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索橋古渡,承載著時間的記憶,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

菜單

索橋古渡,承載著時間的記憶,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

索橋古渡,承載著時間的記憶,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

在歲月的長河中,

有些事物會被模糊,

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記憶裡。

而有的在經歷風雨洗滌後歷久彌新,

有著屬於它的故事,讓人想去了解。

今天,跟隨小編一起

走進那段歷史,體會滄海桑田

索橋古渡

索橋古渡遺址位於景泰縣蘆陽鎮以東10公里之索橋村偏北2公里處。始建於漢唐,是古絲綢之路北線的一個重要黃河渡口。

索橋古渡,承載著時間的記憶,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

大批中原商旅從這裡渡河西行,絡繹不絕的駝隊由西而來,進入中原腹地;這裡也曾是中原與北部勢力對峙的前沿,是明王朝西北防禦體系中的組成部分,承擔起抵禦外敵的重任。

索橋古渡,承載著時間的記憶,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

據史料記載,索橋渡口最早以木船和羊皮筏子擺渡。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兩岸修建索橋,河面上排24只大船,兩岸四根鐵鑄“將軍柱”,用草繩系船成橋,故名索橋。

索橋古渡,承載著時間的記憶,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

在歷史上,黃河一直是中原地區與西北少數民族之間的天然屏障。在明代,景泰是防禦北部遊牧民族南下的前沿。明萬曆以後,甘肅境內的黃河由原來明朝與蒙元實力的界河,變為明王朝直接統轄區的內河,但這段黃河北面的蒙元勢力時有威脅。所以,為了經營河西,景泰的黃河渡口受到重視,索橋渡口因為重要的戰略地位,成為了該段黃河上一個官府掌控的渡口。

索橋古渡,承載著時間的記憶,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

從古堡西面沿坡而上,在窵溜嘴子高地的東緣有五座烽火臺,主墩平面呈正方形,剖面呈梯形。登其頂部沿河景緻盡收眼底。

索橋古渡,承載著時間的記憶,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

《清史稿》記載:明代“邊牆自索橋起”。在索橋堡黃河下游300米處,既是明代長城的起始之處。沿長城有一條古道遺址斷斷續續,蜿蜒向西;在索橋堡上游30米處,亦有一條在石崖上開鑿的石板小路,蜿蜒曲折,險峻異常,可透過牲畜駝運和獨輪小車行進,當地人也稱為“茶馬古道”。

索橋古渡,承載著時間的記憶,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

在索橋渡口東岸,有一塊清乾隆年間所立的《山陝修路碑》,記錄了這樣一段歷史:一個叫胡正寬的山西商人在靖遠哈思吉堡(今靖遠石門鄉哈思堡村)做了18年的生意,一直想把索橋渡口附近的山路修好,但工程浩大,費用不少,依靠個人的力量難以完成,便向過往商隊和周圍商號募集資金,先後有山陝兩省共170多家商戶慷慨捐贈白銀340多兩,徹底修整拓寬了通往索橋古渡的道路,保障了絲綢之路北線的暢通。

索橋古渡,承載著時間的記憶,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

索橋渡口是明清時期山西、陝西商人進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渡口東岸的不遠處的哈思吉堡是一個交易的集散地,中原和西域商人或是在此交易,或是過境休息,往來商戶造就了此地的繁榮。

索橋古渡,承載著時間的記憶,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

明長城的修建,與明朝和北元政權沿黃河一線的勢力消長息息相關,明朝沿河設定堡城及長城,主要是防禦“踏冰”而來的蒙元騎兵勢力。正是有了防禦體系的安全保障,索橋渡口和與之臨近的哈思吉堡才出現了那一時期的繁盛,往來商旅不斷,渡船繁忙。

索橋古渡,承載著時間的記憶,訴說著歷史的滄海桑田

隨著歷史的更迭和300多年時光的流轉,繁盛一時的索橋渡口和綿延數百里的長城、堡寨也漸漸歸於塵土,只有殘存的遺蹟向過往的世人訴說著這裡曾經經歷的興衰故事。

-關於我們的作品-

喜歡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們

涉及原創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景泰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