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民國割葦子是個苦活,知道這三個"特殊"原因,才明白葦工不容易

菜單

民國割葦子是個苦活,知道這三個"特殊"原因,才明白葦工不容易

清朝的時候,東北盤錦大葦塘流行著一句話,叫“驢進磨坊,人進葦塘”,用以敘述在葦塘割葦子的苦與累。割葦子的苦與累究竟體現在哪裡?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民國割葦子是個苦活,知道這三個"特殊"原因,才明白葦工不容易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盤錦市內,有一處巨大的蘆葦塘,蘆葦塘具體坐落於遼河三角洲沼澤區內,主要分佈在遼東灣北岸、大淩河與雙臺子河之間的地帶。從地圖上的測量來看,盤錦蘆葦塘南北長55公里,東西寬25公里,總面積達到了954。6平方公里,如果換算一下,約佔新中國國土面積的萬分之一,其面積之大令人咋舌。蘆葦的用途有哪些呢?在生產力較為落後的年代,勤勞的先民們開始利用蘆葦編制葦蓆,而且還會用它們製成筐、籃子等生活用品,甚至被割下來的葦穗都可以製作成掃地的掃帚。

民國割葦子是個苦活,知道這三個"特殊"原因,才明白葦工不容易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葦塘,從清朝開始,盤錦葦塘便成為了北方地區蘆葦的重要產地。據史料記載稱,同治年間之後,每逢12月份時,盤錦葦塘便開始聚集一些貧苦的外鄉人,他們來自於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每個人的手裡都自備一把鐮刀和一塊磨石,他們被當地人稱作是刀客,是專程從遠處趕來收割蘆葦的。蘆葦是公共財產,刀客們可以隨意採割,葦塘周圍有專門收買蘆葦的客商,刀客們割下的蘆葦可以就地買賣。賺一份辛苦錢。

民國割葦子是個苦活,知道這三個"特殊"原因,才明白葦工不容易

割蘆葦其實就是撿錢,但這種錢卻並不好撿,相反,還要付出巨大的勞動代價。刀客們流行著一句粗俗的話,叫作驢進磨坊,人進葦塘,說的就是割葦人的艱辛與苦楚。東北地區的冬天能凍死人,這句話絕對不是吹牛,零下幾十度的冰天雪地足以將一個人的熱量全部汲取乾淨,但令人惱火的是,蘆葦本身材質特殊,必須要在冬天時才能完成收割,如此特性自然為割葦人設定了一大障礙。

民國割葦子是個苦活,知道這三個"特殊"原因,才明白葦工不容易

驢進磨坊,人進葦塘,說的正是驢子一旦進入磨坊之內,就意味著要無休無止的走下去,正因如此,人們往往會為拉磨的驢子蒙上眼罩,不至於讓它們感覺到孤獨與無聊,盡最大可能遏制住它們的驢脾氣。人一旦進了葦塘,同樣也停不下來,因為割蘆葦是一項重體力活,需要全身肢體配合,所以絕對不能穿得太多。在蘆葦塘裡割蘆葦,不消半小時就會大汗淋漓,如果此時敢坐下來歇息,如刀的寒風會立刻將汗凍住,柔軟的衣服就會變成盔甲,使得刀客們更加辛苦難受,此為刀客們的第一苦。

刀客們的第二苦,就是苦在要半夜裡起來割葦子。蘆葦不同於其他植物,其莖葉雖然在秋天時就已經乾枯,但是內部水分含量依然很高,故此氣溫越低,蘆葦的杆就越脆。一旦到了上午,在陽光的照射下,蘆葦杆就會解凍,到時候其韌性會成倍的增長,即使是最快的鐮刀也對其無可奈何。刀客們為了趕進度並儘可能多的採割蘆葦,通常都會大半夜起床割葦,任由凜冽的北風刀割臉頰也不在乎。

民國割葦子是個苦活,知道這三個"特殊"原因,才明白葦工不容易

第三種苦則是最難以忍受的,這就是抱杆霜。什麼是抱杆霜?凡是幹過農活的人都知道,割葦的動作通常是人站穩之後,用左手掐葦腰並向外分捋,接著用鐮刀將其割下襬好。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冬天的時候,蘆葦的葦毛與葦杆上會積存大量的雪霜,它們在受到振動時會紛紛落下,並淋在人的帽子與衣服上,致使刀客們的後脖子處時常落有積雪。

割葦子搶的就是進度,爭的就是時間,沒有人會有空特意將霜雪抖掉,久而久之,隨著霜雪被迅速融化加上寒風吹襲,後脖子就會裂開了一道道的小口子,脖子上直冒血筋,可謂是奇癢難耐。如果長年累月幹下去,後脖子的傷口會一直在痊癒與開裂中反覆輪迴,最後變成一道永遠不會癒合的大口子,任何時候都會疼痛難忍。

民國割葦子是個苦活,知道這三個"特殊"原因,才明白葦工不容易

新中國成立以後,各項科學技術都在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葦蓆的用途越來越少,最後被各類替代品完全替代。與此同時,以蘆葦為原料的造紙廠也購買了各類大型的現代化割葦子機械,葦海刀客也從此成為了歷史。

參考資料:《割葦》 曹保明著 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