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使用者畫像被批"沒啥用"!到底咋做才有用?

菜單

使用者畫像被批"沒啥用"!到底咋做才有用?

今天繼續分享如何寫資料分析報告。很多同學問:“靜態資料的報告該咋寫”。尤其以使用者畫像報告為甚。很多時候業務提了需求:看看我們的使用者畫像。結果寫出來報告被批:我都知道了,你寫這有啥意義。到底咋弄?今天系統分享一下。

1

沒用的報告長這樣

一提到使用者畫像,很多同學的報告都長這樣:

● 男女比例4:6

● 30歲以上佔比40%

● 平均年消費500元

● 活躍1個月以上使用者55%

● ……

往往這種報告寫得很辛苦,跑的資料很多。最後收穫一句“我早知道了,你能講點有意義的不?”

於是有些人認為:光提供描述性資料不行,那必須模型走起呀。最直接能想到的就是RFM,於是抽出R、F、M三個維度資料,每個砍成五段,5*5*5分成125個分類,再用聚類,搞成5大類,125小類,每一類都細心標註上:“這個使用者買了1次500元,5天沒賣了,所以得讓他買!”

最後收穫一連串連珠炮似的追問:

● 你說他買他就買呀!

● 買啥!哪裡買!

● 咋讓他買

● 咋通知他買!

● 不買又咋樣!

● 買了又怎樣!

● 他要是本來就會買呢!

……被轟的暈頭轉向……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2

報告沒用的核心原因

核心原因就一條:無判斷標準。

● 男女比例是不是個關鍵問題

● 男女比例4:6是不是個問題

● 男女比例3:7又怎樣

● 通通沒有判斷標準

讓人看了覺得不著四六

有意思的是:監控資料是自帶標準的。我們看一條曲線,即使沒有定義一個“目標值”,曲線本身的變動也能成為判斷標準。

對於銷售額,利潤,使用者數這種正向指標(越多越好的指標),增長本身就是好的,增長的速度越快越好,絕對數越大越好。

對於成本、風險損失、投訴這種負向指標而言,下降本身就是好的,下降速度越好越好,絕對數越小越好。

當然這樣判斷是魯莽的,有可能出現大漲大落的情況,但粗略的看是沒問題的。

使用者畫像被批"沒啥用"!到底咋做才有用?

但大部分靜態資料,沒有標準可言。比如男女4:6,就一定好/不好?不一定。因此看到這種資料,無法形成判斷,就很難產生價值。

況且業務部門本身對使用者情況是有一定感覺的。比如:“我們服務的使用者以女性為主”,即使不看4:6,他也知道是女性多,看到6和感覺差不多,自然會說:“我早知道了”。

使用者畫像被批"沒啥用"!到底咋做才有用?

至於那種“因為使用者消費了1次500,所以得讓他消費600 ”的判斷,就更是就數論數,毫無頭腦。數字只是一個記錄,數字背後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場景。脫離業務場景空談數字是沒意義的。

就像你去吃麵,進了麵館喊一聲:“老闆一碗牛肉麵”,老闆大喝一聲:“不!你不要一碗!我們的人工智慧高階大資料分析師說你需要2碗!給我吃!”

使用者畫像被批"沒啥用"!到底咋做才有用?

請問這時候你是啥心情……

所以破局的關鍵只有1個,就是:找標準。讓資料表達含義,不僅僅是一串數字。

3

提高報告有用性的方法

首先要區分場景。注意,如果是第一次彙報,是可以用開頭被猛烈吐槽的方式的。可能因為新換了領導,可能因為剛上CRM系統,總之之前業務方對使用者情況毫無瞭解。這時候事無鉅細地列一堆資料,是很有幫助的。能夠讓大家詳細瞭解情況,建立認知。

但是從第二次彙報開始,就不能這麼平鋪直敘了;對那些已經瞭解情況的業務方,也不能直接這麼丟大白話,我們找判斷標準。常見的找法有這三種:

▌1、從問題找標準。

如下圖所示

使用者畫像被批"沒啥用"!到底咋做才有用?

▌2、從目標找標準。

如下圖所示

使用者畫像被批"沒啥用"!到底咋做才有用?

▌3、從業務找標準。

如下圖所示

使用者畫像被批"沒啥用"!到底咋做才有用?

當然,這三種方法都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 資料與業務有充分的溝通

● 瞭解業務背景(工作目標、設計思路、執行計劃)

● 瞭解業務執行基本邏輯及對應資料表

但是在很多企業,這三個條件不具備。

有可能是因為業務部門把自己當上帝,覺得自己全知全能,就差一個跑數的小哥了,招進來的不是資料分析師而是sql編寫員;

也有可能是因為企業把資料分析師當上帝,覺得只要他做資料分析工作,他就全知全能,企業裡其他人不張嘴,做資料的只憑一道金光閃過就無所不知……

總之,資料報告沒用,資料與業務脫節,只能說明這個企業不行,業務和資料都有責任。與其相互甩鍋,不如老老實實做好溝通,達到更好效果。

然而有的同學又說了:老師,明明是同一份報告,為啥有的人看了說做得真好,有的看了就噴沒水平。感覺好難呀。那是因為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能讓全國人民開心的只有趙本山,你換了郭德綱都有人嫌他三俗,所以看菜吃飯是必須的。

獲取更多資料

使用者畫像被批"沒啥用"!到底咋做才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