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相對於衛青霍去病,為啥後世很多人更稱頌李廣?兩大心理因素作用

菜單

相對於衛青霍去病,為啥後世很多人更稱頌李廣?兩大心理因素作用

單論戰功,李廣與衛青、霍去病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後兩人對陣匈奴動輒陣斬數萬,李廣卻經常損兵折將、甚至近乎全軍覆沒。在以軍功論賞罰的漢代,“李廣難封”可一點兒都不冤。

不過,在民間的人氣方面,李廣卻絲毫不落下風。“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人們時常忽視龍城、只留意飛將,把李廣視為邊將的代名詞。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個人認為是出於人們的兩大心理。

相對於衛青霍去病,為啥後世很多人更稱頌李廣?兩大心理因素作用

第一,根深蒂固的階層觀,對裙帶關係的抗拒。

從出身而言,李廣與衛青、霍去病截然不同。

李廣的先祖李信是秦國將領,曾在公元前226年跟隨名將王翦伐燕,並親自追殺逃向遼東的太子丹;李氏世代傳習射箭之術、投身行伍,百年中在活躍在保家衛國的第一線。漢匈戰爭拉開大幕後,李廣本人,其弟弟、兒子、孫子都先後投身沙場,踐行了何謂“保家衛國、薪火相傳”。如果說文人家族是書香門第,那麼李廣一族就是將門世家。

而對於衛青、霍去病舅甥倆的出身,司馬遷這樣寫道:“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即,衛、霍是

相對於衛青霍去病,為啥後世很多人更稱頌李廣?兩大心理因素作用

事實確實如此。衛家出身草根,衛青之父本姓鄭,作為底層小吏,卻與平陽侯的小妾衛媼通姦,生下了衛青。長大後的衛青,跟他的同母姐姐衛子夫都充當權貴的奴僕,本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但因機緣巧合,衛子夫得到了漢武帝劉徹的青眼,並且爭氣地生下了一個男丁,從此徹底改變了人生,一躍成為帝國的女主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衛青與外甥霍去病先後被召進宮,成了漢武帝的“自己人”,在皇帝的照顧下進入軍旅,開啟了開掛人生。

由此可見,

李廣是根正苗紅的將門之家,衛青、霍去病則屬於嚴格意義上的“外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文中司馬遷對衛、霍的界定,出現在《史記·佞幸列傳 》中。

《史記》在中國正史系統中的地位和影響力無需多言,太史公的評價,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後世文人對書中歷史人物的看法。

首先,兩千多的封建史上,人們對外戚的看法基本上是負面的;

其次,從古到今,人們(尤其自視甚高的文人)向來對權貴身邊的紅人自帶鄙夷態度;即使是現在,你可以看看身邊,大部分人是不是習慣性地反感那些圍著領導轉的人?

不過,這兩種偏見放在衛青、霍去病身上並不合適。他二人能夠被漢武帝發掘,是“舉賢不避親、英雄不問出處”的經典案例。

門第之見本是先秦貴族政治的產物,秦國之所以能戰勝列強,依仗的就是以軍功制打破世襲制,給了各階層人才展現才華、出人頭地的機會。

其後西漢王朝的建立,更是草根階層逆襲的典範。但在安定時代,階級固化是人類社會揮之不去的既定趨勢:經過幾代人的繁衍,當初那群出身布衣的將相之後已然成了高高在上的貴族,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圈子;在外層,則是像李廣、司馬遷這些世代從軍/入仕的官僚家族。這些人,稱得上是西漢王朝的支柱。

但面對匈奴這種空前強大的敵人,上述群體顯然不足以應對。在衛青登場前,韓安國、李廣、公孫賀、公孫敖等將領面對匈奴屢屢失敗;直到公元前129年衛青出戰,漢軍才首次獲得小勝(正是在此戰中,獨領一軍的李廣兵敗被俘)。從那之後,雙方的戰場局勢逐漸發生逆轉,直到意氣風發、張揚進取的霍去病橫空出世,勝利的天平徹底倒向中原軍隊。

所以說,咱們看人,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能看到衛青、霍去病獲得漢武帝的寵愛,就說他們是“關係戶”;如同現在看到一些人得到領導的欣賞,就說他們是“馬屁精”。在任何時代想要建功立業,獲得上級的認可支援都是基本前提。而大部分領導者都不傻,僅僅溜鬚拍馬就能獲得他們的青睞?必須得幫助他們解決迫切的實際問題。

而對當時的漢武帝而言,打匈奴就是最急切的問題。在這方面,由他親自培養出的衛青、霍去病是當之無愧的前二號能手。

第二,對個人英雄主義的仰慕與欣賞。

李廣是中國歷史上膾炙人口的名將,他箭術高超、作戰勇敢,常常身先士卒,衝殺在前,早在年輕時就得到了漢文帝的稱讚。而隨著漢匈戰爭的爆發,他驍勇善射的特點獲得了完美的展現平臺,留下了許多英雄事蹟。

史書記載,李廣曾在率領百人追捕匈奴射鵰者的過程中與數千敵人不期而遇,危難之際,他冷靜地佈下疑兵之計,讓敵人誤以為身後還有漢軍的大部隊;隨後,當敵人數次試探時,他都以精準的箭術威震敵膽,最終成功嚇退對方;

在另一戰中,李廣所部遭遇匈奴主力,面對懸殊的差距,他指揮若定,帶著自己的兒子親自突陣殺敵,以大無畏的勇氣、精湛的射術激勵了軍心,鼓舞將士們奮勇作戰,頑強地堅持到援軍到來。

從史書記載可見,李廣可謂一個充滿了個人魅力的軍人。他武藝高強、箭術無雙,在戰場上箭無虛發,吻合了人們心目中飄逸、瀟灑神射手的形象;他膽略過人、不懼危險,待人寬厚、性格直率,與士兵打成一片,受到了手下將士的一致愛戴。可以說,李廣是一個渾身洋溢著個人英雄主義氣質的古代軍人,以至於連匈奴人敬服地稱之為“漢之飛將軍”。

然而,隨著漢匈戰爭的全面展開,大規模的對決成為戰場常態時,李廣的卓越個人軍事才能就顯得太微不足道了。相反,由於帶兵過於隨性寬鬆,他的部隊時常落入險境;他的個人箭術高明,“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神乎其技,但並不是一個三軍將領最需要的才能;相反,他的赫赫威名,戲劇性地讓其成為敵人關注的焦點,以至於很不幸地多次遭遇匈奴主力。

綜上,李廣在漢武帝時期常年征戰沙場,卻極難獲取像樣的戰功,以至於留下“李廣難封”的遺憾。

但他魅力十足的特點、自殺謝幕的悲劇,恰恰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對英雄的崇拜與惋惜,客觀上讓李廣的大名流傳千古。

但無論個人戰績、優缺點如何,衛青、霍去病、李廣,連同其它知名不知名的漢朝將士,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在那場兩大文明形態持續百年的生死對決中,中原農耕政權之所以能笑到最後,靠的正是這些熱血漢家男兒的奉獻與犧牲。人無完人,對他們應永遠心懷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