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徽州族權的象徵】歙縣許村古鎮的祠堂

菜單

【徽州族權的象徵】歙縣許村古鎮的祠堂

作者:文/許琦 攝影/汪平徽

徽州古祠堂是徽州古村落的重要標誌,它是徽州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徽州是程朱故里,新安理學的發源地,祠堂作為徽州宗族的主要活動陣地,其文化內涵是整個徽州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們在許村所看到的座座巍峨高大的祠堂,它們就是當年許氏家族進行宗族文化建設所留下的遺蹟。

許村曾經有多達二十幾座祠堂,都是村中最好的建築、最好的位置,多至三進四進, 最大的統宗祠達八進(遺憾的是目前已經被拆毀)氣勢磅礴,蔚為壯觀。許村至今仍有 11 座不同規格的祠堂,其中 5 座為國家級保護單位。

大邦伯第

大邦伯第是目前村子尚存最大的祠堂。大邦伯第,別稱“晶祠”,俗稱“官廳”,堂號為“敦本堂”。大邦伯祠坐西朝東,為三進五開間,外加一門樓。邦伯門是總祠,下衍長生祠、四義祠、逸庵祠、三智祠、巖保廳、敦義堂、光裕堂(這些祠堂已毀)。祠堂中間兩柱的對聯為許伯升為官箴言“少造一冤一枉乃為官正道;多索一分一釐是禍國殃民”。一代廉吏許伯升是許村人的驕傲,大邦伯第也是汀州太守許伯升之祠。

洪武十三年(1380),許伯升任福建汀州知府。任職才三年,許伯升就辦了三件大事,令朝廷更加器重。一是一次活捉倭寇300多人,令倭寇聞風喪膽;二是剿除大北山土匪(反明覆元組織);三是廉潔奉公,身先士卒。原不安寧的汀州“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之風湧現。汀州百姓稱伯升為“清天知府”,洪武16年(1383)許伯生病故,享年52歲,皇上特恩,靈柩運回徽州。

【徽州族權的象徵】歙縣許村古鎮的祠堂

大邦伯祠,建於明嘉靖年間,磚砌門樓,四柱五簷,汪平徽 攝

【徽州族權的象徵】歙縣許村古鎮的祠堂

敦本堂,汪平徽 攝

【徽州族權的象徵】歙縣許村古鎮的祠堂

鰲魚脊飾,飛簷翹角,汪平徽 攝

邦憲第

坐落在許村東昇村的邦憲第,堂號曰“惇倫堂”,俗稱“大慕祠”。

該祠為許美祖(東支二十一世祖)的支祠,許美祖為許伯升三子,十三歲那年,父即逝於官,許美祖於父墓側結廬守孝三年,以孝而載入縣誌,

因故以“大慕”名之。

許美祖(1370-1436年),據民國《歙縣誌孝子傳》載:“字邦善,許村人。父伯升守汀州,卒於官。美祖泣血扶柩返,不除衰絰不入家居,結廬墓側,日惟啖粗糲數合,竟卒墓所。遺命即附父葬。至今人稱其地為‘孝子墳’”。該祠是許村迄今儲存的唯一一座由原府第改為祠堂的建築,後進是明初的建築。

【徽州族權的象徵】歙縣許村古鎮的祠堂

邦憲第磚雕門樓,汪平徽 攝

【徽州族權的象徵】歙縣許村古鎮的祠堂

惇倫堂,汪平徽 攝

【徽州族權的象徵】歙縣許村古鎮的祠堂

與寢樓相接的軒廊,汪平徽 攝

觀察第

觀察第,堂號“敬思堂”,又叫“祥里門”,坐落於許村鎮東昇村,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是時任觀察使許天相的府第。

為徽州常見的祠堂平面佈局,前進門廳一間,兩邊為八字牆傳統做法,中間大門上方鑲嵌有磚制“觀察第”匾額。

前簷額枋上懸“齒德達尊”匾,堂內懸“敬愛堂”匾。

1997年,牆裡門後裔瑞士地質學家、裔孫許靖華博士回到祖籍地,捐資1萬美元,縣文物部門配套資金組織修繕,並將其闢為許村歷史博物館。

館內以實物、文字、照片和圖表等形式,介紹許村地區的自然資源、歷史概況、人文景觀及歷史名人。

這是安徽省首家農村歷史博物館這也是安徽省首家、也是唯一的一家村級歷史博物館。

在這座古老的祠堂裡,記載了一個傳奇的故事,這是一座不是牌坊的“牌坊”。在這座古老的宅院中,見證了一個寡婦在此與世隔絕生活了幾十年 ,含辛茹苦將遺腹子養大做官,始終未走出這深宅大院一步。

【徽州族權的象徵】歙縣許村古鎮的祠堂

觀察第,汪平徽 攝

【徽州族權的象徵】歙縣許村古鎮的祠堂

二進院前簷月樑上懸匾額:齒德達尊,汪平徽 攝

【徽州族權的象徵】歙縣許村古鎮的祠堂

敬愛堂,汪平徽 攝

云溪堂

云溪堂即“大宅門”,位於許村高陽橋樓下。元代許克復始建,許克復號“云溪”,故名“云溪堂”。明嘉靖年間改為祠堂,因許克復捐資助邊,朝廷嘉其義舉,欽賜許克復為“大宅世家”,故名“大宅門”。

大門上彩繪門神,至今儲存完好。該祠最為珍貴的是云溪堂碑帖,碑帖鑲嵌在後進寢堂的左右山牆上,總計15方。碑帖青石質地、規格不一。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前後,歙人許世魁匯刻於吳郡,後運回老家,鑲嵌在祠堂內。“大宅世家”四字為宋欽賜許克復,嘉其捐貲助邊餉也。碑刻書寫不乏著名書法家,如有大宋宰相王安石拜撰的碑文,董其昌的行書題跋,《云溪堂帖》是研究高陽許氏家族史的文獻資料,其詩賦書藝亦有欣賞研究價值。

【徽州族權的象徵】歙縣許村古鎮的祠堂

云溪堂,汪平徽 攝

【徽州族權的象徵】歙縣許村古鎮的祠堂

大宅世家碑刻,汪平徽 攝

【徽州族權的象徵】歙縣許村古鎮的祠堂

時光歲月,汪平徽 攝

【徽州族權的象徵】歙縣許村古鎮的祠堂

大邦伯祠(官廳)、邦憲第(大慕祠)、觀察第(牆裡門)、大宅祠(云溪堂)4座祠堂恰好以“忠孝節義”的順序分佈。官廳為許伯升及長子都福公之祠,許伯升以勤勞卒於官,許都福二子死於王事,體現的是“忠”;大慕祠是許伯升三子許美祖之祠,美祖在父墓側結廬守孝三年,載入歙縣誌《孝子傳》,體現的是“孝”;牆裡門因許天相母親胡氏終身守節而得名,體現的是“節”;大宅門因許克復捐資助邊而得欽賜“大宅世家”,體現的是“義”。

許村的一座座祠堂,不僅僅是冰冷的建築,更是

封建宗法制度的載體,是族權自治的象徵。祠堂是宗族祭祖、議事、管理和進行其他宗族活動的場所,也是徽州族權的象徵。作為棲息祖先魂魄場所的祠堂,祠堂是一個家族的中心。作為徽州建築中最具特色的公共建築之一,祠堂在徽州的村落整體中居於核心的地位,是聚族而居徽州宗族的“聖殿”,是村落和宗族的精神寄託之所在。肅穆而磅礴的徽州祠堂,她集徽派建築與宗法精神於一身,帶有濃郁的地域色彩,富有極強的文化個性, 留有鮮明的藝術表徵,是徽州祠堂文化的縮影,家族血統維繫的化身。祠堂在徽州古建築中, 無論從建築設計、工藝美術、雕刻裝飾等都是高檔次的,它在徽州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反映,是聯絡一個家族文化的紐帶,祖祖輩輩的人透過祠堂來祭拜先祖,傳承家風。

歙縣許村

徽州大地,山巒起伏,溪流縱橫,一座座粉牆黛瓦的鄉村,點綴於蒼翠無垠的松濤竹海之中,錯落有致,意味無窮。這就是千百年來徽州人根本所在、情懷所繫的徽州古村落。繼西遞、宏村的聞名遐邇,歙縣的許村漸漸走出深閨讓人識,展現了極具煙火氣的徽州古村落原始樣態。

歙縣許村,位於安徽省歙縣縣城西北20公里處。是座落於古城內全國獨一無二的“八角牌樓”的主人許國的故里,有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築100餘座。多處古建築群落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10月,《中國攝影》推出藝術鄉村計劃並於2020年與安徽省歙縣許村展開了合作。希望以此發揮攝影傳媒的優勢,透過深入挖掘許村地域文化內涵,整合創作、傳播等資源,介入鄉村發展,併產生持續的影響力。

接下來《中國攝影》雜誌微信平臺將以許村特色古建為線索,透過攝影師的眼睛我們可以在一架橋、一尊牌坊或者一座祠堂之間感受歲月摩挲所留下的印記。

許村祠堂

1、以上作品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不代表歙縣論壇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同歙縣論壇聯絡的,請於作品釋出後的30日內進行。

中國攝影雜誌

編輯|吳志芸

監製|仰時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