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被《蕩寇風雲》遺漏的抗倭重鎮,臺灣淪陷期間仍堅持民間貿易

菜單

被《蕩寇風雲》遺漏的抗倭重鎮,臺灣淪陷期間仍堅持民間貿易

被《蕩寇風雲》遺漏的抗倭重鎮,臺灣淪陷期間仍堅持民間貿易

光看片名,你一定以為《蕩寇風雲》野心很大,要講整個抗倭史,實則不然,莫說很多很精彩的人物和故事缺席,甚至連很多地方都沒寫進去。

比如福建有個叫獺窟的地方,還在倭寇剛開始出沒時,就設定了巡檢司。那會兒還沒戚繼光啥事呢。

獺窟縱橫不過三四里,卻是離臺灣最近的地方之一(還不到100海里)。當時駛往臺南鹿港(或梧棲港)的廈門船一般有兩個放洋的地方,一個是崇武,另一個就是獺窟。從獺窟啟航,朝發則夜半即至,返程亦然,相當便利。這麼方便的地方,倭寇當然不會放過。只可惜他們遇到了一個猛人,哪個猛人?明朝開國大將、朱元璋老鄉周德興。自從他在此練兵築城後,就基本沒倭寇啥事兒了。

被《蕩寇風雲》遺漏的抗倭重鎮,臺灣淪陷期間仍堅持民間貿易

這樣從明清到民國時期,獺窟就成了泉州對臺貿易的四大港口之一。這裡出則瓷器、通書(中國日曆)、藥材、松木、大豆、菸酒……入則黃金、樟腦、硫黃、水果、大米、楠木、臺席、白糖等等。光緒年間,清政府還在此處設有海關,時稱泉州常稅總局獺窟分局,可見當時兩岸往來的頻繁和貿易的興盛。

清末民初,獺窟島開始湧現海商大戶。比如有個叫李巷的人,他以販運木材起家,往來於福州、臺灣、青島和煙臺一帶,後來擁有商船6艘,總載重1000多噸,還在福州開設了自己的商行(名為“福泉惠”)。該行成為當時整個福建貿易的一大中轉站。

被《蕩寇風雲》遺漏的抗倭重鎮,臺灣淪陷期間仍堅持民間貿易

說起來,李巷的發跡還得益於一個臺灣大佬的賞識。這個大佬委任他為臺灣福州商會會長,結果生意越做越大。這個大佬是誰?日治時期臺灣五大佬之一,叫辜顯榮,即辜振甫之父。

還有一個叫許淑躍的人,他不是跑船的,只是個賣小吃的,但他乾脆坐船去了臺灣發展。據說他做出來的炸鹹粿既酥又脆,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吃後也讚不絕口。

甲午戰後的臺灣,淪為日本本土的糧食和工業原料供應地,所以與大陸的民間貿易幾乎斷絕。如臺灣盛產的蔗糖,就只能賣給日本人開的糖廠。但有些東西,不是你想禁,想禁就禁的,比如紙張。日本紙的質量向來不如中國紙,所以只得從福建進口。

被《蕩寇風雲》遺漏的抗倭重鎮,臺灣淪陷期間仍堅持民間貿易

還有,臺灣同胞雖然被日本人禁止使用祖國曆法,但他們卻早已習慣了按二十四節氣幹農活,所以中國曆書這玩意兒,也是萬不可少的。你不準咋整?那我就只好走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抗戰開始。

此外,臺灣同胞祭祀鬼神用的石碼花金(冥鈔),用量也很大。這個日本人倒不禁,但會收稅。

無論怎樣,祖國與臺灣的血肉關係不是外力一下子就能切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