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菜單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的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司馬狂/文

嶺腳這個村名,在徽州地區很是常見,僅是在歙縣南鄉重名的就有好幾個。再加上在嶺腳前面加上這個嶺的名字的,就更多了。顧名思義,嶺腳者,山嶺腳下。東麓可以叫,西麓也能叫,南邊可以叫,北邊也能叫,這是最沒有深層含義的一個地名。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嶺腳村,位於梨樹嶺的西麓,屬北岸鎮五渡行政村管轄,村子不大,卻也值得一遊。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發源自績溪瀛洲的棉溪河,一路而來,滋潤了周邊諸多的村落。至嶺腳,水面愈發寬闊,河流清澈見底,沿岸有前人用石塊夯砌起來的石磅,用做阻水的堤壩。石塊間,有雜草頑強地掙脫出來,這些雜草生命力極其旺盛,鬱鬱蔥蔥的,倒映在水面中,分外好看。一座水泥橋橫亙在棉溪河的兩岸,有村民在河對岸營建起新房,不知道當年的嶺腳河對岸,可曾有人居住?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有了水,鄉人們浣洗的事項,變得方便起來。石頭築起來的堤壩留出水埠頭,以青石板鋪就,連臺階也做得很是便捷,晨起婦人們在水埠頭上捶打著衣物的聲音,似乎不曾遠去。不過很遺憾,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嶺腳沿河的兩個水埠頭,一個看著已然荒廢,另一個則用水泥澆築起來,青石板和石階都被水泥徹底覆蓋。放假在家的孩童,蹲在水埠頭上面,獨自釣著魚,任憑路人走過,絲毫不為所動,但也沒有刻意讓路人放輕腳步,不要驚擾到魚兒,畢竟他所處的地方,距離水面還是有些距離的。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徽州人聚居的村落,少不了樟樹。嶺腳的村口到底是毗鄰梨樹嶺的那邊,還是挨著官鋪的那邊,我也無法確定。但在靠近梨樹嶺那邊,有一株華蓋如傘的大樟樹。那樟樹,枝繁葉茂,瞧著樹齡應該有數百年,許是因為上方修了馬路的緣故,樟樹有些斜斜的往外長,如同一個側身戲水的小姑娘。而在村子中心處,程姓宗祠的後方,亦有一株大樟樹,高高聳立著,就好像是專門給程姓先祖們打的一把遮陽傘。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據嶺腳村裡人說,嶺腳村中聚族而居的主要是程、潘二姓。潘姓的祠堂我未能找到,程家的祠堂第一次去嶺腳的時候,吃了閉門羹,二次再去的時候,特地要來了鑰匙。推開門的瞬間,覺著這個祠堂有些怪異,第一進的房頂特別矮。也不像別的祠堂那般寬敞通透,只在右邊有一扇小門,有臺階可以繼續往裡走。入得二進,這才發現,一進之所以低矮,乃是因為一進頂上設有一座戲臺。戲臺沒有過分的雕樑畫棟,簡單的陳設,透出一份素雅來。後面兩進明顯有後期修繕的痕跡,早沒了當初的模樣。不過,祠堂修復完成,村裡人操辦紅白喜事都可以來此,這也是極好的。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緊挨著程家親睦堂,有棟老宅子,也掛著歷史建築的木牌,宅子的主人是一對老夫妻,那個獨自垂釣的孩童似乎也是這家的。老爺子見我們到祠堂參觀,熱情的上來給我們做講解,並邀請我們去了他的家中小坐。再往邊上去,有人在翻蓋,那老宅子經久失修,漏水頗為嚴重,留守在村中的阿姨,請來師傅幫忙理瓦。這就是絕大多數徽州村落目前的現狀,留在村子裡的不是婦孺,就是長者,真正的勞動力都在異鄉討生活。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宗親方武民帶著我在嶺腳村裡穿街走巷,直奔他外祖父的祖宅而去。那個宅子,名曰“三義堂”,遠遠瞧著便有氣勢。待我邁入其間,卻發現,雜草遍地,老宅荒廢已久。天井上,後人加的水梘隨著前人建房時候的木條一起斷了下來。牆壁上,爬牆虎貼著牆壁一直往上爬,佔據著大半堵牆。青苔被地面濺起來的水所滋潤,已是厚厚的一層。唯有長輩的玉照依舊掛在板壁上,默默注視著這座自己手上興建起來的房舍。我問武民他外公叫什麼名字,他也說不上來。只知道,他太外公是磚匠出身,手藝極好,深渡姚氏建造祠堂和房舍都是他太外公去督造的。後來,他太外公也就拉起一夥人,在十里八鄉承包工程,這才逐漸有了家底,才能造起這偌大的房舍。我笑言,武民做工程,這是家傳的手藝啊。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根據《歙縣地名錄》的記載,上個世紀80年代末,嶺腳有60戶,總計266人。彼時的嶺腳,是五渡這個方向的人們,前往深渡必經之處,端得是熱鬧的很。只是,喧囂逐漸褪去,嶺腳變得靜謐起來,村子也越發顯得冷清,這是時代的變化,這也是整個中國鄉村的縮影。我近些年,一直行走在徽州,為的就是記錄下這些日漸蕭條的傳統村落。但願若干年後,我留下的文字和圖片,會成為村人思念家鄉時候的寄託,唯此而已。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行走徽州84」五渡(下)梨樹嶺下嶺腳村,祠堂第一進是個戲臺

關於五渡,截止目前,總計寫有五篇文章,大家可以點選下面藍色標題,跳轉閱讀。這是我耗時最久,寫出文章篇幅最多的一個村子,感謝方武民時不時帶著我行走在五渡村中。大家若是村裡也有值得寫的,可以聯絡我,帶著我,仔仔細細走上幾圈,留下一些文字。

行走徽州:梨樹嶺上早沒了梨花,賣酒釀的毛二武卻還在惦念媳婦

行走徽州(61) 歙南堨田:兩堨夾一灣的方氏聚居絕美之地

歙縣這個村的人,不遠千里趕回老家吃頓團圓飯,上了《新聞聯播》

「行走徽州82」五渡①:方氏聚居的塘坑,古宅成群,卻鮮有人知

「行走徽州83」五渡(中)排官:一烈士、一徽商,足以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