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樂壽堂的“敗家石”讓乾隆不惜拆牆破門,頤和園的奇石個個有來歷

菜單

樂壽堂的“敗家石”讓乾隆不惜拆牆破門,頤和園的奇石個個有來歷

在古人眼裡,石頭是天然之物,飽受日月之精華,用石頭做鎮宅石也就成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其間的擺設和內涵更是講究。皇家更是看重石頭中的玄機,於是,在昔日的皇家園林中,我們會發現各種各樣或大或小的奇石。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是世界上最為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如今遊覽頤和園,園內有幾塊大石頭雕琢的“鎮園之寶”,便是絕對不可錯過的景緻。而這幾塊大石頭,各有一段傳奇故事。

樂壽堂的“敗家石”讓乾隆不惜拆牆破門,頤和園的奇石個個有來歷

樂壽堂前是“敗家石”

頤和園內有個園中園叫“樂壽堂”,院內有一塊橫臥在漢白玉石座上的巨石,名叫“青芝岫”。但是,這塊石頭的名字雖然好聽,“俗名”卻不怎麼樣了,因為大家常把它叫做“敗家石”!“敗家石”的背後,有著怎樣的典故?

這塊所謂的“敗家石”產自北京西南房山區,是四百多年前明朝官員米萬鍾發現的。相傳米萬鍾是宋代米芾後嗣,愛石成癖,人稱“友石先生”,他一生走訪了很多地方,爬山涉水,不畏艱險,收藏了大量奇形怪石。

某一日,米萬鍾來到房山尋石。他發現一塊長8米、寬2米、高4米的巨石,此石經自然風化後,通體千孔百穴,嶙峋瘦透,堪稱奇石。米萬鍾痴勁大發,欲將此石搬到北京府內收藏,可是石頭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馬拉不動。

有人給他獻策說,秦始皇修長城時,不是用修水道的辦法搬運山石的嗎?米萬鍾覺得也只有這個辦法了,遂僱用百餘人,開山鋪路,又在路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在嚴冬以水澆路,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窩,用四十匹馬拉著巨石在結冰的路面上滑行運輸。

米萬鍾為運這塊大青石,花了不知多少錢,當巨石被運到平原區域的良鄉時,不少朝中官員和文人都慕名去欣賞這塊巨石,這一盛況也驚動了魏忠賢私黨。米萬鍾對奸臣當政者不平不諛,魏忠賢手下私黨名列五虎之一的倪文煥假造罪行,誣害米萬鍾,使他獲罪丟官,這塊震動京都的靈秀巨石從此被擱置在良鄉,中止運送。米萬鍾生怕說出實情會惹出更大禍患,就假託因運石財力耗盡,只好丟棄路邊,爾後人們越傳越出奇,人們就把這塊大青石叫做“敗家石”。

樂壽堂的“敗家石”讓乾隆不惜拆牆破門,頤和園的奇石個個有來歷

攝影:蓮蓮

米萬鐘身後,這塊石頭被棄放在原地,一些文人閒客常到良鄉憑弔,舞文弄墨抒發思念之情。百年之後,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歸來,走到良鄉看到了這塊姿態不凡的“敗家石”,並對其讚不絕口,愛不釋手,他如獲珍寶,欲將其移到頤和園中。當時樂壽堂的正門“水木自親”已經修好,為了將“敗家石”運進樂壽堂,乾隆皇帝不惜拆牆破門,將其安放在樂壽堂前,又在它左右分別豎起了兩塊形狀別緻的柱狀太湖石,以烘托之。

皇太后得知此石來歷後道:“此石既敗米家,又破我門,其名不祥!”因此大為不悅。乾隆把此石置在樂壽堂後,經常觀望欣賞,考慮到母親的諱忌,根據此石的形狀和潤色,取意石巖突兀如青芝出岫,起名“青芝岫”,並將三個字刻在石頭上,又揮筆題寫了“神瑛”、“玉秀”四個大字,還命大臣們題字寫詩,都刻在大青石上。

三百多年過去了,這塊“青芝岫”依然安置於樂壽堂前,每天熙熙攘攘的遊客在這裡欣賞昆明湖的湖光山色和樂壽堂的精緻恢弘時,定會注意到這塊巨石。當然,奇石“青芝岫”這一稱謂並不好記,反而是“敗家石”這個俗名容易引起大家的好奇心。

仁壽殿內有壽星石

與“敗家石”不同,頤和園內還有一塊來自“勺園”的奇石,它有一個很好的名字,叫“壽星石”。“壽星石”位於仁壽殿門內正中,連石座高約5米、寬2米,正面欣賞這塊奇石,其輪廓酷似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因此將此石稱為“壽星石”。

樂壽堂的“敗家石”讓乾隆不惜拆牆破門,頤和園的奇石個個有來歷

攝影:蓮蓮

壽星石是清光緒十二年重修頤和園時從勺園移來的。明代滅亡後,勺園歸清代官家所管,不久建為弘雅園。康熙年間,該園被賜給鄭親王作為府邸,康熙親自為該園題寫“弘雅園”三字;乾隆時期,弘雅園改為集賢院,賜給文華殿大學士和坤,和坤大肆擴建,並將其改名為漱春園,使其成為當時京西的一座名園;嘉慶四年,和坤被治罪,漱春園被收歸內務府,改為墨爾根園;民國八年(1919年),墨爾根園被賣給了京師大學堂,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前身,而這塊“壽星石”最早的收藏者是出自一代石痴米萬鐘的勺園,還是鄭親王的弘雅園,抑或是和坤時代的漱春園,還是後來的墨爾根園,現在已無從考證。

如今,當遊人步入頤和園仁壽門,一眼便可以看到這塊“壽星石”,巨石彷彿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閃爍著睿智的目光,迎接著清晨的日出與瑰麗的晚霞,讓遊人在這優美的皇家園林中發出一絲懷古的感慨,嘆一回歲月的滄桑。

巨石雕成的“清晏舫”

頤和園還有一處引人入勝的奇石,便是石舫了。石舫原名清晏舫,船體用巨石雕成,全長36米。船上二層白色木結構樓房,都用油漆裝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鐫刻有磚雕裝飾,整座石舫精巧華麗。

這座石舫建於清代乾隆時期,不過,乾隆皇帝建造這“石舫”的本意,並不單單是坐船暢遊昆明湖,也不是因為對“舫”情有獨鍾,而是別有一番用意。從乾隆皇帝的大作《御製石舫記》中即可以看出:“若夫凜載舟之戒,奠磐石之安,虛明洞達,職思其居。”為建石舫,他還專門寫了一首詩:“雪棹煙蓬何礙凍?春風秋月不驚瀾,載舟昔喻存深慎,盤石因思奠永安。”

樂壽堂的“敗家石”讓乾隆不惜拆牆破門,頤和園的奇石個個有來歷

攝影:蓮蓮

由此可見,乾隆皇帝建“舫”之初衷,其實是想借用古訓中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典故來告誡後人“水不能覆”,並喻示清王朝堅如磐石。遺憾的是,這艘大“石船”建成不到百年,就被千里迢迢乘著堅船帶著利炮而來的英法侵略者所焚燬。光緒十九年石舫重建時,按慈禧意圖,原為古建築形式的舫上艙樓改建成了西式艙樓,取名清晏舫,取“海清河晏、江山太平”之意,石舫成了慈禧太后觀賞風景和飲宴的地方。

幾經周折的頤和園“石舫”,時至今日,作為和平年代的一處盛景,仍然傲立在昆明湖之上,成為頤和園內一大特色景觀。

玉瀾堂內覓“母子石”

頤和園裡還有兩塊石頭,與清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這兩塊石頭被人稱為“母子石”,位於玉瀾堂內。玉瀾堂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後經兩次劫難,被毀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

在玉瀾堂正門外有一對守門的石頭,高約2米,是極普通的兩塊岩石,左為鐘乳石,右為角礫灰石,石體既無形又無紋理,質粗平淡毫無生氣,但卻是慈禧太后命人特意從靜宜園(香山)移來的。此兩塊石頭何以被慈禧老佛爺如此稀罕?自有一段曲折生動的故事在其間。

傳說此二石絕非園林造景之置石,乃慈禧太后以“母子”之情為喻,告誡光緒所立的二石。光緒初登帝位時年僅5歲,慈禧藉此垂簾聽政,至光緒十三年皇帝親政時,慈禧仍控制朝政,並握有任免大臣的權力。而光緒血氣方剛,是一位想有一番作為的青年,想擺脫慈禧的控制。慈禧特意在光緒的寢宮門前設定了這兩塊石頭,稱之“母子石”,欲以母子之情牽制光緒,並明確告誡光緒不能擺脫她的控制。

現在的玉瀾堂已基本恢復了皇帝寢宮的面貌,“母子石”原封未動,作為歷史的見證,它承載著留給後人的思考。

監製:蘇越

編輯:陸琪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