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山城區石林鎮小寨溝村:一川春水綠,十里杏花紅

菜單

山城區石林鎮小寨溝村:一川春水綠,十里杏花紅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風水擺佈第一人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山城區石林鎮小寨溝村

一川春水綠,十里杏花紅

山城區石林鎮小寨溝村:一川春水綠,十里杏花紅

風光秀麗的小寨溝村。

山城區石林鎮小寨溝村:一川春水綠,十里杏花紅

流經小寨溝村的楊家河。

山城區石林鎮小寨溝村:一川春水綠,十里杏花紅

“前脊後平”的李家大院北院北樓。

山城區石林鎮小寨溝村:一川春水綠,十里杏花紅

東橋。

山城區石林鎮小寨溝村:一川春水綠,十里杏花紅

李家大院房簷的磚雕上刻著詩句“一川春水綠,十里杏花紅”。

□鶴報融媒體記者 王玉姣 祁凱燕 文/圖

山城區石林鎮小寨溝村歷史悠久。相傳西周初期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三監之亂”和該村有關,當時攝政的周公旦與“三監”(管叔、霍叔、蔡叔)交戰,並在該村設兵寨。

此外,這裡還曾是古代煤炭、陶製品、食鹽等商品的集散地。相傳,周文王曾在這裡避難,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后也曾在此居住過。

村名源於“三監之亂”

“宋代時我們村就叫小寨溝村了,這是有資料記載的。”4月12日,小寨溝村村民王洪富說。小寨溝村西北約2。5公里為石林鎮三家村,該村的《張氏家乘》記載:“宋興,張廣遠伐契丹,軍此東小寨溝以破契丹。小寨者假寨也,後人不知,故名小寨。假寨者誘契丹也,為此,契丹不害三冢界。”這裡所說的張廣遠在趙匡胤的結拜兄弟中排行老四,他為趙匡胤建立大宋王朝立下了卓著功勳。他曾效仿諸葛亮,在小寨溝村玩起了空城計,嚇得契丹人不敢入侵。

小寨溝村的“寨”要從周朝說起。三家村原來叫三冢(zhǒng)村,相傳西周初期,管叔、霍叔、蔡叔埋葬於此。當年發生“三監之亂”時,距三家村不遠的小寨溝一帶是戰場,溝裡設有兵寨和烽火臺,故此地得名小寨溝。

據史料《逸周書·作雒(luò)篇》記載:“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祿父,俾守商祀。建管叔於東,建蔡叔、霍叔於殷,俾監殷臣。”《史記·周本紀》記載:“自殷都以東為衛,管叔監之;殷都以西為鄘(yōng),蔡叔監之;殷都以北為邶(bèi),霍叔監之。”即周武王滅掉商朝後,將商朝遺民集中在商朝故都朝歌(今淇縣),由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統治。為了監視武庚,周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在朝歌周圍建立了衛、鄘、邶三國以監視武庚,這也是管叔、蔡叔、霍叔得名“三監”的由來。周武王去世後,其子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攝政。周武王的弟弟中管叔最長,按照兄終弟及的慣例,管叔最有資格攝政,故管叔及其群弟不服周公旦,在這種情況下,管叔、蔡叔與武庚聯合作亂。《史記·管蔡世家》記載:“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這就是西周初期重要的歷史事件——“三監之亂”。

古時曾是煤炭、陶製品集散地

小寨溝村有東瓦砟地和西瓦砟地,因村民在此勞作時常挖出陶製品碎片和煤渣而得名。王洪富說,這印證了該村曾是陶製品、煤炭等商品集散地的說法。

能成為商品集散地,說明小寨溝村當時的交通十分發達。村民世代口口相傳有“東至運河西至山”的順口溜。順口溜中的“運河”正是今日的衛河浚縣段,“山”則指的是山西。小寨溝村還有一條古時的驛道,這條驛道是連線豫北平原與山西的要道。當時,衛河是水上運輸要道,許多山西客商透過驛道,經小寨溝向東到達浚縣,再經衛河將貨物運到山東。山西的貨物、鶴壁的煤和陶製品、山東的食鹽要透過這條商道轉運,小寨溝村自然就成了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王洪富說,據《王氏宗譜》記載,明代時,小寨溝村有兩個商品貿易區。最初,商品貿易區設在村東頭,叫東煤灶集。集會時,各地商人將貨物一字擺開,供其他客商挑選,場面十分熱鬧。隨著東煤灶集的名氣越來越大,前來經商的客商越來越多,村西頭又興起了西煤灶集。“東煤灶西煤灶,金銀元寶一大窖”這句流傳至今的順口溜說明了當年小寨溝村的繁華和影響力。

傳說周文王曾在小寨溝避難

“小寨溝是寶珠,四崗五嶺競朝服。小寨溝是寶盆,六溝一潭潤福人。”村民們口中的順口溜說的正是小寨溝村特殊的地形。

小寨溝村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地勢西高東低,村子被爬車崗、太祖嶺、南崗、老鵰嶺等四崗、五嶺環繞,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圓形區域,楊家河從村裡蜿蜒而過,由此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太極圖形狀。

“雷震子苦等周文王”的傳說也發源於此。商朝末年,周的國力增強壯大,引起紂王的不安,於是紂王將周文王囚禁在羑里城。精通八卦占卜的周文王在進入朝歌前便預知自己將要遭難,就開始為自己謀劃退路。周文王去朝歌的途中,經過小寨溝,他看到小寨溝的地形非常像太極圖,知道這是一處風水寶地,便安排義子雷震子在此等候。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城後,雷震子一直在小寨溝村一處高地等候,不敢離去,時間久了,這處高地漸漸變成了一隻大雕的形狀,人們還能清楚看到“雕嘴”和“雕鼻子”,就稱其為老鵰嶺。周文王被困7年後,紂王決定放周文王出羑里城。周文王出羑里城後擔心紂王出爾反爾,便來到小寨溝村躲避了一段時間後才回到周國。

傳統民居王家大院和李家大院

小寨溝村村民的姓氏以王姓、張姓、李姓、霍姓等姓氏為主,其中以王姓村民居多。有村民說,霍姓村民是該村的原住民,其他姓氏是後來的移民。

王洪富介紹,明洪武年間,王氏始祖王本攜次子、三子,從山西洪洞縣遷至小寨溝村。靠著村裡繁華的商貿和便利的交通,王家很快發展成附近有名的富裕人家。

清朝末年,王氏族人王懷禮靠販賣糧食成為附近有名的富商,並在村裡建了一座坐南朝北的三進院。遺憾的是,王家大院如今只剩下一座西廂房。這座西廂房是一座三層小樓,建築極為考究。小樓的一層和二層之間採用臥磚建築形式建有一條“裝飾帶”,在這條“裝飾帶”上有16塊磚雕,分別雕刻有麋鹿、蓮花、祥雲、竹子等圖案。王家當年實力雄厚,請了幾十名家丁看家護院。小樓的第三層有銅錢狀的石刻月窗,既可當做瞭望點,又可做房屋裝飾。村民介紹,這座小樓還有一獨特之處。在山城區一帶,傳統民居的牆基一般用大小基本相同的石塊鋪就,而這座房子的牆基兩側拐角處分別用了高約1米、寬約50釐米的石塊,這石塊比牆上的其他石塊大出了好幾倍。村民們說,這樣的建築形式叫鎖角石,寓意“鎖財”。

除了王家大院,小寨溝村的李家大院也很有特色。李家大院位於村子中部,坐北朝南,由南北兩座院落組成。南院由村民李玉先於民國五年(1916年)修建,現存北樓和西樓。北院由村民李水先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修建,現存北樓和西廂房。

李家大院北院北樓的建築形式在當地十分少見,該樓的建築特點為“前脊後平”。北樓樓頂有屋脊和屋簷,樓後側則是平房,並建有排水道解決排水問題。村民說,李家家境富裕,據說其家中僅銀元就有幾大缸,為防備土匪搶劫,李家才修建了這種結構的房屋。當遇到土匪時,他們可以帶著錢財透過北樓躲到樓後的平房裡。

記者發現,這座北樓的屋簷兩側的磚雕上不僅刻著“勤”“儉”字樣,還刻著詩句“一川春水綠,十里杏花紅”。村民說,這句詩寫的正是小寨溝村的秀麗風景。

小寨溝村被群嶺環繞,山嶺上種滿了杏樹,村裡有南溝、西溝、黑毛溝、窯洞溝等6條溝和一條楊家河,每到春天,杏花漫山遍野,河旁、溝旁的蘆葦隨風搖曳……這種將描寫村莊秀美風景的詩句刻於屋簷上的建築在當地也不多見。

獨特的“橋背橋”格局

流經小寨溝村的楊家河是湯河的支流,歷史悠久。古時,人們在楊家河上建了東橋、西橋、葦塘橋等石橋。但由於楊家河是一條季節性河流,淤泥時常堵塞河道,導致有些古橋逐漸被淤泥掩埋,人們就在古橋的原址上繼續修橋,便形成了“橋背橋”的格局。

據相關資料記載,葦塘橋造型優美,該橋建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橋寬4米、長14米,共有6孔,單孔跨徑1米,孔與孔之間用5個寬50釐米、高90釐米的橋墩連線。葦塘橋被淤泥掩埋後,村民便在橋原址上修建了富民橋。如今的富民橋建在村裡的一條主要道路上,是村裡的一座景觀橋。

楊家河上的西橋也已被淤泥掩埋,村民在其原址上修建了新的石橋,也是“橋背橋”的格局。東橋位於村裡的一條主幹道上,它現在還未被淤泥完全掩埋,是村裡唯一一座保留至今的古橋。王洪富介紹,東橋古時叫滴水橋,是客商運送貨物的必經之路。幾年前,村裡在東橋上修建了水泥路,東橋到現在仍在發揮作用。

小寨溝的古窯洞

窯洞也是小寨溝的一大特色。因該村黃土層厚,適宜修建窯洞,很早以前人們便在此修建窯洞居住。

王洪富介紹,當年,王氏家族始祖王本從山西遷到此處時生活並不富裕,為節約修房成本,王本帶著家人挖窯洞居住。

小寨溝村至今還保留有多座古窯洞,村民介紹,年代最久遠的要數村南的一座古窯洞。該窯洞洞口用石頭砌成長方形,高約1。5米,僅容一人透過。窯洞的通道長約4米,洞內又分東西兩個窯洞。東窯洞較大,長約10米、寬約4米、高約1。8米;西窯洞略小,長約7米、寬約3米、高1。8米,洞內還有一通風口。有村民說,這座窯洞曾是村裡大戶人家藏金銀財寶的地方。

在小寨溝村西南的土嶺上還分佈著大大小小50餘座窯洞,這些窯洞大多年代久遠。王洪富說,這些窯洞和該村獨特的喪葬風俗有關。古時候,該村有人去世時,其家屬會先開鑿窯洞,將逝者的遺體先安置在窯洞內,過一段時間後再進行土葬。新中國成立後,這樣的風俗逐漸消失。

朱元璋在小寨溝留下的傳說

小寨溝村還有馬家寨、太祖嶺、騾子圈等地名,據說,這些地方均和明太祖朱元璋及馬皇后有關。

馬家寨位於小寨溝村西南處,這裡曾有古寨牆,現在已難覓蹤跡。有村民說,馬家寨曾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馬臘梅的居住地。

相傳,馬家寨是馬臘梅的父親所建。馬臘梅的母親早逝,其父對她十分寵愛,請了教書先生教她讀書、畫畫。後來,朱元璋到馬臘梅家當長工。馬臘梅十分欣賞朱元璋,便謊稱自己是馬家的丫鬟,朱元璋也十分喜歡這個“丫鬟”的才情。一來二去,兩個人的感情迅速升溫,馬臘梅便求父親將自己許配給朱元璋。後來,朱元璋當上了皇帝,為了感激馬臘梅的輔佐,他帶著馬臘梅回到馬家寨,在馬家寨的馬棚裡冊封馬臘梅為皇后。至今,小寨溝村還留有“朱元龍鬧馬棚,小姐丫鬟受皇封”的傳說。

還有村民告訴記者,馬臘梅當年離開馬家寨時,把自己的金鳳冠留在了馬家寨,以保佑馬家寨的鄉親。馬家人因害怕金鳳冠被偷,便將其埋到了地下,相傳金鳳冠每隔60年就會發一次光。

小寨溝村旁還有一座太祖嶺,據說,是朱元璋當年放牛的地方。有雄心壯志的朱元璋在此地放牛時常常用石塊搭建“皇城”,想象自己是皇帝,指揮千軍萬馬。此外,該村還有一個名叫騾子圈的地方,據說朱元璋曾在此處屯兵。

村口的老槐樹

在小寨溝村,村民們在春節時會到村口的一棵老槐樹前祈福,人們在槐樹上繫上黃絲帶,並虔誠祭拜。

王洪富說,春節到老槐樹前祭拜是王氏家族始祖遷居到此時流傳下來的習俗。王氏家族始祖王本當年攜家人從山西老槐樹離開時,特地拔了一棵小槐樹帶在身邊,他們背井離鄉到達小寨溝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尋一處合適的地方,種下這棵小槐樹。王本看到村裡的楊家河,便把這棵小槐樹種在了楊家河旁。這棵小槐樹很快成活,王本則每到春節時就帶著孩子到槐樹前祭拜,以懷念家鄉,並告誡子孫不管何時都要記住自己的“根”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

當年的那棵小槐樹如今已經長成了直徑約1米、3人才能合抱住的老槐樹。歲月變遷,王氏族人念“根”的習俗沒有變。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