道平安經,也有“醍醐灌頂”的寓意。

儘管現代社會已經有了鋼筋水泥,但鄉城縣如今仍然提倡採用傳統建築方法,用當地粘土夯築防水,以繼承鄰里互幫、和諧相處的好村風。

“政府希望群眾不僅將修築白色藏房的傳統技術保留下來,還能在勞動中增進友誼、促進和諧。”澤珠說。

900年菩提樹下,唐卡見證美麗鄉城故事

拍攝的鄉城一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 胥冰潔 攝

可以破案的藏族“脫口秀”

唐卡上不僅記錄了白色藏房,還展現了鄉城人獨特的宴飲習俗。只見一群人盛裝圍坐在一起,臉上笑意滿滿,而中間兩位站立著的男子手舞足蹈,好像在比劃著什麼。

澤珠告訴,這樣的宴飲場景是鄉城“笑宴”,中間兩位男子是“笑宴大師”。“笑宴”就是用藏語表演的脫口秀,“笑宴大師”在“笑宴”上把在場人的缺點、做過的傻事等,編成笑料“包袱”抖出來,在嬉笑怒罵中勸人勤奮友好、誠實上進,傳遞正能量。

笑宴沒有劇本和模板,婚禮、壽宴、喬遷新居、逢年過節,甚至三兩朋友聚會,都能搞“笑宴”。能成為“笑宴大師”的人,一般語言表達能力強,有幽默感,對本村的人和事有細緻的觀察和總結。

鄉城人認為,被“笑宴大師”揶揄嘲諷的人不能生氣。“經得起‘笑宴’的人,才是有肚量的人。”澤珠說,“許多在‘笑宴’上被嘲諷的人儘管面紅耳赤,但也能虛心接受、改正缺點。”

現年38歲的四郎曲登是笑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擁有“笑宴大師”稱號。18歲時四郎曲登就開始與“笑宴”師傅說學逗笑。“目前這個行當裡我絕對是鄉城縣裡厲害的人物,還沒碰到過對手。”四郎曲登說。

除了給生活帶來歡樂,據說“笑宴”還能破案。“笑宴大師”知道一個人的底細,但苦於沒有證據,於是在“笑宴”上透過諷刺揭短,讓罪犯惱羞成怒、不打自招。

狂放不羈的“瘋裝”

乍一聽“瘋裝”,大概會嚇人一跳。然而鄉城“瘋裝”卻一點不“瘋”,它融合了藏族、納西族、漢族三個民族服飾的風格,是唐代宮裝、納西女裝和鄉城藏裝的完美結合。唐卡上的姑娘,身著絢麗多彩的“瘋裝”,自然生動,婀娜多姿,是鄉城一道靚麗的風景。

澤珠介紹,“瘋裝”用犛牛絨和布料做成,緊緊的束腰承襲自唐代宮裝,裙襬108道褶皺來自納西族的服飾風格,紅、黃、藍、綠則是藏族的色彩,用現代的說法叫“撞色”。

關於“瘋裝”還有一段美麗神奇的傳說,相傳唐代文成公主進藏,途經鄉城巴姆山,細雨霏霏,婢女為給公主擋雨,扯下綠色的馬鞍墊子,披在公主背上,因此鄉城“瘋裝”背上都有一塊綠色的布。

在婚禮節慶時,鄉城女子會穿上精心縫製的“瘋裝”,再佩戴金銀、珊瑚、瑪瑙、珍珠、翡翠、綠松石等製成的首飾,盛裝登場。

“鄉城‘瘋裝’的意義不僅體現在服裝創新上,還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互融的見證,是難得的歷史文化財富。”澤珠說。

作者/來源:新華社

900年菩提樹下,唐卡見證美麗鄉城故事

宣告: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