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你知道嗎濟南"萬紫巷"早年是"五里溝"的地盤

菜單

你知道嗎濟南"萬紫巷"早年是"五里溝"的地盤

“五里溝”與“三里莊”“魏家莊”一樣,以前都是老濟南商埠區裡有名的“城中村”。

五里溝,最早稱為“五里鋪”。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修《歷城志》,“里社”卷有“五里鋪在城西五里司一名兵六名”的記載。後因梁家莊到北大灣的一條自然形成的洩洪溝在此(即五里溝東街)路過,又逐漸改稱叫“五里溝”,這在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修《歷城志》“里社”卷同樣有記載——“西關北保二領街莊十日鐵塔街——曰五里溝”。也就是說,在1771年以前,五里溝(莊)就已經有了雛形。

為什麼把這個地方叫作“五里鋪”或“五里溝”?據當地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說法是,此地到“揚帆航運”的小清河是五里路,去城裡“走走逛逛”也是五里路,因此人們把這條大溝和五里路結合起來,就叫“五里溝”。

老濟南自開商埠之前,五里溝周邊都是荒草野坡、水溝池塘和零散農戶,東邊是一片荒冢累累的義地和一個常年積水的大灣。後來隨著五里溝這個地方“安營紮寨”的農戶多了,一些小商小販也就壘一個茅草屋固定的住了下來。慢慢地,那片空曠的義地和水灣附近,就有了生意人,後來就形成了集市,再後來就是遠近聞名的“夜貓子市”。

1904年濟南開埠後,五里溝就以一個“農戶村莊”的形式保留下來。它東起緯五路,西止緯六路,南到經二路,北止緯一路的範圍內,形成了一個“口”字形的、四邊設有“寨門”的棚戶區。此時,因為五里溝東面那片義地和水灣已經在“寨門”之外,所以不再屬於五里溝的範疇,這就是後來依次改名叫作“灣子巷”、“卍字巷”、“萬字巷”和“萬紫巷”的歷史演變過程。

當時五里溝這個村莊四周有五個出入口,形同“寨門”。這五個“寨門”中的四個,白天會開啟,晚上要關閉,深夜有更夫。這五個“寨門”的具體位置是,東門一個,在槐家巷東口處(即現在的緯五路),對面就是從五里溝分割出去的萬紫巷;南門一個,直通繁華的“金銀地”經二路,南門出入口因有十多個臺階,也叫“下崖子”,是五里溝居民進出的主要通道;北門三個,即西北門、北門和東北門。西北門在發祥街北口,對面是經一路的鐵路貨場;北門在今天的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東側;還有一個“北水門”,也就是東北門,其位置在北門以東大約100米處,用於汛期到來時觀察洪水,平時鎖著不開。

早年在五里溝紮根安家的第一代村民,是靠溝邊開荒種糧種菜或在周邊打零工掙錢維持生活,後來隨著膠濟鐵路的建成開通和周邊集市貿易的發展,使五里溝街內的居民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那時,萬紫巷自發形成的“夜貓子市”裡,“批發”和“零售”都非常的熱鬧。每天凌晨,人們會提著馬燈,挑著青菜,推著五穀雜糧和舊貨布藝,前來兌換交易,天亮就收攤。以後日夜兼營,漸漸形成氣候,就有了早攤點、五金雜品、海鮮副食等品種,也就有了搭棚的常攤和固定的店鋪。

“近水樓臺先得月”,居住在五里溝的居民也不甘寂寞,每天凌晨他們也手提肩挑著貨物,出了東寨門就到了可以擺攤設點的萬紫巷,不願意出去的,就在家門口擺個小攤,照樣掙錢,因此五里溝先後出了一些精明能幹的商家和大的店鋪。正如《老濟南商埠瑣記》一書中寫道:20世紀30年代前後,五里溝有了眾多的店鋪,儼然成了一個小商業區。在東街上,兩旁的百貨店、雜貨店、黃酒店、飯店、鍋餅鋪以及澡堂等依次排列,狹窄的街道上人流如織,熱鬧異常。比如,在五里溝東街中段,有一處兩進的大宅院,名為“季家大院”。它是當年的主人季先生在萬紫巷開了一家雜貨鋪,漸有積蓄,便於1928年蓋起了這處大宅院。這在五里溝的生意人當中,季先生無疑是靠自己勞動發家致富的代表人物之一。《濟南大觀》中也列舉了當時的菜市景象:“一在商埠萬字巷,一在緯一路新市場,一在城內刷律巷。陳列雞魚鴨肉、海味蔬菜,每晨購者擁擠。”

你知道嗎濟南"萬紫巷"早年是"五里溝"的地盤

臺應新拍攝於2009年

關於萬紫巷的歷史發展沿革,有文章這樣寫道:1948年秋,濟南解放,萬紫巷迎來了新生。人民政府懲治了惡霸,對萬紫巷環境大加整頓,使萬紫巷商場重現生機。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和建設,萬紫巷商場變得萬紫千紅起來,這裡曾是濟南最大的綜合農貿市場。上世紀90年代以前,萬紫巷是濟南人購買蔬菜以及副食品的首選之地,買家總能在這裡找到最合適的商品。週末,尤其是春節前,整個商場內熙熙攘攘,牛羊豬肉、山珍海貨、各種罐頭、豆製品、油鹽醬醋一應俱全。上世紀50年代,萬紫巷商場專賣一種榮成石島產的蠓子蝦磚,稱為“濟源號蝦糕”。蝦磚比豆腐乾大些,包裝的紅紙上用木戳印著“蜢子蝦磚”四字。蝦磚味道較蝦醬濃郁,買回來掰下一塊用水一泡就能用,燉出來的菜味道鮮美,故風靡一時。萬紫巷西街上有濟南冷食糖果一廠,夏天製作冰糕,冬天則製作糖果。一到夏天,整條街上都能看到批發冰棒的商販。萬紫巷東街上有一家煤店,供應著萬紫巷一帶的生活用煤,每到冬季,煤球機日夜不停,送煤的、拉煤的地排車絡繹不絕。

你知道嗎濟南"萬紫巷"早年是"五里溝"的地盤

萬紫巷東街東口。臺應新拍攝於2009年

萬紫巷的“熱鬧”還遺留到了現在。2017年5月,萬紫巷附近施工過程中,挖出40枚炮彈。有人猜測是濟南解放戰役期間所遺留,有人猜測是日本人敗退時期所遺留,眾說紛紜。張宗昌督魯期間,曾在商場的東南部建了一處軍械倉庫,名為“濟南兵工廠辦事處軍械分庫”。日偽時期,拆除了軍械倉庫,建起了一座名為“心平菜市”的農貿市場,這些炮彈大致就是這處軍械倉庫的遺存。一處繁榮的商場,在一堆炮彈上經營了70餘年而平安無事······。

你知道嗎濟南"萬紫巷"早年是"五里溝"的地盤

萬紫巷西街。臺應新於2009年拍攝

五里溝,由“農戶村莊”逐漸演變成了“城中商業街”後,上世紀20年代末已有人家1000多戶,50年代更是達到2300多戶。為了便於區域管理,1950年,五里溝正式將五里溝東街、五里溝西街、發祥巷和槐家巷分為四個片區。但是,由於那條自然形成的“大溝”的原因,五里溝的地勢比經二路低了兩米多,每逢大雨,這裡必是地上河,每年汛期的大洪水帶來的浸害,是當地老百姓揮之不去不去的煩惱。所以家家戶戶門前的臺階都比路面高出許多,有的門口還備有擋水木板。即使這樣的防備,遇到排洩不及的雨水,照樣浸泡到屋裡。在東街南口面向經二路的慢坡臺階兩側,就設有高過膝蓋的水泥垛子,這是早年為了阻擋洪水設立閘門時留下的痕跡。

你知道嗎濟南"萬紫巷"早年是"五里溝"的地盤

經過整體遷移後的宏濟堂西號,它原來位於五里溝南口。臺應新2019年拍攝

近百年來,當時的管理者和老百姓對五里溝的排洪大溝,先後進行了多次治理修整。據史料記載的就有,上世紀30年代,在後來形成的五里溝東街的位置上,將一段排洪明溝改為暗渠,上鋪青石板,寬約3米,形成一條貫通於經一路至經二路的“莊”內人來車往的通道;1965年底,又大範圍的治理了五里溝內的排洪溝渠,先後鋪設了水泥路面。

但是,終因該處地勢低窪,未能徹底解決大雨中向居民家中灌水的難題。從2007年4月起,濟南市計劃對五里溝棚戶區實施拆遷改造,直到2010年5月,發祥巷小區整體開發改造竣工,才徹底解決了這個困擾五里溝地區100多年的“頑疾”,老百姓終於告別了狹小潮溼、居住擁擠的蝸居,大部分都住進了“發祥巷”這個美觀舒適的大型社群。常年低窪內澇的“五里溝”,已經消失在棚戶區改造之中,留存下來的仍然是揮之不去的記憶。

作者:臺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