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菜單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十分感激你能閱讀到最後,您的閱讀是我最大的動力,有什麼意見或建議歡迎在下方評論,記得關注訂閱號喲,愛你麼麼麼噠~~

導語:如果您覺得小編的文章寫得還可以的話,記得右上角點關注哦

乙未霜降次日外出郊遊,車開到青礁附近,忽記起前番尋訪的龍海十景之一、千年古剎龍池巖寺就在不遠,十餘年前我曾和朋友騎機車拜訪過,當時殘垣壞壁破敗不堪,近年傳說已經修繕一新,未知面貌如何?遂驅車前往。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龍池巖寺位於廈門市與漳州市交界處,隸屬龍海市角美臺商開發區所轄的文圃山,又名文圃禪林,始建於南北朝(南朝宋)永初(420-422年)年間,初供奉觀音菩薩。相傳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太子李忱隨高僧斷濟禪師雲遊全國時,見文圃山上池塘石稜泉冽,解衣暢浴,暑氣全消,賦詩云“惟受禪林秋月空,誰能歸去宿龍宮。夜深聞法餐甘露,喜進蓮花世界中”。因“真龍”入池,故名“龍池巖”。

沿馬青路旁邊的岔道轉入山道,山道兩旁堆滿建築材料,一群工人正忙著修造圍欄亭榭等景觀。幾個轉彎之後,便已看見半山的山門了,上書篆體楹聯:梵宇群山繞,古巖曲徑通,恰如其分。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半山山門旁有憩亭,非新非古,看亭柱對聯亦不明所以。復往上行,不多時又是一道山門,頂嵌“溪山第一”四字,認得是宋理學大家朱熹在漳州雲洞巖的題刻,不知何時亦復刻於此。說到朱熹,卻與龍池巖頗有淵源:唐時進士謝攸與弟謝修,曾在龍池巖讀書;五代時主簿洪文用、宋代名賢石貴等隱居於此。宋進士楊志為紀念賢,在此建“三賢堂”以祀之。朱熹於紹興十八年登進士第授同安主簿時,慕“三賢堂”之名,登臨遊覽,在龍池巖建“玉屏講堂”,在此講學,由於朱子在當時學界之顯赫聲名,玉屏講堂遂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學院。

古山門之內是一小小土地廟,香火甚旺,花崗岩牆壁之上卻用大紅油漆寫著“上山勿偷水果!”,一行大字格外醒目,與山門古樸篆書對聯相映成趣。蓋山上果農之傑作,其振聾發聵之效果,較之先賢哲語亦不多遑讓。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入山門右轉,不大的空坪已經停了十幾部車子,旁邊新建了龍池、噴泉等雕塑景觀,山壁之上也鐫刻了一些佛號禪語,不少遊人在平臺上打望觀景,較之十餘年前荒草叢生的景象,今日之龍池巖乾淨整潔了許多,也更添加了幾分熱鬧的氣息。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時令雖然已是冬季,但閩南向來天熱,霜降節氣卻天氣晴和,青天高遠,白雲疊絮;蒼山寂寥,草木蔥蘢。嵐風吹拂,爽快怡人。於池邊縱目遠眺,遠達江海,近則平疇曠野、村鎮廠房盡收眼底。正所謂登臨攬勝,清心怡神。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古寺建在山麓,臺階之下有一鑑池塘,當為一般寺廟標準配置之放生池。池水粼粼,水質略嫌汙濁,更有不少生活垃圾漂浮其上,大煞風景。池上有亭臺欄杆,池畔有碑石崖刻,碑文為三十餘年前當地政府設立的文物保護單位標誌;崖刻系乾隆辛卯歲仲冬鐫,書文“石溪黃文田先生購復放生池舊跡開講堂下荷池”……旁另有“鱗甲樂園”四字題刻。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膾炙人口的絕句據說是朱熹在此講學時觀書偶感,當時的靈犀一動,其作品便如源頭活水一般,流傳至今。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龍池巖寺主供釋迦牟尼佛及觀音菩薩。進寺牆門是乾隆丙戌年捐修,後又多次重修。門斗上有“文圃禪林”,門柱一對石刻楹朕“龍藏遠承恩經傳覺院,池池圓常說法派衍宗門”。這幅楹聯據說已有百餘年曆史,然而寺院似乎並不怎麼看重,牆門下就隨意堆放著一大堆的木柴。入牆門進殿埕即可見到乾隆年間修建的古老土木建築的主殿,殿門前一對八仙騎龍的蟠龍石柱,四對石刻楹朕和二扇門古人物風景石刻版圖,圖景含蓄默義,深思始能悟出有“祈、求、吉、慶”的啟示。

殿院內進香燒紙者甚眾,一派氤氳氣象。焚燒爐煙氣嫋嫋,卻薰染不著滿天積雪似的雲朵。正看得出神,偶入一架飛機從上空飛過,對比鮮明。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大殿庭前一株木棉,樹幹上長滿寄生藤蔓苔蘚,虯枝四散,綠葉蕭疏,貌甚古老,不知已經歷多少流年,見識了多少梵音鐘鼓,承載過多少詩書題詠;太子或曾在下遮陰乘涼,大儒自當對花格物沉思。當我來時,它兀自蒼莽向天,一任浮雲悠悠,春秋變幻。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大殿之前主殿三門二進臺階式中有天井的構建,中門上懸掛莊嚴的“敕賜龍池禪寺”的額牌,彰顯古剎不凡的身份證明。而殿宇之上雕樑畫棟精美異常,只是觀之色彩豔麗奪目,應為新近翻修的成果,失去了千年古剎歲月沉澱的原來味道。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殿後山壁之上設一石刻:宋代古剎四個大金字閃耀奪目,只是宋代二字與古剎初建和最後修葺年代都不符合,不知從何緣由?由西廂邊而出,沿後小山臺階扶梯而上,三座間隔齊列、斗拱式四倒向紅綠琉璃瓦的建築:大悲殿、地藏王殿、三聖殿顯在眼前,飛龍翹脊,雙龍戲珠,精雕細飾,色彩鮮豔,瓦梁參差,構築精美。三殿周圍廣場寬敞,並間有小放生池,龜鱉暢遊,魚躍其間,風光秀麗,環境獨特。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龍池“十八景,景景醉人心”,據說龍池巖周圍山林中壘壘巨石上仍遺留有躍龍橋、彩虹橋、丹灶石、華圃書院等石刻和遺蹟,只是群山蒼莽,不知何處尋起。大悲殿旁邊一架小拱橋飛架在山澗之上,橋身上書“彩虹”二字,應該就是十八景之一的彩虹橋了。橋上兩位僧人倚欄而立,正在討論“身淨”與“心淨”的話題,假裝欣賞風景,旁聽片刻,不得要旨,路過。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廈漳交界處山坡上的小寺廟,據傳唐太子在此沐浴,朱熹曾在此題詩

龍池巖景緻優美,山勢清秀,松蔭茂密,洞虛壑幽,有橋、亭、林、石、泉之勝景,文物古蹟豐富悠久,雖經歷1000多年滄桑變遷,但仍保留有歷代數十位名人名將、詩人墨客留下的碑文、碑記、書文題刻,具有較高的價值,可謂名勝古蹟,遊覽勝地。正如舊山門背後這幅楹聯所述:十景名題垂史冊,千秋勝蹟耀人間。近來大興土木重新修繕一新,是拂塵驚世,還是流於世俗,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