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從溝底到"康莊":內蒙古草原牧民開啟遊牧新生活

菜單

從溝底到"康莊":內蒙古草原牧民開啟遊牧新生活

從溝底到"康莊":內蒙古草原牧民開啟遊牧新生活

圖為盛夏的輝騰錫勒草原。張瑋攝

(小康中國)從溝底到“康莊”:內蒙古草原牧民開啟遊牧新生活

中新網烏蘭察布9月4日電 題:從溝底到“康莊”:內蒙古草原牧民開啟遊牧新生活

中新網記者 張瑋

暑期旅遊季結束後的第一個週末,範福林“入股”內蒙古自治區輝騰錫勒黃花溝草原旅遊區的4匹馬兒終於能有空閒肆意地在草原上奔跑,而他和妻子也開始為一年中草原上最後的兩個小長假旅遊季做準備。

“從來沒想過會過上這樣的生活。幹了旅遊後,不僅供孩子上了大學,還能有存款啦!”範福林合算著今年夏天的旅遊收入,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範福林從小生活在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中旗黃花溝底的四蘇木村,這裡曾經不通電、不通水、不通路……他一度認為,放牧就是自己一輩子的“事業”。

從溝底到"康莊":內蒙古草原牧民開啟遊牧新生活

圖為烏蘭巴日斯為遊客講蒙古族民俗文化。張瑋 攝

然而,新時代旅遊業的發展讓這裡的農牧民從溝底走上“康莊”,開啟了遊牧新生活。

“輝騰錫勒”漢語意為“寒冷的山樑”。輝騰錫勒草原位於陰山北脈,平均海拔2000米,全年平均氣溫不超過18℃,植被覆蓋率達到80%-95%以上,是世界上保持最完好的三大高山草甸草原之一。

每到夏季,輝騰錫勒草原繁花似錦,綠草如茵。加之這裡有著距離北京近的地理優勢,近幾年,輝騰錫勒草原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週末和假期旅行的打卡地。而當地的農牧民也搭上這列旅遊快車,逐漸脫貧、致富。

從溝底到"康莊":內蒙古草原牧民開啟遊牧新生活

圖為範福林夫妻倆牽著自己的馬兒馱著遊客遊草原。張瑋 攝

內蒙古輝騰錫勒旅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喜介紹,輝騰錫勒黃花溝草原旅遊景區轄區內包括黃花村、大陽卜子、四蘇木等5個自然村。

四蘇木村地處峽谷地段,生產生活基礎設施薄弱,青壯年遷徙較多,留守的大都是50歲以上的農牧民。

“以前在溝底,10多戶農牧民靠養牛、羊、馬維繫生活,年人均收入也就只有兩三千元(人民幣,下同)。”四蘇木村村長劉春林想起幾年前的生活,還是會不禁嘆口氣。

“2017年,政府和景區共同出資,讓我們從溝底搬了出來。”劉春林說,“我們不僅住上了樓房,吃水、用電、交通、孩子上學都方便了,還‘入股’了旅遊業。”

景區提供場地設施,村民提供馬匹,經過統一營銷、統一管理,農牧民收入佔利潤分成的80%。

劉春林告訴記者,每年的4月份到10月份,景區開門營業,馬場也隨之忙碌起來。“現在在景區工作的四蘇木的農牧民有20多人,共有四五十匹馬供遊客騎,最忙的時候,遊客都得排隊。”

一匹馬在旅遊季期間能收入10000多元,範福林夫妻倆“入股”4匹馬,不僅脫了貧,還奔了小康。

從小生活在烏拉特草原的烏蘭巴日斯在2015年參加的一次“青年農場主”農業培訓班上,第一次深入瞭解了鄉村振興。“80後”的他決定開起“牧人之家”,初衷是振興牧區。

蒙古族奶茶為什麼放鹽不放糖?為什麼手把羊肉沒有羶味兒?……烏蘭巴日斯常常為遊客答疑解惑。

“全國各地的遊客都有,外國遊客也不少。”烏蘭巴日斯告訴記者,“蒙古族文化博大精深,我希望透過草原上的故事,吸引遊客,打造自己的家鄉。”

沒有客人的時候,烏蘭巴日斯還是過著遊牧生活。“我養著100多匹馬、30多頭牛和400多隻羊,放到草原上,讓遊客可以感受原生態草原的模樣。”

除了畜牧業收入,搞上旅遊的烏蘭巴日斯預計今年能增收50000元左右。

然而對於烏蘭巴日斯來說,文化奔小康遠比財富奔小康更讓他覺得充實。“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把蒙古族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弘揚出去是我們的責任。”

劉喜表示,未來,景區還會增加一些騎馬路線和體驗專案。“讓牧民的收入更高,至少翻番,真正實現農牧民有房住、有產業、有穩定經濟收入的小康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