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浙皖大山深處的古村,有900多年曆史,迷宮般的小巷走進去出不來

菜單

浙皖大山深處的古村,有900多年曆史,迷宮般的小巷走進去出不來

愛旅行,於是就不斷的行走在路上,一路上的風光無限,除了名山大川,我們會發現許多從未聽過,也未曾見過的美麗的風土人情,於是讓自己沉浸其中,回味無窮。

在浙江和安徽交界的地方有一個古村落,在歸途中,朋友給我們找到的一個領隊,熱忱的推薦我們看一看據說非常有著原生態氣息的古村落,看著時間充足,大家欣然接受。

我們本來的行程是從屯溪開車到浙江開化的泰夏村,然後走古道,翻山越嶺經種滿千年紅豆杉的嚴池村,然後到藍天與白雲交際的地方——白際,這一路風光領略了古道風情,看到了高山梯田,一睹大山深處浙皖人家,本以為這個村落不會給我們帶來太多的驚喜。只是當我走進去以後,才發現,這兒竟然藏著浙皖大山深處的古村落,竟然才是我們這一趟行程中最美的風景。浙江的村落,卻是徽派建築風格,村中還有于右任的題字。

徽開古道泰廈村

霞山村

位於浙江開化馬金境內,馬金溪從村頭緩緩地流過,一圈被群山環繞著,雖然居於大山深處,但是交通還算便利,無論是從黃山過來,還是從開化過來,均可從京福高速在馬金口下,然後走山深線(國道205)也就十幾分鍾就可以到達。

霞山古村落村頭

霞山古村落的歷史非常悠久,史據可查的不太多,但是根據村內兩大姓氏族譜還是可以探尋蹤跡的,《鄭氏宗譜》中是這樣記載的:宋皇皇祐四年(1052年),淮陽令鄭慧公(三國東吳大將開國公鄭平後裔)喬遷丹山,至元豐癸亥(1083年)因洪水毀村,於是又遷到現在的位置(原對岸),因為丹山紫氣氤氳,取名霞山,迄今也有了近千年的歷史;而另一大姓氏汪家的《汪氏會修宗譜》則是這樣記載:唐越國公汪華後裔六一公汪菘捕獵經此,因霞峰腳下多肥田,故定居於此,這樣也有千年之久。而村中的非遺傳承高蹺竹馬則有這樣的傳說,霞山村鄭姓遠祖於唐武德四年(621年)遷居開化,不久即出使戎狄,演釋了一段蘇武牧羊式的故事。

霞山古村落

進入古城我們是順著馬金溪走的,因為村落就位於河畔,從外面看,和普通的浙皖民居沒有太多的不同,好像就是一處普通的村落,村頭偶爾有居民忙著自己的事情,安靜而淳樸。

但是當從一個窄窄的掛著“霞山古街”的小巷進入古村後,才突然發現這處古村竟然有著迥然不同的風情。

霞山古村落處於浙皖交匯處,建築是徽派建築,但又不同於我們看到的典型白牆青瓦徽派建築,這兒是一處曲曲彎彎的迷宮,巷子不寬,僅容一兩人可以透過,均以青石板或者鵝卵石鋪就,兩側的房屋是青磚或者鵝卵石砌成,也有的是青磚混雜鵝卵石的,牆壁上或因悠長的歷史,沾染了青苔的印痕,屋頂和房簷則是徽派建築的典型特徵了,馬頭翹角,錯落有致,門樓、門枋有磚雕並輔以壁畫。很奇怪的是無論大宅,還是小院,開窗很少,有的沒有窗戶,有窗戶的也是很小。

古村的建築大多是明清時期的遺蹟,據介紹總共保有古民居建築361幢,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愛敬堂、永錫堂、鐘鼓樓、汪氏宗祠及鄭宅,這也成了現在研究浙皖古民居文化的重要史據。

愛敬堂

愛敬堂始建於明正統乙丑年(1445年),這是當時三房的祠堂(其它兩房的祠堂被損壞),門匾三個大字來頭也不小,是當時明榮祿大夫太子少保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商輅親筆題名。整個院落共三進,前堂擺放的應是先祖眾多的牌位,後堂天井三面青石護欄,雙抱鼓石,清泉汩汩,常年不斷。院落的建築和廊簷有眾多美輪美奐的雕飾,很有藝術價值。

愛敬堂

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又名槐裡堂,是古村最大的建築之一,建築面積達1000平方米,南側則是一個大戲臺、對面是大廳,還有後堂等共三進。門面有鹿嚼草等知恩圖報等內容的壁畫,祠堂內的牛腿雕刻精細,均取材於瑞獸、瑞禽、花草、戲曲故事,工藝水平較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門前肅穆而莊重的匾額“汪氏宗祠”和堂內“槐裡堂”均系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于右任手書。

汪氏宗祠

現在的宗祠成為了村內活動的中心,被稱為文化大禮堂,每當節假日或有非遺高蹺竹馬等村民自發的民俗活動表演。

村落商埠街

這條街應該是村中曾經的繁華地帶吧,是村民們購物或者閒暇小聚的的地方,酒肆、小店眾多,農商經濟或許就是這樣的吧。

霞山

霞山古村的繁華是因為曾經的徽開古道,這裡是風景旖旎的錢塘江源頭,西北這是雲山霧罩的黃山,當初的徽商走出徽州需要翻山而行,經過此地再走碧波盪漾的千島湖可達杭州。而霞山營運而成當時的驛站和商貿之地。

今天的霞山商貿中心以及不再了,但是古老的傳承和文化遺存,村民們或許已經走出大山,而村內多是老人了,讓這個古村多了更多的悠悠的古道鄉情。

旅途中的新鮮事才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和意義所在,那驚豔的剎那,總是讓我們興奮莫名,小夥伴們,你們旅途中有哪些新奇的發現,咱們在討論區一起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