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興隆霧靈山的歷史記載與傳說

菜單

興隆霧靈山的歷史記載與傳說

興隆霧靈山的歷史記載與傳說

在興隆縣有一座霧靈山,是燕山主峰,山勢險峻,最熱的夏季山崖也隱藏冰雪,常年有云霧繚繞其上,時有高僧將其作“求道靈山”,北魏名伏凌山,元代叫孟廣硎山,明代稱霧靈山,清代皇室叫五龍山,民間叫霧靈山名稱至今。有意思的是“伏凌山”、“孟廣硎山”、“霧靈山”、“五龍山”這幾個名稱都諧音。

這座山,自東漢以來就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爭奪之地。自秦朝統一六國後,各地藩王為爭奪勢力範圍,經常挑起戰爭,霧靈山因戰略地位重要,成為北部遊牧民族與中原拉鋸爭奪的戰場。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曾遍遊伏凌山,曾在《水經注》中寫道:伏凌山甚高峻,嚴嶂寒深,陰崖積雪,凝冰夏結,故世人因以名山也。

北齊開始在霧靈山上面修築長城。天保七年,即556年,北齊在現今的興隆境內開始斷斷續續修了一些長城,向東一直延伸到大海,霧靈山被圈在了北齊長城以外。

隋、唐、宋在霧靈山上也修繕過長城。公元587年,隋文帝楊堅派周搖發11萬男丁在前代北齊長城的基礎上修繕連綴,防禦突厥、契丹勢力的侵襲。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又發兵百萬修長城,命閆毗在幽州督修霧靈山一帶長城,防禦東突厥勢力侵擾。隋朝雖然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築長城,但因多屬於修繕或被明長城覆蓋,歷史遺留幾乎不見。

據《遼史》記載:公元911年正月,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兵南征奚族,3月攻佔霧靈山,從此霧靈山成了契丹國的勢力範圍。

公元938年,石敬瑭正式把燕雲十六州交給契丹國,霧靈山正式劃入遼國版圖。因遼國屬於進佔中土的北方少數民族,沒有修繕長城,霧靈山長城是遼國的多餘設施。

明朝開國名將徐達、常遇春率部打過長城,收復了包括霧靈山在內的長城以北的州縣。中丞劉伯溫曾到邊陲重鎮曹家路巡視,將這裡命名為“霧靈山清涼界”並刻於一巨大花崗岩上。

因與北元蒙古諸部接壤,蒙古騎兵隨時可以襲擾包括霧靈山在內的長城以北明朝屬地,於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做出決策,撤銷了長城以外的行政建制,改為軍隊編制的衛所駐地,將所有老百姓全部撤回長城以內。

到1404年,永樂皇帝朱棣將長城以外的所有衛所也撤回長城內,把包括霧靈山在內的關外區域,拱手讓給曾協助自己奪位的蒙古兀哈良部,歸兀哈良旗下的朵顏部管轄,成了明代“邊外棄地”。

1644年,也就是明崇禎末年,清兵攻克長城邊防,入主中原,霧靈山納入大清版圖。清順治二年,即1645年,霧靈山被劃為“清東陵”的“後龍風水區”禁地,被皇室稱為“五龍山”。

那時霧靈山之所以被稱為“五龍山”,是因矗立在霧靈山主峰東南側的五個石砬而得名。五個大石砬並排而立,就像五龍聚首,人稱“五龍頭”。向四周伸出的五條大的山脊被當地人稱作青龍嶺、黑龍嶺、白龍嶺、黃龍嶺、赤龍嶺。

青龍嶺上草木青青,像一條青龍自渤海躍出,過青龍縣,一直延伸到山海關,它暗示著這是自東北草原過山海關入主中原的大清皇帝順治;

黑龍嶺上植被茂盛,連著黑龍潭,向西和太行山相連,分岔較多,如一條黑龍從密雲水庫飛騰上天,它暗示著這是年少有為、子嗣眾多、文治武功、業績非凡的天子清聖祖康熙皇帝;

白龍嶺上的梁脊上斷崖較多,植被較少,脊背呈灰白色,自七盤井開始,落差平穩,蜿蜒綿長,似一條巨龍呈東西走向橫臥於霧靈湖畔,它暗示著這是幼年體弱多病、以後面板白淨、健康長壽、安享盛世、長時間把握皇權的清高宗乾隆皇帝;

黃龍嶺經氣不忿兒地向西延伸,山脊分支稀少,鏽褐色岩石較多,且在分支末端多有黃土梁,梁脊末端植被欠佳,它暗示著這是在鬱悶中繼位、在坎坷中執政、身體欠佳、兒女少、短命天子咸豐皇帝;

赤龍嶺幾乎就是主峰的一個坡腳,不僅短得可憐,而且幾乎沒有分支,山脊樺樹較多,落葉之時山脊紅呼呼一片,它暗示著這是飽受兩宮太后垂簾聽政、連年割地賠款之禍,一生膝下無子、短命的清穆宗同治皇帝。

有意思的是,在清東陵裡一共埋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五位皇帝,作為後龍風水禁地,自霧靈山主峰向外延伸有五條龍脈,這也許純屬巧合,但是具透過霧靈山與清東陵千絲萬縷的聯絡,能理出兩者之間的淵源,最有意思的是上面這些具有神話色彩的各有所指。

“後龍風水”五龍山和清東陵是怎麼來的呢?據《遵化縣誌》記載,一次,順治皇帝狩獵來到鳳台嶺,見山川秀麗,說:“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隨手扔出一扳指,以扳指落地之處定為穴位。順治十八年,即1661年,清東陵自此始建。康熙二年,即1663年,陵區東起馬蘭峪,西至黃花山,南抵天台、煙墩兩山對峙的龍門口,北靠霧靈山,分成“前圈”和“後龍”兩部分,霧靈山即“後龍風水”之區。

清雍正帝時,先是在興隆境內的封禁地邊界設有軍事機構,駐紮兵丁,負責“後龍風水”禁區的守備,後來在清東陵與“後龍”,即霧靈山之間割三條火道,禁止興隆全縣境內有人居住。

乾隆帝時,在所有界限上隔一定距離釘上“青樁”,上書“後龍風水重地,凡木樁以內軍民人等不得越入設窯燒炭,各宜凜遵。如敢姑違,嚴拿從重治罪。”

道光帝時,除了設青樁,還設紅樁,上書“紅樁內不準居民涉足。嚴禁偷伐樹木、栽果、植樹、埋墳、用火、採礦、砍伐、狩獵等”。

可見,“後龍”區域的封禁不是一次圈定的。死後埋在這裡的幾代帝王,在生前,都曾將禁區範圍向四方擴充套件,幾乎延至到全興隆縣界(包括營子區的所有鄉鎮和承德縣部分鄉鎮)。

這片庇佑清皇家的後龍風水禁地,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物質和文化遺產。客觀地說,清朝兩百多年的封禁,對山民是禍,但是對霧靈山卻是福。

興隆霧靈山的歷史記載與傳說

興隆霧靈山的歷史記載與傳說

興隆霧靈山的歷史記載與傳說

興隆霧靈山的歷史記載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