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用“網際網路+”發展智慧農業

菜單

用“網際網路+”發展智慧農業

摘要:本文介紹了我國“網際網路+”打造智慧農業的發展情況,並就發展“網際網路+”智慧農業,重構農業產業鏈價值,提出建議。關鍵詞:網際網路;智慧農業;建議時下,“網際網路+”成了一個很時髦的詞,各行各業都在提“網際網路+”的應用。前幾天去鄉下采訪,連水庫養魚的人都在談怎樣用“網際網路+捕魚。”在“網際網路+農業”火熱的背後,存在著許多繞不過去的關鍵問題,對於廣大農民群眾而言,要客觀看待“網際網路+”對農業的積極作用和存在的問題。一、用“網際網路+”打造智慧農業“網際網路+”對農業產業的改變不僅是營銷層面,還可以改造生產環節,管控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確保產品品質,最終將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打通,實現農業和三次產業的融合,從而延長產業鏈和價值鏈,讓廣大農民更多地分享農業產業鏈重構帶來的利益增值。這就是用“網際網路+”打造智慧農業的重要意義。用“網際網路+”打造智慧農業,可以重構新型農業產業化體系,培育充滿活力、富有競爭力和創新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發展引領有效、支撐得力、網路健全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連結高效的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在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有一家中糧智慧農場。去年筆者隨團前往參觀時,剛進入大門,一座名為智慧農業中心的建築居中而立,與四周精心設計的廊橋、草坪構成一個都市公園的框架。隨著工作人員的指引,我們走進這座現代化的建築,智慧農場也掀開了它的神秘面紗。據介紹,這座體驗中心集合了7項世界領先技術、11項國內領先技術和9項中國農科院專利技術。講解中,我們被一座約3層樓高,籃球場大小的植物架所震撼:高9米的大架子上,一盆盆植物分層整齊地懸掛著,緩緩移動。“這叫做旋轉追光種植系統,在國內首次使用,現在是中糧生態谷和農科院的專利技術。”工作人員自豪地說。透過這種豎向多層的結構設計以及每株植物不停旋轉,可以保證每株植物得到均勻的光照,生長過程也可以同步,方便採收。工作人員指著最下方的一個裝置,“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供回液自動化結構,當植物轉到這裡時,就可以自動為每株植物增添營養液,使它們都能得到精準的灌溉。”這套裝置容納著3600個栽培槽,年產量可以達到11萬株蔬菜,是其他種植方式的3倍以上,並且能節約人工成本50%以上。在大廳另一邊的H型架子上層,疊擺放的植物吸人眼球。“這是將農業、機械、數控集成於一體的新興農業裝置,只佔地4平方米,就能生產7萬餘株葉菜,可以減少60%的人工,並有效減少病蟲害。”工作人員介紹說。順著樓梯下到底層,兩側的玻璃窗中是一片新的天地。在蘑菇工廠,封閉式的廠房透過利用溫、溼、風、光控裝置,創造出適宜菇類生長的生態環境,一排排架子上,姬松茸、榆樹菇、黃金菇、林芝等國內外稀有、高附加值的蘑菇正在生長。另一個玻璃窗裡,一排排小巧的紅色、藍色LED燈正照射著架子上的植物,利用最有利於植物加強光合作用、積累養分的紅光和藍光照射,再加上計算機對作物生育過程的溫度、溼度等環境要素的控制,可以實現作物連續生產。這裡目前種植的主要是鐵皮石斛、冰葉、藿香等藥食同源植物,產量可達正常種植的30―40倍,人工使用減少30%,具有極大的可推廣性。這就是“網際網路+”給中糧智慧農場帶來的變化。二、“網際網路+智慧農業”重構產業鏈價值據統計,目前全國播種面積在23億畝到24億畝之間。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土地產出率,推動農業向工業化邁進,逐步實現農業產業化、工業化、現代化,智慧農業與科學管理制度相結合,讓多種資訊科技在農業領域和生產環節得到綜合而全面的應用,這是改變中國農業發展軌跡的必然選擇。大力發展“網際網路+智慧農業”,其實質是重構農業產業鏈價值體系。一是延長農業產業鏈。要延長產業鏈的長度,增加農產品加工的深度;增加產業鏈的寬度,使得產業環節和產品功能得以擴充;要擴大產業鏈的厚度,實現農業生產資料由低效益行業向高效益行業配置。具體而言,要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完善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建立資訊支援技術和資訊諮詢交流制度,健全農產品物流體系,構建迴圈農業產業鏈。二是開創大眾參與的“眾籌”模式。一方面,可以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最佳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也是打破小農經濟制約農業發展枷鎖的利器;另一方面,可以透過便利化、實時化、智慧化等手段,為農地確權、農技推廣、金融服務、農村管理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資訊服務。(通聯:山東省臨沂市水田路水田小區5號樓3單元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