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長江上游如何守護一江清水?

菜單

長江上游如何守護一江清水?

長江上游如何守護一江清水?

龍河(豐都段)成為中國首批示範河湖。重慶市豐都縣委宣傳部 供圖

中新網重慶1月16日電:題:長江上游如何守護一江清水?

作者 梁欽卿

“河水像鏡子一樣,經常能看到三五隻白鳥翩翩起舞。”重慶市豐都縣雙路鎮安寧場村村民張放說,前些年,隨著傳統工礦企業和畜禽養殖逐步增多,黑臭汙水直接排入龍河。但隨著近年來生態環境改善,龍河已重新變成他小時候的模樣。

自2016年1月5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以來,長江沿線各省區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重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後一道關口,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長江上游各省區市在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方面下足功夫,保證“一江清水向東流”。

河長制讓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

張放口中的龍河是豐都境內最大的河流,2020年底,龍河(豐都段)作為重慶的唯一代表,成功建立中國首批示範河湖。

“龍河生態環境的改善,河長制功不可沒。”豐都縣三合街道總河長、龍河三合段河長陳明武感嘆,河長制改變了過去部門職責交叉、相互推諉扯皮、治而未果的局面,成為解決“九龍治水”的“金鑰匙”。

豐都縣創新推行“一河三長”河道綜合管護機制,在黨委、政府領導擔任河長的基礎上,由人大、政協領導擔任河流督導長,由公安系統領導擔任河流警長,形成執行、監督、執法三位一體的河道綜合立體治理格局。“一河三長”之下,豐都縣還建立網格化管護體系,定片、定點對龍河進行巡查、保潔等工作,打通河道管護環節“最後一公里”。

陳明武說:“現在龍河的環境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河暢了、水清了、岸綠了、景美了、人和了。”如今,重慶市5300餘條河流、3000餘座水庫已實現“一河一長”“一庫一長”全覆蓋。

自2018年以來,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省級雙總河長,30萬名省、市、縣、鄉級河湖長年均巡查河湖700萬人次,90多萬名村級河湖長(含巡河員、護河員)守護河湖“最前哨”。

長江上游如何守護一江清水?

銅缽河上河壩國控監測段面。袁庭 攝

“上下游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有了“藥方”

走在銅缽河岸邊小路上,一側是沃野良田,一側是清澈河水。與如今水清岸綠相比,曾經的銅缽河水質常年為劣Ⅴ類,部分河道垃圾成堆,臭不可聞。

川渝跨界的銅缽河系嘉陵江支流,是四川省達州市和重慶市梁平區跨界河流治理的“硬骨頭”。梁平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釗介紹,此前,因行政管轄權屬不一致,聯合巡查、交叉執法無法開展,跨界河流水汙染問題得不到及時治理,影響流域內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

如今,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進,兩地共同簽訂《深化川渝兩地水生態環境共建共保協議》,印發《銅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川渝聯防聯治方案》,謀劃專案56個,共保河流清水綠岸。

記者梳理發現,四川省古藺縣與貴州省習水縣建立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跨省檢察協作機制;湘鄂贛攜手共建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先行區;湖北黃岡與安徽安慶開展龍感湖流域水汙染聯防聯控……這樣的區域協作機制還有很多,為治理長江流域“上下游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等難題找到了最佳“藥方”。

長江上游如何守護一江清水?

正值冬季,重慶市廣陽島上一樹樹紅梅凝寒綻放。陳超 攝

長江水也能成為“天然空調”

登上重慶市廣陽島,水草在清澈見底的湖水中搖曳生姿,遠處的草地上還有一對新人在拍攝結婚照,呈現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長江畫卷。誰能想到,這座長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島,幾年前曾被開發建設破壞,島上原生態梯田和自然水系受到汙染。2017年8月,重慶市叫停廣陽島“大開發”。

“現在島上正在構建以江水源熱泵、地源熱泵和水能、風能、太陽能等整合互補的清潔能源體系,並引入綠電,建成後可確保全島清潔能源利用率100%。”三峽集團派駐廣陽島專案負責人周庭正解釋,以江水源熱泵為例,夏天利用長江水體自然散熱後的低溫水作為冷源,冬天利用長江水體所儲藏的太陽能資源作為熱源,使之形成一種空調系統,為建築供冷供熱。

記者在島上走訪時,看到許多工作人員正在一個外形像飛船的大坑裡澆築混凝土。周庭正說,這是廣陽島正在打造的“飛船式”固廢迴圈利用體系,建成後島內日常產生的生活垃圾全部在島上降解分解、消化吸納和迴圈利用,實現島內生活垃圾對環境的零排放。“在廣陽島生態修復過程中,這些創新舉措對於長江沿線11個省區市都有借鑑意義。”

如今,廣陽島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在整個長江流域的生態保護中,高科技貫穿其中。四川省透過強化衛星遙感、無人機、蛙鳴系統等高新技術手段精準鎖定違法企業和汙染源,江蘇省建立長江“生態眼”環境立體感知監控平臺……這些技術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在記者即將離開廣陽島時,正好碰到帶著雙胞胎孩子上島採風的遊客黃先生。他說:“島上的景觀設計非常好,依山傍水、隨形就勢。以後我會經常帶孩子們上島,也希望這裡的原生態環境能成為他們以後的美好回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