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十年沉澱"以旅助貧"新模式

菜單

十年沉澱"以旅助貧"新模式

據黔東南日報訊息: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1000多戶苗家特有的木質吊腳樓,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靜靜地度過了1700多年的時光。

2008年,第三屆貴州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在這裡舉行,西江千戶苗寨一鳴驚人。

透過鄉村旅遊開發,西江千戶苗寨擺脫經濟落後、貧困面廣、文化保護乏力的狀況,一躍成為產業旺、生態美、百姓富、社會和諧、民族文化保護髮展動力強勁的美麗村寨,成為民族文化和鄉村旅遊助推脫貧致富的典範。西江千戶苗寨發展過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智慧和知識經驗,熔鑄成廣為人知的中國鄉村旅遊發展的“西江模式”。

興文化 促旅遊 穩就業

“依山而建的吊腳樓層層疊疊,白水河如玉帶纏腰連線兩岸,星星點點的燈火讓人心安,少數民族文化濃郁質樸,苗家阿妹熱情好客……”這是西江千戶苗寨帶給遊客的第一印象。

西江被稱為是一個民族陳釀千年的聖地,是一部民族的史書,是研究一個民族的活化石。然而,在2008年以前,西江只是一個坐落於雲貴高原大山深處,經濟落後、交通閉塞的苗族原始村寨。

吹蘆笙、唱苗歌,高山流水迎賓朋……曾經,人們對苗族人民的固有印象是整天只愛唱唱跳跳。如今,西江村民透過古歌演唱、迎賓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動的參與,讓荷包鼓起來。

從發展初期到現在,表演場的民族表演早已成為了遊客進入西江的必打卡點。表演隊的演員一半以上都是西江鎮的村民,根據演出任務和分工不同,他們每月可以拿到3000-10000元不等的工資。也從這個時候起,西江的發展模式悄然成形。

西江旅遊步入正軌後,原本在外務工的中青年也抓準契機回鄉創業,李珍就是其中之一。

“我原來是在外面打工,做過工人,當過服務員。後來有機會返鄉創業,在政府的幫助和旅遊發展下,我的餐飲店從1家發展為3家,日子越過越好。”李珍經營的餐飲店員工都是當地村寨居民,食材也從當地農家採購。

隨著景區接待遊客人次和旅遊綜合收入呈“井噴式”增長,李珍的餐飲生意也越做越紅火,直接帶動了村裡 300 多人就業。收益不斷改善的同時,她也不斷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完善經營理念,她說:“我希望客人來體驗到的不僅是我們的地道的餐飲,還有酒文化、歌文化等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

為了更好地把旅遊業態整合起來讓村民們抱團發展,2009年,貴州省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至此,西江也逐步從一個苗族村寨向規範的旅遊景區轉變。

西江千戶苗寨透過產業化運作,在給村民創造就業崗位之餘,還將每年門票收入的18%作為景區內村寨的民族文化保護經費分給老百姓,平均每戶可享受資金近27000元,確保村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

在西江,70%以上的村民吃上了“旅遊飯”,西江景區為村民提供了導遊、環衛等800多個服務崗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的1800餘元增長到2019年的22300餘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收入達到11000餘元。

歷經十餘年,西江千戶苗寨景區不斷完善旅遊基礎設施,提升旅遊服務的職能,憑藉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和儲存完好的生態環境資源,發展成享譽全球的知名景區,成為黔東南的一張靚麗名片。

樹形象 尋新路 齊發展

儘管 “西江模式”已經趨於成熟,但西江並沒有停下持續發展的腳步。隨著網際網路和短影片的興起,近年來,西江又在網路經濟上做起了文章。

“我們把西江的人文風光透過抖音短影片等形式,向更多人展現,讓更多人認識並喜歡上西江,到西江千戶苗寨來做客。”貴州省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營銷部員工董璐璇說,透過短影片推廣,增加了當地農特產品的銷量,增強了景區旅遊收入,帶動了當地老百姓增收。

除此之外,西江景區自2015年啟動電子商務旗艦店以來,重點培育了雷山魚醬、雷山銀飾、雷山銀球茶等當地旅遊扶貧特色產品,帶動了西江景區的黃裡、腳堯、麻料等周邊村寨300多戶精準扶貧戶發展茶葉種植、銀飾加工等產業,實現帶動1154名貧困人口增收。

一個景區的品牌凝聚力來源於品牌本身的美譽度,以及其自身的經濟體量。“十三五”以來,西江景區經過多年探索形成的“西江模式”不斷被淬鍊成“雷山經驗”,輻射帶動著全縣的旅遊業發展。

為了促進景區與景區之間的互助與交流,雷山縣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我們最近推出一項包車服務,區域涵蓋整個雷山縣,包括西江、郎德、大塘、格頭等景區,都可以一線玩通。”西江千戶苗寨文化和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楊龍介紹。

據統計,2016年-2019年,雷山縣全縣共接待遊客4270。0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58。1億元,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綜合收入連續保持平均每年27%以上增長。“十三五”以來,雷山縣不斷總結“西江模式”的先進經驗,依託當地豐富的資源,採取多渠道、多方式,挖掘和保護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百姓富的民族文化旅遊新路。

截至目前,雷山縣共有68個國家傳統村落、263個少數民族村寨。以格頭、麻料、南猛等為代表的十一個鄉村旅遊村寨日趨成熟,打造以西江、郎德、縣城、大塘、雷公山為核心的旅遊產品體系建設已日趨完善。真正實現了“全縣景區化、全域旅遊化”,並形成相互呼應、相互補充、各美其美的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遊目的地。(黔東南日報 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記者 鐵源 李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