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勻城閒聊】東山風骨

菜單

【勻城閒聊】東山風骨

歡迎關注 都勻街坊

我們只想做成你喜歡的樣子

●京兆堂主

都勻東山,是“都勻八景”之冠,素有“東山曉日”的美譽。這座山的美,不僅限於森林、清泉、幽谷,更在於隱藏在山中的歷史文化故事。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東山風骨”。這個風骨,就是中國古代備受推崇、現代日漸缺乏的“士人精神”。

【勻城閒聊】東山風骨

(都勻東山? 趙勻川??攝)

東山最早來的大文化人,是明代“柳州八賢”之一的張翀,其後五十多年又來了東林黨領袖鄒元標,都是因為正直諫言被朝廷貶謫而來。他們在東山開辦書院講學,開創了都勻文化,鄒元標教出的都勻青年陳尚象考中進士,一時轟動全城。陳尚象做官後,又因彈劾貪官得罪人被貶回老家。

張翀是廣西馬平縣(今柳州)人,明嘉靖三十二年進士,詩書畫均有很高造詣。他任刑部主事時,與人聯合彈劾奸相嚴嵩,被以“結黨營私”的罪名貶到都勻。這是他個人的不幸,但都勻人根本不在乎他是個朝廷欽犯,而是像歡迎貴賓一樣迎接他,並在東山腳下建起以他的字號命名的“鶴樓書院”,請他講學授徒,這使得張翀在都勻安穩下來。

東山海拔僅960米,矗立於都勻城東面,但它是城東的天然屏障。朱元璋為了鞏固其統治,喜歡到處修圍牆,都勻城也不例外,除了各處建起厚重的城門,例如現今市內的“大西門”(城門早毀,僅存地名),都勻城四面和山頂都修建了圍牆。據說當時鎮守都勻的長官到南京向朱元璋彙報工作時,帶去兩樣東西,一是都勻毛尖茶,二是都勻城防圖。朱元璋喝過茶後,感覺味道絕好,而且這樣的散茶取用十分方便,便下旨全國“罷造龍團”,也就是不準再生產團茶餅,這可說是都勻毛尖引領了一場茶葉包裝的革命。朱元璋看過城防圖後,指著東山北段的白衣庵處城牆說,此處不宜,應當重修……這位都勻長官回來後,只執行了兩條聖旨中的一條,就是擴大和改進了毛尖茶生產,但是因為經費原因沒有改造圍牆。果不其然,都勻城在清咸豐五年被苗民起義軍從白衣庵攻破。

【勻城閒聊】東山風骨

(都勻東山? 趙勻川??攝)

東山頂上的奎星閣,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距今已有626年,清代改為鐘鼓樓,置有銅鑄的大鐘。每當清晨日出,從城中看上去,樓閣在晨霧中若隱若現,鐘聲洪亮悠揚,聲震都勻全城,傳到數十里外。這樣的奇觀妙景,被稱為“東山曉日”或“東山曉鍾”,而都勻當地人直接把東山叫做“鼓樓頂”。

東山古時是文人聚會場所,山腳下過去是都勻一中所在地,名聞世界的華為老總任正非正是從這裡走出。東山數百年文脈傳承,為都勻培養了很多人才。張翀當年身居這樣的境地,每日除了鑽研學問、講學授徒,就是登上東山遊覽。他在“鶴樓書院”講學九年,直至隆慶元年(1567年)被召回京,最後做到兵部右侍郎,死後追授為兵部尚書。至今在東山的石壁上,還完好保留著張翀的“龍爪書”石刻“仁智之情,動靜之理,棲此盤古,飲此泉水。大明嘉靖四十年鶴樓張翀書”二十八個草書大字,被載入《中國名勝辭典》,稱為紅葉摩崖刻石,其拓片收藏於貴州省博物館。

【勻城閒聊】東山風骨

(都勻東山? 趙勻川??攝)

張翀走後五十四年,鄒元標來了。他是江西吉水人,明萬曆五年(1577年)考中進士,被分配到刑部去工作。他小時候就是個神童,可惜和張翀一樣政治上不夠成熟老道,因為彈劾張居正“為了當官不回家守孝”得罪了人。張是內閣首輔,正一品大員,鄒元標這樣的小官竟敢三番五次舉報他,張大人非常生氣,命人在朝廷上打了鄒元標屁股八十廷杖,把他“謫戍都勻衛”,目的是殺雞給猴看。這還不算完,張居正曾派一個巡按御史謀害鄒元標,但此人行至貴州鎮遠時便暴病身亡,鄒元標幸運地保住了一條命。

鄒元標到了“都勻衛”,雖然還在體制內,但因為是貶官,沒什麼實際權力,待遇也大不如前。幸運的是,他和張翀一樣同樣得到了都勻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在距離鶴樓書院不遠的地方開創了“南皋書院”,書院名也是用他的號“南皋”來命名。鄒元標在都勻講學六年,比張翀少三年,但同樣教授了很多人才。張居正死後,新皇帝沒有忘記鄒元標,畢竟他的學識水平擺在那裡,皇帝要召他回京做官。鄒元標這時已年近古稀,1621年冬天調任吏部左侍郎,還沒到任,又被提拔為正二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

【勻城閒聊】東山風骨

(都勻東山? 趙勻川??攝)

可以說,張翀、鄒元標這兩大文化名人奠定了都勻的文教基礎,激發了都勻人努力學習的風氣。尤其是鄒元標的悉心指教,都勻青年陳尚象考取了進士,實現了隋朝科舉考試以來千年中“零的突破”。陳尚象考中進士十年後,被授中書舍人,後來出任四川鄉試考官,同年轉刑科左給事中。這在明朝只是從七品的副縣級,但給事中分掌戶部、刑部、吏部、兵部、工部、禮部等六部,權力很大,有封駁之權,就是說皇帝或內閣的旨意或檔案,如果不經給事中籤名同意就不能下發執行。

也許受張翀、鄒元標的影響,陳尚象也是剛正不阿,疾惡如仇。他當諫官時,知無不言,聲震朝野。他和幾位御史彈劾司禮監、鴻臚寺官員貪汙受賄的罪行,還上疏彈劾錦衣衛濫用職權、胡作非為,使張鯨等人被削職或處死。後因兩次上疏“言建皇儲事”,插手皇帝家的私事是非常犯忌的,因而觸怒了萬曆皇帝,第一次被罰款扣工資半年,第二次被廷杖,並被削職為民貶回原籍。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帝一怒而長廢諫官十三人”的事件。

【勻城閒聊】東山風骨

(都勻東山? 趙勻川? 攝)

陳尚象被廢回到都勻後,也和他的老師鄒元標一樣,沒有沉淪和閒著,他參加了《貴州通志》的主纂工作,修成《貴州通志》,為貴州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他還時常幫助鄉里、師友和孤苦之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在貧困中“賦詩談笑而終”。後來,新上任的明熹宗想起用前朝那因言獲罪的十三人時,不想其中的九人早已去世,新皇帝深表遺憾,有感於他們的學識修養和正直為官的品格,追贈陳尚象為光祿寺少卿。這已是陳尚象辭世八年後的事了。

六百年風雲變幻,都勻東山屹立不倒。而真正讓人感嘆和敬佩的,是這座山中曾經生活過的幾個人,是他們身上那種敢於堅持真理,無論在逆境順境,都能泰然處之,追求人生理想併為之獻身的“士人精神”。這種精神,使都勻東山成為一種標誌,激勵著文化人的良知道義,也使東山區別於其它大山,矗立在貴州高原南部,吸引著萬千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