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大鵬軍語”瀕臨滅絕 有識之士呼籲深港聯合申遺

菜單

“大鵬軍語”瀕臨滅絕 有識之士呼籲深港聯合申遺

在深圳大鵬半島,大鵬、南澳、官湖和大梅沙居民都說同一種特殊的方言——大鵬話,當地人稱“蛇話”,也被稱為“千音”。經資深媒體人、歷史文化學者劉深調查考證,這種話實際上是中國沿海軍事要塞特有的“軍語”。大鵬方言很像粵語,又像客家話,過去極少有人知道它到底是屬於何種語種和如何產生出來的。

劉深先生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考察大鵬軍語,結論為:大鵬半島上的“軍話”起源於600多年前的明代海防軍事營壘——大鵬所城。2005年10月20日,劉深先生在《深圳晚報》發表了第一篇關於深圳發現軍語的文章,這也是“大鵬軍語”的概念被首次提出。

1368年(洪武元年),為了加強沿海邊防的安全、抵禦外侮和倭寇,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在廣東沿海陸續設立廣州衛、潮州衛、南海衛、碣石衛、廣海衛、肇慶衛、神電衛、雷州衛、海南衛等9衛29所。

“大鵬軍語”瀕臨滅絕 有識之士呼籲深港聯合申遺

大鵬所城南門

1380年(洪武十三年)7月,倭寇大舉入侵廣州府東莞等縣,(當時深圳地區歸屬東莞縣),第二年8月,朱元璋下令“置南海衛於廣州東莞縣。及大鵬、東莞、香山三守禦千戶所城”,意在防禦倭寇和本地海賊山盜。其中,在深圳地區,設有兩座所城,這就是“大鵬守禦千戶所城”,和位於如今深圳南頭的“東莞守禦千戶所城”。

1384年(洪武十七年),有大臣提議在嶺南海防要害地段築城駐軍墾田,防禦倭寇侵擾。朱元璋採納建議,下令立即開築南粵沿海衛所。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大鵬所城建成,五年之後,朱元璋駕崩,但是,他留下的海防衛所制度,長期成為中國抵禦外侮的強大戍邊力量,直至被譽為鴉片戰爭前哨戰的九龍海戰,大鵬水師的勝利,成為中國封建王朝戰勝外國殖民主義者的絕唱。

建成後的大鵬所城,開始擔負深港地區的海防安全,多次抵禦和抗擊葡萄牙、倭寇和英國殖民主義者的入侵,是明清時期反抗外侮、捍衛主權的主要海防堡壘之一,戰功卓著。作為明清兩代中國海防的軍事要塞, 有“沿海所城,大鵬為最”之稱,是鴉片戰爭肇始地。

“大鵬軍語”瀕臨滅絕 有識之士呼籲深港聯合申遺

清嘉慶《新安縣誌》重印本·東莞所圖上的大鵬山、大鵬所城和大梅沙位置

600多年前建立大鵬所城之初,官兵來自天南海北,語言不通。雙方都嘗試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去溝通,久而久之,北方人話語中就摻雜了廣東、客家和當地方言,而廣東士兵們為了讓來自北方的上司聽得懂他們的話,也逐漸地自然形成了帶有北方“官話”特點的獨特語言,這就是大鵬軍語的起源。

據劉深先生介紹,他最早發現大鵬半島方言與軍語有關聯,是當年採訪位於大梅沙的五穀芳集團董事長袁建東先生。在袁建東的協助下,時任深圳晚報副總編輯的劉深和記者方勤從大梅沙開始考察。調查發現,大鵬所城建立以來,整個大鵬半島西自沙頭角,東至東湧,只有大梅沙村(今大梅沙社群)和大鵬、南澳兩個鎮(今大鵬新區)本地居民說這種獨特的“軍語”。 經過與大鵬、南澳、南頭、惠州平海等地的方言比對研究,劉深先生認為大鵬話是一種軍語,而且,這種方言也被香港平洲島(又稱“東平洲”)居民使用。

“大鵬軍語”瀕臨滅絕 有識之士呼籲深港聯合申遺

1909年香港地圖區域性,大鵬灣的英文名:Mirs Bay右上方的島嶼標有平洲島的英文名Ping-chau

“東平洲”位於香港東北部,正式名稱為“平洲”,因為與香港西部的坪洲島音同,所以用“東平洲”來區別。平洲島位於大鵬灣,屬大埔區,在地圖上可以看出,這裡距離深圳大鵬半島更近。但是,當年被清政府連同新界一起割讓給英國。東平洲全島為面積1。16平方公里,是香港第4個海岸公園——東平洲海岸公園,岸邊有貝殼及珊瑚生長。由於自然侵蝕,島上佈滿頁岩,成為郊外旅遊及地理考察的熱點。

“大鵬軍語”瀕臨滅絕 有識之士呼籲深港聯合申遺

香港離島——“東平洲”

到21世紀20年代初,大鵬軍語依然是上述本地70後一代的母語。令人擔憂的是,下一代孩子基本不說這種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方言,這種極為珍稀的語言活化石瀕臨滅絕的危險。

為此,土生土長的大梅沙人、大梅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建東正在籌備召開大鵬軍話研討會,併發起成立大鵬軍話研究會。袁建東先生祖籍香港大埔,二戰時期香港淪陷,祖母帶著他的父親逃難到大鵬半島的大梅沙村落腳。

“大鵬軍語”瀕臨滅絕 有識之士呼籲深港聯合申遺

美麗的大梅沙海濱

鹽田的風,梅沙的浪,“梅沙踏浪”是“鵬城十景”之一。大梅沙不僅有深圳市民最愛的公益海灘浴場——大梅沙海濱公園,還是全國最美森林小鎮的榜首,是入選中國最美海岸線的華彩段,被評為中國8條最美海岸線之一。

大梅沙也是從遠古走來的歷史村落,是一首滄海桑田的大海搖籃曲。大梅沙的名稱在清代地圖中即有,其名來歷與梅沙尖山相關。1980年發現的大梅沙古代沙丘遺址,位於大梅沙村前海灣沙堤上。年代為新石器時代中期與周代。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距今6000多年,有兩個文化層,發現有灶坑、陶器、石器等出土文物。1983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自1982年開始至2001年,歷經四次主要發掘,如今在大梅沙景區中圈地保護,並樹碑保護。

“大鵬軍語”瀕臨滅絕 有識之士呼籲深港聯合申遺

大梅沙古遺址保護碑

袁建東先生表示,母語面臨失傳令人痛心。在國家如此重視傳統文化的今天,保護自己的母語方言,是他這一代人的責任和使命,最好的保護就是能夠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為此,他多方奔走呼籲,將大梅沙變成非遺歷史文化村,希望能夠透過深圳和香港兩地的共同努力,將大鵬軍話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鵬軍語”瀕臨滅絕 有識之士呼籲深港聯合申遺

2005年時的袁建東先生 劉深攝於深圳大梅沙

“軍話”是中國特有的語言現象,最早提出這個概念的是暨南大學教授詹伯慧先生。1956年,他到海南島調查黎語,發現崖城鎮中殘存於幾千居民口中的“北方方言島”。這個方言島周圍居民說的是閩南方言系統的海南話,唯有這寥寥數千人世世代代說著自稱為“軍話”的方言。詹伯慧先生據此寫出《海南島軍話語音概述》一書。(戴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