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海上旅館"變成"海下墳墓":石油鑽井平臺傾覆,123人遇難!

菜單

"海上旅館"變成"海下墳墓":石油鑽井平臺傾覆,123人遇難!

位於英倫三島與挪威之間的北海,素以風急浪高著稱。自從在那裡發現了儲量豐富的大油田後,短期內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熱鬧的“海市”。海上油田的開發,給深受能源短缺之苦的西歐各國帶來了希望之光。他們把數百億美元的鉅額資金投入波濤洶湧的北海,海面上鑽塔林立,採油人工島漂浮在海上,採集的石油和天然氣透過長長的海底管道輸送到英國、挪威和德國等諸國。為了制服北海的險惡天氣,這裡集中了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海洋開發技術和裝備。

"海上旅館"變成"海下墳墓":石油鑽井平臺傾覆,123人遇難!

“亞歷山大?基蘭”號鑽井平臺錨泊在北海油田南部埃科菲斯克油田,位於英國與挪威海上經濟區分界線的東側,海域深77米。它原來是一座半潛式海上鑽井平臺,由法國敦刻爾克金屬企業公司製造,1976年交付挪威使用。

平臺總排水量為15000噸,長寬各為99米,高100米,由5條巨腿支撐著水上平臺。上面有一座200噸重的高大鑽塔,上層建築共分四層,設有100多個房間,同時可供500人住宿,另外還有遊樂場、電影院、餐廳和蒸汽浴室。由於裝置完善,被稱為“海上旅館”。這個大型鑽井平臺,造價達2億法郎之巨。

“基蘭”號作為海上鑽井平臺之用,它所在的埃科菲斯克油田是英國北海油田群中日產量最大的一個,每日產油53。6萬桶。後來鑽井任務少了,它租給英國的菲利浦石油公司做海上旅館,專供附近採油平臺的海上居民住宿。但那個200噸重的高大鑽塔並未拆除,成了使平臺翻倒的隱患。埃科菲斯克油田的職工在此住宿,每隔兩週去陸地輪休一次。

"海上旅館"變成"海下墳墓":石油鑽井平臺傾覆,123人遇難!

根據原來的計劃,“基蘭”號平臺使用到1980年4月2日,由同型號的“亨利克·易卜生”號平臺接替。它將去法國大修。但是,它未能度過最後6天時間。

1980年3月27日,當夜幕降I臨在北海上空時,海面上颳起了時速100公里的大風,浪高7。5米。翻騰著的北海怒濤,無情地拍打著“基蘭”號平臺的“臺柱”,好像要把它吞沒下去似的。當時,埃科菲斯克油田的職工正在交接班,日班的職工已陸續回到海上旅館休息。平臺上一共有212人,大多數是英國人和挪威人,其中有工人、職員、技師和工程師,有的準備打乒乓球,有的已經進入電影院看電影……

6點28分,沉悶的兩聲“雷響”打破了黑夜的沉寂。整個平臺在劇烈地搖晃著,電燈頃刻間熄滅了,只有急促的警報聲在刺耳地鳴叫,人們頓時處於一片混亂之中。接著,平臺的一條支腿斷了,離開了平臺的巨大身軀,缺腿的平臺開始向海中傾斜。不到15分鐘,這個15000噸的龐然大物便倒翻在海中,只剩四條腿支露在波濤之上。

"海上旅館"變成"海下墳墓":石油鑽井平臺傾覆,123人遇難!

當“基蘭”號傾斜到45°的時候,逃難的人們已無法在甲板上站立,也來不及吊放救生艇,只好跳進那冰冷的大海,以求得一線生機。還有少數人來不及走上甲板,就隨著平臺一起被大海吞沒了。落難者跳海之後,大多數又被漩渦捲走,只有少數僥倖冒出水面,有的向附近的採油平臺游去,有的被直升飛機救起。

僥倖生還的挪威青年工程師斯科蒂姆回憶了那時的情景:“我當時正在電影院看電影,只聽見砰然兩聲巨響,隨後是非常響亮的撞擊聲,燈光突然熄滅了,警鈴大作。在幾十秒鐘內平臺就嚴重傾斜了,大家都站不穩,相繼撞向牆壁。”科斯蒂姆想方設法爬上甲板,跳入海中,遊向附近的一個平臺。

英籍裝配工領班利斯特形容這次經歷是“令人心碎的”。出事時他也是電影觀眾之一。他說:“起初我聽見一聲巨響,彷彿平臺的錨鏈已經斷脫,接著又是一聲,影院內立刻一片混亂,椅子和人相互之間在黑暗中衝撞著。平臺傾斜45°時,要爬上去就像爬山一樣困難,人們只好紛紛跳海逃生……”。

"海上旅館"變成"海下墳墓":石油鑽井平臺傾覆,123人遇難!

“基蘭”號平臺當初製造時曾說它能承受北海的大風浪,可是在這次不幸的遭難中使它的一條大腿斷裂,斷裂處離水面約10米。而那座高大的井架,跌入了漆黑的海底深淵。

3月27日下午5時59分,“基蘭”號在危急情況下曾發出了“SOS”的求救訊號。10分鐘後英國諾森伯蘭郡的普羅瑪基地和諾福克郡的誇羅泰希羅基地的直升飛機出動,2小時後到達出事現場。飛機穿過海霧下降到十幾米高度,對遇難者進行搜尋和營救。與此同時,挪威派出的救助直升飛機到達出事海域,兩國的海軍艦艇也向“基蘭”號方向駛來。照明彈的火光劃破了夜空。23架直升飛機在風速17米/秒、波高9米的海況下,只能把救生裝置空投給遇難者,並在水面艦艇的配合下,共同進行救助工作,尋找落難者。

到了28日白天,菲利浦石油公司的負責人認為在殘存的平臺內還可能有生還者,就派潛水員下去救助。潛水員到了水下之後,用錘子敲擊著平臺的艙壁,作為一種聯絡手段,企圖讓生還者聽到後以相應的訊號作為回答。但結果令人非常失望。另外,潛水員還用遙控電視攝像機搜尋平臺的艙室,也沒有取得任何結果。直到最後對平臺拖曳作業時,才突然從平臺下冒出幾十具屍體,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恐慌。

"海上旅館"變成"海下墳墓":石油鑽井平臺傾覆,123人遇難!

3月29日,尋找生還者的工作告一段落,212人中僅有89人獲救,39人死亡,其餘的人下落不明(事後查明,死難者共123人)。因為“基蘭”號平臺失事時,水溫只有5℃,風浪又那麼大,跳海的人在海中掙扎不了多久,就會被凍僵失去知覺直至淹死。

“基蘭”號平臺的沉沒,是一起嚴重的海難事故。

其原因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因船舶或潛艇的碰撞,撞壞了平臺的支柱,致使它翻倒沉沒;也有說是因平臺上的瓦斯爆炸而造成的事故;也有說是因船體焊接質量有問題,造成斷“腿”而沉沒。

為了查明事故的原因,挪威政府專門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並把平臺拖回挪威海岸進行檢查。經過初步分析,是由於金屬疲勞等複雜原因引起支柱的斷裂,加之惡劣的海況,致使平臺翻倒。

"海上旅館"變成"海下墳墓":石油鑽井平臺傾覆,123人遇難!

“基蘭”號的失事,促使世界各國對類似的海上平臺加強檢查,並重新估價這種平臺的安全性。同時向人們發出了一個警告:適合於嚴酷的北海條件的海上平臺的技術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必須加緊研製新的裝置,以確保海上石油開發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