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九獅拜象,是贛南客家人年俗,沒出過宰相和皇帝的姓氏不能舉辦

菜單

九獅拜象,是贛南客家人年俗,沒出過宰相和皇帝的姓氏不能舉辦

九獅拜象,是贛南客家人年俗,沒出過宰相和皇帝的姓氏不能舉辦

贛州市地處江西南部,章江和貢江在這裡合二為一,匯成了長江的重要支流——贛江,因此贛州被稱為“千里贛江第一城”。除此之外,贛州還被稱為“客家搖籃”,因為贛州是客家先民南遷時期最早的集散地。客家文化瀰漫在整片贛南地區,尤以節慶時期最為熱烈。新年將至,贛南地區十八縣的客家年俗有著各自的特色,今天的主角“九獅拜象”則是其中的一種。

一、九獅拜象的形成與發展

上猶縣地處贛州西部,素有“水電之鄉”的譽稱。在當地居住著許多客家人,他們每逢過年就會舉辦一種民俗活動——九獅拜象。九獅拜象是一種在龍燈和獅燈的基礎上加以發展的民俗藝術,通常是由一條龍、九頭獅子、一頭大象和一隻麒麟加上牌燈、鑼鼓彩亭組成。表演一次往往需要數十人同時表演,表演起來氣勢雄渾。

九獅拜象,是贛南客家人年俗,沒出過宰相和皇帝的姓氏不能舉辦

九獅拜象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當地的宗族鬥爭。清代中期,當地的土客矛盾已日漸消散,取而代之的則是各個姓氏宗族之間的爭鬥。這些宗族為了展示自身的實力,在九獅拜象的原型——龍獅舞上下起了功夫。龍獅舞一般由一條龍和三到五頭獅子組成,這些龍和獅子是用稻草紮成的“管龍”“管獅”,製作十分樸素,當地的宗族最初便是把龍、獅的原材料改為紙和布以展示實力。隨著紙和布的製作工藝日漸改進,光更改材料已經不足以體現財力的雄厚了,於是有宗族開始增加獅子的數量。而當一個宗族開始增添獅子後,其他的宗族則會緊隨其後,逐漸增加數量。

九獅拜象,是贛南客家人年俗,沒出過宰相和皇帝的姓氏不能舉辦

九獅拜象中的龍

在這場彰顯實力的爭鬥中,龍獅舞逐漸增成了一條龍和九頭獅子。因為古人認為九是陽數的最大數,而且僅增加獅子數量也顯得十分單調,當地的宗族經過討論後決定,九獅拜象增加至九頭獅子後便不再增加了,而是增加一頭大象供獅子朝拜。大象的體積十分龐大,即使是身為百獸之王的獅子也要懼它三分,所以讓獅子朝拜大象是很合情合理的。而增加大象不僅可以顯示實力(製作大象的材料比獅子更多),還可以暗含高出其他未增加大象的宗族一等的意思,所以有很多人都支援新增大象而不是其他的動物。而且象與相同音,可以指代宰相,所以當地的宗族還規定歷史上沒有出過宰相的姓氏不能舉辦九獅拜象。九獅拜象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其中以上猶營前鎮的九獅拜象最為出名,而取九獅拜象這個名字也有著“永珍回春、九州同樂”的寓意。

九獅拜象,是贛南客家人年俗,沒出過宰相和皇帝的姓氏不能舉辦

九獅拜象中有著巨大體型的大象

二、九獅拜象的表演安排

九獅拜象的準備工作會在每年的臘月初開始,當地要舉辦九獅拜象的宗族會在族內推選德高望重的人作為組織者組織大家湊款,然後就是請人參演和準備道具了。在以前宗族鬥爭激烈的時候,舉辦九獅拜象的宗族還會請人混入觀眾中維護秩序,防止敵對宗族派人前來搗亂。參演人員多是習武多年的武師,因為九獅拜象的訓練很嚴格,不能有分毫差錯。就拿舞龍來說,每一動都要迴圈往復地練習多次,一旦出現錯誤導致團龍,那就是觸犯了神靈,犯了大忌。

九獅拜象,是贛南客家人年俗,沒出過宰相和皇帝的姓氏不能舉辦

正在進行的舞龍表演

九獅拜象的道具製作也是十分講究,光獅子就有蠶面獅、猴面獅、牛頭獅、豬頭獅、狗頭獅等好幾種獅子的區別。每隻獅子除面貌不同以外,在顏色上也有所不同,五顏六色的非常好看。根據參演人數的不同,道具的製作也會有所不同,龍一般是九到十一節,每一節龍身用紅布或黃布綴接製成,加以金黃色的粉畫為龍鱗,十分精美。而如果參演人數多的話,則可以在尾部前端處延長,據說最長可以達到九十九節。

九獅拜象,是贛南客家人年俗,沒出過宰相和皇帝的姓氏不能舉辦

九獅拜象中形色各異的獅子

因為大年初一要前往祠堂參神拜祖,所以九獅拜象的表演時間是在正月初二至十五。在正式表演前還需要請族內地位較高的長者為龍點睛,然後在宗祠祭祀表演一番方可出隊。出隊時牌燈要走在最前面導路,緊接著就是鑼鼓亭和伴奏的人員,之後才是龍燈隊伍,其中大象在前面,緊接著的就是龍,而龍的兩邊則是麒麟和獅子。為了觀賞性和宣示保護與庇佑的範圍,出隊的路線會事先準備好,以避免走重複的路線。而碰到其他九獅拜象的隊伍則要相互禮貌讓路,兩隊的龍、獅、象、麒麟都要相互敬禮。出隊期間在過去一年內有喜事發生的人家,也會把隊伍請至家中表演,祈求新年能夠繼續擁有好運。

九獅拜象,是贛南客家人年俗,沒出過宰相和皇帝的姓氏不能舉辦

排列有序的隊伍

在表演時,麒麟會伸縮頸部左右瞻望獻瑞,各色獅子則是搖頭擺尾相互嬉戲,龍來回穿梭於麒麟和獅子中與它們玩耍,大象則是位居中央,甩鼻接受獅子的朝拜。此外還會表演“金龍參神戲水”、“黃龍纏柱”等各式各樣的節目。就這樣表演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那天,要“謝龍神”,在祠堂燒香敬神,以表示今年的活動舉辦很順利。“謝龍神”結束後人們會在祠堂外扯一些龍、獅、象、麒麟身上的碎片,將它們焚燒送這些神物歸位或者帶回家祈求神物庇佑,剩下的骨架則可以留待往後反覆使用。

九獅拜象,是贛南客家人年俗,沒出過宰相和皇帝的姓氏不能舉辦

獅子正在朝拜大象

九獅拜象曾因為社會動盪而中斷過一段時間,但在幾代人的努力下並未失傳。自1984年重新舉辦後,九獅拜象再次迴歸了上猶民眾的春節活動之中。如今各宗族之間的矛盾不再像以前那般不可調和,所以舉辦九獅拜象更多的是為了增強宗族凝聚力而不是彰顯宗族實力。九獅拜象是客家文化的載體,蘊含著客家民俗“擬萬籟而成一家”的魅力。

文史君說

作為當地客家人逢年必定舉辦的一項傳統,九獅拜象是當地人用來表達新一年風調雨順的祈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一項活動。而舉辦九獅拜象既體現了客家人對中原文化獨特的傳承,又體現了客家人強大的文化創新能力,這就是客家人,“寧賣祖先田,不忘祖先言”的客家人,永遠“在路上”的客家人!

參考文獻

鍾善金、李君:《贛南上猶營前大型客家民間燈綵藝術——“九獅拜象”》,《嘉應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譚東輝、劉志民:《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的社會功能及其價值的研究——上猶縣營前鎮“九獅拜象”田野調查》,《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黃志繁:《土客衝突、商鎮發展與民俗創造——江西上猶營前圩的個案研究》,《清華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套元)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