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故鄉冬日的暖陽!

菜單

故鄉冬日的暖陽!

打記事起,我對冬季的記憶就是寒冷。每到那時,我就熱切地渴望陽光、渴望溫暖。

村子東邊臨溝,溝邊上有個小廣場,那是溝下住家窯洞的窯堖地。收穫的季節,這裡是麥場、穀場;日常,這裡是村裡的“飯場”。廣場西邊垛著一堆堆蘑菇狀的麥秸垛,北邊是一堵牆。當早晨的太陽剛剛升起,陽光總先照在這面牆上,此牆還擋風,即使遠一點的人家,也願意到這裡曬太陽、吃早飯。

新中國成立初期,旱地糧食產量低,遇到好年景,一畝麥子能打一二百斤就算豐收了。白麵是稀罕物。各家的白麵,除逢年過節招待客人、支應老人外,人們只有在農忙時節才能吃上。

平時的主食是紅薯,早飯大多是紅薯湯。到了吃早飯的時候,人人端一大碗紅薯湯,大塊的紅薯頂出碗沿,冒著熱氣。石坡爺端著碗的左手小指上,總挑著一隻藍花白瓷的小茶盅,裡邊盛著翠綠的生醃蘿蔔絲,吃一口紅薯,就幾根蘿蔔絲,令人豔羨。我們下了早自習,更是不捨得這裡溫暖的陽光和熱鬧,吃著、說著、笑著,到處“刷存在感”。個別調皮的,還不時地把紅薯皮挑到地上,引來群雞爭食,而一頭半大的豬也不甘寂寞,跑過來拱開“雞們”,爭搶這難得的美食。

太陽爬到了村頭樹腰,勞力們都下地掙工分去了,奶著孩子的女人們,洗刷了鍋碗,一手抱孩子,一手拿了針線筐,來到小廣場的北牆下,聚堆做著針線活,聊著柴米油鹽、家長裡短。小毛孩舒適地安睡在坐笸(pǒ)裡,老奶奶坐在邊上望著小孫子,不時地握握那凍紅的小手。

稍遠處,村子裡年長的全山爺坐在靠椅上,頭上的黑色扒虎帽邊沿磨掉了絨,顯著一縷灰白沿線。他的嘴裡有整天不離手的旱菸袋,吐著縷縷白煙。幾頭懶散的豬舒坦地躺在西草垛下曬暖兒,“雞們”則辛勤地扒著地上的麥草,尋啄著癟麥粒。高興了,一隻大公雞扇扇翅膀,引頸高唱“喔喔喔——”,歌聲飄蕩在寂靜的村子上空。場邊的樹上,搭著一繩溼淋淋的花紅柳綠的衣褲、被單,裝點了素色的冬天。大自然惠贈的暖陽,沐浴了村莊,沐浴了村民,沐浴了自然萬物。

撕去了60多年的日曆,老街日漸稀疏黯然,村西新規劃的新街裡,有了筆直的水泥街道,鑲著瓷磚的高大門樓鱗次櫛比,門楣青石匾額上“吉星高照”“幸福之家”的大字在冬陽下格外醒目。

大門是硃紅的,門廳裡停放著小轎車。年輕人大多進城了,小孩去了幼兒園、學前班。老人和婦女們,有的去了小工廠,有的去了葡萄園。也有幾個老太太坐在大門外,有一搭沒一搭地閒聊著。偶爾,一位拄著柺杖的老者走過,“吃罷了”“曬暖哩”的問候聲裡飽含著對生活的滿足。

昔日的小廣場也變了模樣,上面蓋起了幾間平房,橫匾上刻著“老人之家”。陽光和煦,洞穿寬大的玻璃窗,使得屋內亮堂堂、暖洋洋。屋角的煤火燒得正旺,大鐵壺“吱吱”地冒著白氣,下象棋的老人們興趣正濃。溫暖祥和的氣氛溢位屋外,溫暖了村莊,溫暖了人心。

故鄉冬日的暖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