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泉州德化"亮"底色:"中國白"遇上"森林綠"

菜單

泉州德化"亮"底色:"中國白"遇上"森林綠"

人民網泉州11月7日電 (呂春榮)“中國白”搭配“森林綠”,這是當前福建泉州德化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時值第22箇中國記者節來臨之際,中央駐閩媒體、省直和駐泉新聞單位等19家媒體近日應邀在泉州德化開展調研採訪活動,感受多彩德化。

走向世界的“中國白”

今年7月,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鬥宮窯址)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專案22個遺產點之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讓德化瓷再度揚名中外。

泉州德化"亮"底色:"中國白"遇上"森林綠"

德化臻峰藝術館內的陶瓷作品。人民網 呂春榮攝

4日下午,採訪團一行來到瓷都,先後前往祖龍宮、德化屈鬥宮窯址、宋元德化窯展示館等地調研,瞭解德化陶瓷的“前世今生”。

德化窯出產的瓷器,始於宋,盛於元、明,衰於清。而在明代,德化白瓷便遠銷歐洲,德化窯白瓷曾蜚聲海外,被歐洲人稱作“中國白”。

昔日德化制瓷盛況如何?至今,在德化縣境內發現的古代窯址有數百處,其中屈鬥宮窯址頗具盛名。

據瞭解,1976年,福建省博物館、廈門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等單位對其進行考古發掘,揭露一座分室龍窯遺蹟,面積1015平方米,全長57。1米,寬1。4~2。95米,共有17間窯室。此處發掘出土器物標本6793件、生產工具800多件,出土物皆為宋元時期的白釉和青白釉器。白釉細膩溫潤,有的呈乳白色,已開明代建白瓷之先河;青白釉呈水清色,釉厚處呈淡綠色,清雅美觀。

“屈鬥宮窯址生產了大量的外銷瓷,體現了當時德化高超的制瓷技藝,它的窯爐型別、結構是非常特別的。”德化陶瓷博物館館長鄭炯鑫說,這座窯爐是德化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而尾林窯的考古發掘,先後發現了四座窯爐,時間橫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可謂一眼千年,不僅記錄了德化窯爐的歷史,不同的瓷器也體現了燒瓷技藝的演變和提高。

因瓷而立,因瓷而興。如今,陶瓷已成為德化的支柱產業、民生產業:產值400億元、企業3000多家、產業工人逾10萬人、每3名德化人就有1名從事與陶瓷相關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德化榮膺全球唯一的“世界陶瓷之都”稱號。

“森林綠”煥發新活力

“林”距離、“森”呼吸,走進德化,許多人最直接的感受便是“與綠同行”。

泉州德化"亮"底色:"中國白"遇上"森林綠"

德化石牛山景區。德化宣傳部供圖

據悉,德化是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8。4%,空氣質量接近國家一級標準,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等“國字號”生態品牌,生態環境質量位居省、市前列,可以說處處都是綠水青山。

令人心曠神怡的林海和水流、“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第一岱仙瀑、層巒疊嶂的山峰……5日上午,採訪團一行來到德化石牛山景區,感受這片“綠”。

據介紹,石牛山景區因山上巨石似牛而得名,其主峰海拔1782米,以峰險、石怪、樹奇、洞幽、瀑高、水秀、竹茂而聞名,是國家4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

如今,這片綠煥發新活力。石牛山景區近些年精心打造了一批專案,衍生出不少“網紅”打卡點。如愛情打卡聖地——天空之心玻璃觀景臺,天空之心、天空作證,“1314520”;亞洲第二長(總長度7168米)的石牛山觀光索道;“八閩觀日第一峰”、中國兩處放射狀古火山爆發口之一、獨特的水蝕花崗岩石蛋地貌——石牛山;彙集眾多國家級陶藝大師、國內知名書畫家創作的“牛”主題作品的“天下第一牛館”等,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

“運營一年多來,景區接待遊客60多萬人次,實現營收1億多元,解決村民就業1000多人,培養各類旅遊人才500多人,並輻射帶動周邊農家樂、民宿、土特產銷售等的蓬勃發展。”石牛山景區總經理林劍雄表示,希望在每兩到三年的時間打造1-2個景區爆款,保持熱度和吸引力,並將其逐步推向省外和全國市場,積極創造國家5A級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