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農耕王朝為何基本侷限於長城以南:地理條件決定其極限

菜單

農耕王朝為何基本侷限於長城以南:地理條件決定其極限

中國版圖的形成,可以分為兩大階段:一是農耕民族整合內地,形成了中國的核心地區;二是遊牧民族開拓了邊疆地區,形成了外圍地區。秦朝統一六國,標誌著內地開始整合為一體,漢朝在此基礎上繼續擴充套件。從漢朝到唐朝的800年間,中原王朝的最大版圖出現了驚人的一致,這就是農耕民族擴充套件的極限。本文就試著從地理角度來分析,為什麼漢唐版圖就是農耕民族擴張的極限了。

一,內地:農耕王朝的基本盤

要將一個地區納入版圖,首先要實現軍事上的征服,軍事征服之後,就要在當地駐紮軍隊。如果能夠實現駐紮軍隊,就已經勉強可以說納入了版圖,不過也可以說是勢力範圍。如果能夠進行行政管理,那麼就代表正式形成疆域了。

農耕民族一般都會優先選擇在適合農耕的地區進行擴張。中國古代最適合農耕的地區,基本就是長江、黃河流域。這裡是亞熱帶和溫帶季風性氣候,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上,溼熱同期,適合農業的發展。這裡就成為了華夏民族最早開發的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長江黃河流域的諸侯國經過擴張、整合,逐漸形成戰國七雄。前221年,秦朝統一了華夏版圖,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帝國。

農耕王朝為何基本侷限於長城以南:地理條件決定其極限

秦朝初期的版圖

環繞在華夏周邊的,環境稍微差一點,發展農業並非得天獨厚,但是也能夠進行開發。其嶺南地區,高溫多雨,森林密佈,這裡的百越民族長期以海為生,以林為生;西南的雲貴高原,地勢崎嶇,溝壑縱橫,開發難度非常大;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勢平坦,但是降雨量少,長期以來被遊牧民族佔據;北方的河套平原和遼河一帶,水源充足,但是冬季異常寒冷,生產非常不穩定。

對於早期的農耕帝國來說,這些就是必須要拓展、開發的地區。於是秦朝在統一後,又發動了對百越的戰爭,將嶺南地區納入到了版圖之內。漢朝繼承了秦朝的事業,不僅完成了對南越的統一,還征服了西南夷,吞併了朝鮮,從匈奴手中奪取了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完全實現了對東亞大陸農耕板塊的統一。

農耕王朝為何基本侷限於長城以南:地理條件決定其極限

西漢十三州

漢朝的十三州範圍,也就是後來說的內地、漢地,就是歷代中央王朝的核心地區。只有實現對這一塊地區的整合,農耕王朝才能繼續向更惡劣、更偏遠的地區擴張。

二,南方的極限:向心力和離心力的較量

古代中國存在著向心力和離心力的較量。向心力,是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都會將中原作為征服的目標,不斷入主中原,這是中國能夠不斷走向大一統的原因之一。離心力,是少數民族接觸到了漢族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後,發展了自己的力量,激發了自己的自主性,於是選擇建立民族國家。如果中原王朝未能實現對這些民族政權的統一,那麼他們一定會發展成為了獨立國家。

從漢朝到宋朝,中國就在這兩種力量的對抗下不斷髮展。漢朝之後,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建立了諸多的政權,但是他們最終還是走向了統一,走向了漢化。但是非遊牧的少數民族卻不同了。西南地區的山林民族又開始不聽中央號令,土著大姓崛起。唐朝時期,雲南出現了強盛的南詔國,唐朝用幾十萬軍隊也無法將之徵服;而黔中一帶則被幾大土著政權把持,中央只能設定一些羈縻州。在東北地區,扶余人建立的高句麗吞噬了漢四郡,隋煬帝耗盡國力也無法將之徵服,直到唐高宗時期和新羅南北夾擊,才將之摧毀。在交趾地區,這裡的越人最終於五代脫離而出,並先後擊敗了南漢和宋朝的軍隊。

農耕王朝為何基本侷限於長城以南:地理條件決定其極限

這些政權之所以難以征服,主要原因有:1,地理位置偏遠,處於地形複雜的山區,易守難攻,征服成本高;2,內部民族具有統一性,民族凝聚力強,甚至可以全民皆兵;3,學習了中原的典章制度,內部結構非常穩定。如果任由這些民族政權繼續發展,那麼中原周邊會出現一系列的獨立王國,後果不堪設想。兩宋時期,就幾乎發展到了這一步。

不過,該時期的南方大部分地區還是被開發了出來。經歷了永嘉之亂、安史之亂、靖康之變等,北方的漢族大量南遷,將江南、荊州、益州、嶺南等地區開發了,使得這裡的少數民族逐漸融入了漢族之中。只有開發了這些地區,才能夠進一步去開發雲貴和交趾,甚至臺灣島,不過,這需要和時間賽跑。

如果南方的開發迅速而成功,那麼中原王朝的在南方就擁有的極限疆域將包括雲貴高原、嶺南、越南和臺灣島。元朝時期,藉助遊牧民族的軍事力量,消滅了大理等堅固的獨立勢力,為雲貴的開發創造了條件。明朝,雲貴開始了“改土歸流”,到清代才宣告完成。臺灣的開發,從明末開始,到清代完成。而越南地區,卻始終沒有摧毀這裡的獨立勢力,使得這種現狀一直保留到了現在。

農耕王朝為何基本侷限於長城以南:地理條件決定其極限

明代雲南

繼續向南,就是地形複雜、氣候炎熱的中南半島,這裡的民族古代接觸到的更多是印度文化,和中原儒家文化已經格格不入。中原開發和消化雲貴地區尚且需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果想繼續推進到中南半島,那幾乎是“天方夜譚”。因此,東漢馬援在交趾南端設定的銅柱,應該就是中原王朝向南的極限了。

農耕王朝為何基本侷限於長城以南:地理條件決定其極限

三,北方的極限:一切由氣候說了算

到漢武帝時期,已經將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和遼東半島納入到了版圖之內,可是繼續向北擴張,就非常具有挑戰性了,因為繼續向北會深入遊牧民族的核心地區。這裡氣候非常惡劣,部落形勢變幻無常。農耕民族想要繼續擴張,必須要找到能夠進行屯田的農耕區。

農耕王朝為何基本侷限於長城以南:地理條件決定其極限

首先,河西走廊、河套平原、遼東就是最佳地點,這三個地方,都是中原王朝經營西域、青藏、大漠、東北的據點。但是,僅僅依靠這三個據點還遠不夠,於是還必須繼續推進。在西域方面,這裡雖然沙漠廣佈,但是冰川融水多,形成了星羅棋佈的綠洲,中原王朝可以在此屯田駐軍,解決糧食問題。漢朝的西域都護府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建立。

農耕王朝為何基本侷限於長城以南:地理條件決定其極限

西域以西,帕米爾高原就是極限,無法繼續向西推進了。在西北一角,最遠可以延伸到伊犁河一帶。伊犁河一帶的降雨豐富,歷來是西北遊牧政權的核心區域。歷史上的中原王朝,只有唐朝能夠在這一代的碎葉城建立據點。而碎葉城,也成為了中央王朝最西的軍事據點。

農耕王朝為何基本侷限於長城以南:地理條件決定其極限

伊犁河谷

在青藏高原,有河湟谷地,這裡有充足的水源和熱量,也是比較適合農耕的。西漢後期,就在此擊退了羌族,設定了屯田機構。而更大的青藏高原,由於海拔太高,農耕民族更是不適應。在唐朝時期,曾經有出兵青藏高原,但是都慘敗於吐蕃。

農耕王朝為何基本侷限於長城以南:地理條件決定其極限

然而,大漠和東北卻無法繼續推進了。大漠地區,缺乏水源、氣候嚴寒,根本不能進行農業生產,因此中原王朝就算深入漠北擊敗了遊牧帝國,也無法在此駐軍。例如,漢朝擊敗了北匈奴,但是漠北卻被鮮卑佔據了。唐朝雖然擊敗了薛延陀,但也只能將瀚海都護府的名號冊封給回紇首領。

因此,陰山和戈壁灘,就是農耕王朝向大漠擴張的極限了。

農耕王朝為何基本侷限於長城以南:地理條件決定其極限

東北地區,黑龍江流域,異常寒冷,沼澤密佈,古代難以進行農業生產。因此,中原王朝只能以遼河為基地,進而冊封東北的各部族首領,如唐朝就冊封了渤海、室韋、黑水三大都督府。直到明朝時期,依賴於松花江的水運,中原王朝終於能夠在黑龍江流域建立了據點,不過也僅僅維持了20年。不過朝鮮半島的北部,由於開發較早,是可以實現控制的。而深入南部則太難。

農耕王朝為何基本侷限於長城以南:地理條件決定其極限

如此,我們可以得出農耕王朝疆域的最大極限:在統一漢地的基礎上,佔據了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河湟谷地、西域、遼東遼西、雲貴高原、交趾、臺灣海南、朝鮮半島北部等地區。我們發現,這個版圖幾乎就是漢唐最強盛時期的版圖,可見,漢唐幾乎達到了農耕王朝擴張的極限了。因此,想要將更加遼闊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納入版圖,需要遊牧民族出力。中國版圖的形成過程中,農耕民族發揮了上半場,遊牧民族發揮了下半場,最終基本統一了東亞大陸。

農耕王朝為何基本侷限於長城以南:地理條件決定其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