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在舟山,島民們這樣做藍色大海的守護者

菜單

在舟山,島民們這樣做藍色大海的守護者

在舟山,島民們這樣做藍色大海的守護者

舟山魚山島綠色石化基地夜景。

海風和海潮在鋼鐵葉片中奏起了“交響曲”,帶來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船舶修理廠加入了機器人“衝鋒隊”,高汙染行業煥發了綠色生機;海島鄉村的淨零碳實踐亮相聯合國人居大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找到了來自海洋的綠色註腳……在東海之濱的群島城市舟山,藍色海洋又多了一種新的色彩。

在舟山,島民們這樣做藍色大海的守護者

空中俯瞰浙江省最大海上風電場群的岱山4號海上風電場。(新華社記者 徐昱攝)

在舟山群島北部海域,數十個風力發電機一字排開,碩大的葉片緩緩轉動,海風“送來”的清潔能源被源源不斷輸送到舟山魚山島,用於綠色石化基地的“綠電”供給。截至2020年底,這片浙江省最大的海上風電場總裝機容量已達65。4萬千瓦,發電規模約佔浙江全省風電規模的30%。

在舟山,島民們這樣做藍色大海的守護者

俯瞰正在執行發電的潮流能發電機組。(新華社記者 徐昱攝)

海風吹來新能源,海水也帶來了新動力。岱山縣秀山島南部海域,兩座小島之間的“喇叭口”地帶,安放著一個小提琴模樣的裝置,湍急的海水淹沒了直徑4米、高約20米的水輪機,飛速轉動的聯軸器“嗡嗡”作響,潮起潮落間,潮流能發電機組把清潔能源帶入電網。“海洋上有取之不盡的新能源,我們希望以舟山為支點,來一場新能源應用領域的變革。”專案負責人林東說。

工業領域的變革與能源領域同步發生。揹負著“3D”(危險Dangerous、困難Difficult、髒亂Dirty)聲名的船舶修造業也悄然轉變。舟山市經信局船舶工業處處長嚴海濱介紹,船舶修造是舟山的重要支柱產業,舟山目前具備年造船700萬載重噸、年修理萬噸級以上各類船舶3000艘的生產能力,連續三年修船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

而修船業油汙固廢多、粉塵大也給舟山帶來較大環保壓力。“過去噴砂除鏽的修船方式產生的粉塵特別多,我們花了6年時間研發了超高壓水除鏽技術,跟超聲波潔牙原理類似,超高壓水就能除去舊漆和鏽跡。”舟山萬邦永躍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邦永躍)總經理陳勇說,沿著這條技術主線,修船隊伍裡增加了不少機器人,並根據各自“體型”和作業特點有了形象的名稱。

在舟山,島民們這樣做藍色大海的守護者

舟山萬邦永躍船舶修造有限公司運用綠色修船技術的“船塢大象”。(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例如‘船塢大象’,專門用於大面積除鏽作業,而作業中的廢水會被‘船塢藍鯨’100%回收,處理後可再利用。”陳勇說。

綠色紅利的釋放不僅給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環保聲譽,更有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據瞭解,綠色修船技術理念與國際海事組織2020限硫新規不謀而合,萬邦永躍2020年船舶脫硫塔改裝業務讓企業營收上升50%。

保護“綠色”海洋是政府的行動、企業的擔當,也成為普通漁民漁嫂的自覺,陸上垃圾分類如火如荼,海上垃圾分類也同樣受到老百姓關注。2020年起,岱山縣長塗鎮首批19艘漁船率先響應號召,漁民出海帶回垃圾,漁嫂負責分類處理,全鎮已有36艘漁船帶垃圾回港成習慣。

在舟山,島民們這樣做藍色大海的守護者

舟山休閒漁船經營者王波向遊客展示傳統捕撈作業。(新華社記者 崔力攝)

“不讓垃圾重新入海”也是王波等休閒漁船經營者堅持的觀點。在向體驗出海捕撈樂趣的遊客展示捕魚作業後,王波會和船員們一同將漁網裡的塑膠瓶等垃圾一一清理出來放入專門的垃圾桶,同時將小魚小蟹重新放回海中,“既然垃圾上了船,肯定沒有再扔回海里的道理,我們帶到岸上去處理;而幼魚幼蟹則放生回海繼續成長,涵養漁業資源。”王波說,這些理念正成為海島百姓的共識。

在舟山,島民們這樣做藍色大海的守護者

舟山嵊泗縣大洋山“漁光互補”生態高效養殖示範基地專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海島小城舟山的“綠色”海洋實踐是中國注重保護海洋生態的一個縮影,它在諸多領域中邁出的一小步也在走向世界。

2019年3月,萬邦永躍將自主研發的修船技術向世界開放共享,為世界船舶維修業提供綠色解決方案,在業內引起不小震動。

同樣受到世界關注的,還有我國在2020年7月1日首次施行的公海休漁。這一措施的“推動者”正是舟山漁民。從2016年起,舟山市萬鑫遠洋漁業有限公司的劉全玉,就在大大小小的會議上向行業專家和管理部門提出公海魷魚資源養護建議。公海休漁建議從舟山提出,經多部門、多渠道,層層向上反映,到2018年,終於在一些“重量級”會議上被正式討論,有關公海休漁的調研工作隨即展開。

這一創新舉措,不但凸顯中國漁民保護海洋意識的提升,也彰顯著我國致力維護“綠色”海洋,促進人與海洋環境和諧共生的責任與擔當。

文字記者:黃筱、關俏俏、崔力

攝影記者:徐昱、崔力

海報設計:新華網浙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