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清朝皇帝用什麼語言和臣下對話滿文為何很早就成了“死文字”

菜單

清朝皇帝用什麼語言和臣下對話滿文為何很早就成了“死文字”

公元1599年,努爾哈赤宣佈了一項重大舉措,那就是他親自主持、親自參與,給他的臣民創造了一種新文字,這就是後來傳承三百多年的的滿文。

從軟實力來講,這是後金的一件重大事件,然而在二百多年的歲月裡,它是如何推廣使用,又如何最終成了壽終正寢的死文字了呢?

滿語

清朝皇帝用什麼語言和臣下對話滿文為何很早就成了“死文字”

其實在此之前的歲月裡,後金人的祖輩金太祖就創造了女真大字,到了金熙宗時期,進一步改造了筆畫,成了女真小字。然而等他們進入中原後,逐漸被漢字融合,到了金世宗時期,連上層都女真貴族都很少會用女真語了,因此數百年後,到了努爾哈赤時期,女真人的文字早已失傳。為此他找到文職官員官員額爾德尼負責制定文字,他卻回答說:“蒙古文字,我等學習過,已經熟悉,如以我們的語言制定文字,我等實在不能。”

努爾哈赤解釋說:“漢人念漢字,不論學與不學的,都知道;蒙古人念蒙古字,不論學與不學的,也都知道是蒙古字。我們國說女真語寫蒙古字,那麼,沒有學過蒙古字的,就一點也不懂。你們為什麼以編本國字為難,以學習他國語言為容易呢?”

官員額爾德尼回答說:“把我們的語言編成文字,真是再好不過了,但要翻編成句子,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感到很難。”

努爾哈赤說:“這有何難,就用蒙古字協和我們的語音,就能從中見到文義了。”比如蒙古字母有“阿”和“媽”我們把兩個字拼讀起來,不就是我們語文中的“阿媽”了嗎?

額爾德尼豁然開朗,於是在努爾哈赤的啟發下,滿文開始正式推出。

從最初到三十三年的實踐應用,滿文逐步成熟。

此後在口語上逐步實現了與漢族的交流。皇太極時期沒少挖大明牆角,許多投降的明將與皇太極對話全靠漢語翻譯。皇太極此後沒少啟用漢族官員然而漢大臣們日常對皇太極公務交流時只能用漢語,這讓皇太極理解起來還有點難度。當時有個叫寧完我的官員在《請變通大明會典設六部通事奏》中就將這一問題表達了出來,他說:“臣又想六部漢官開口就推不會金語,乞汗把國中會金話的漢人,會漢話的金人,挑選若干名,把六部承政一人與他一個通事,他若有話,徑帶通事奏汗,再誤了事體,他又何辭。汗之左右,亦該常存兩個好通事,若有漢官進見,以便問難,不然同於木石,何以知他好歹……”

滿漢雙語聖旨

清朝皇帝用什麼語言和臣下對話滿文為何很早就成了“死文字”

這裡就是表達了語言與政務是否暢通的重要關係,並且也深度闡述了只有將這一難題解決,才能避免官員藉口語言問題推諉、扯皮。

順治時期,這個問題逐步得到了扭轉,但是由於他入學教晚,在與木陳忞僧人聊天是,福臨還在不無遺憾地感嘆說:“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早已晏駕,皇太后詞條生朕一身,又極嬌養,無人教訓,坐此失學,年至十四,九王(多爾袞)薨,方始親政,閱諸臣奏章,茫然不解。”《北遊集》

當時督察院長官滿達海等人還多次上書多爾袞,希望解決福臨讀書問題:“今皇上聰明天縱,年尚幼衝,若不及時勤學,則古今興廢之道,無由而知,宜慎選博學明經之端人正士,置諸左右,朝夕講論,以資啟沃”

多爾袞卻推脫說:“上(福臨)方衝幼,尚需遲一二年。”因此順治真正得到教育是在多爾袞死後,加上勤學,以至於讀到了翻譯跟不上的程度。但是順治在閱讀漢語古籍文獻時,還是要對照滿文翻譯才能看懂。

陳力在《清朝旗人滿語能力衰退研究)一文中這樣描述順治朝旗人的語言掌握情況:“順治年間滿洲、蒙古官員尚需要透過翻譯才能與漢族官員進行交流,“國初, 滿大臣不解漢語,故每部置啟心郎一員, 以通曉國語之漢員為之。職正三品,每遇議事,坐其中參預之”。

康熙批示

清朝皇帝用什麼語言和臣下對話滿文為何很早就成了“死文字”

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升原任啟心郎馬希納,為兵部督捕左侍郎。啟心郎級別之高,升遷之快,由此,可以想見旗人的漢語水平。在順治後期,能人仍舊“無不彎強善射, 國語純熟。當時許多大臣只懂自己的母語,蒙古語。”順臺帝召見大臣時,只好見機行事,見滿臣說滿語,見漢田說漢語,見蒙古人說蒙古語。”

到了他兒子康熙時期,由於是北京“坐地戶”,自幼生長北京,從小就接受漢文專業教育,對此康熙曾深情回憶說:“朕八歲登極,即知黽勉學問,彼時叫我句讀者,有張、林二內侍,俱系明時多讀書人,其教書惟以經書為要,至於詩文,則在所後。”

直至康熙早期才達到整體上大致可以交流的水平。雖然康熙成了飽讀詩書的漢族文化政治家,但是有的漢族地方官員想顯示自己滿文水平,特意用滿文向他遞交奏摺,希望獲得皇帝好感,然而最終是弄巧成拙,尬聊而已。

相關資料

清朝皇帝用什麼語言和臣下對話滿文為何很早就成了“死文字”

有一次杭州織造的孫文成用滿語給康熙彙報杭州糧食價格情況,由於錯字太多,康熙開始耐著性子給他修改,直到最後越看越煩,乾脆不給他回覆了。

還有一個叫朱一貴的官員給康熙用滿語彙報工作事務,整個行文毫無條理,以至於康熙看後批示道:“你這沒頭沒腦的話真是看不明白。”

顯然滿漢文化精通的康熙看都不懂,估計這位官員寫的東西肯定不倫不類。到了乾隆時期,滿文在上層的熟練程度日益提高,尤其宮廷教育,從小就讓他們滿漢雙修,最終到了溥儀的時候,他還能說著一口流利的滿語,然而最後這一語言隨著他們的淡去,逐步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成了冰冷無人再懂的“死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