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代稱“山南水北”為陽,但河南有個地方卻“山北水南”也稱為陽

菜單

古代稱“山南水北”為陽,但河南有個地方卻“山北水南”也稱為陽

在我國古代, “山南水北”被稱為“陽”,“山北水南”則為“陰”。因此,一些有悠久歷史以方位命名的城市名字裡有“陰、陽”兩字的很常見,比如洛陽、濟陽、江陰、淮陰、漢陽、漢陰、華陰、山陽等等,不勝列舉。

但在河南省洛陽市有個縣卻完全和這個規則不“匹配”,這就是宜陽縣。宜陽縣城雖然現在看起來像是跨洛河兩岸,但是它的中心城區卻一直是在南岸,並且位於錦屏山北側。如果按文章開始的原則來命名,因為它處於“山北水南”不應該叫“陽”而是“陰”才對,並且這個水也不是被稱為“宜”的呀,而是“洛”河。

古代稱“山南水北”為陽,但河南有個地方卻“山北水南”也稱為陽

現代衛星圖較亂,1970年的衛星圖上可清晰看到宜陽縣城在山北水南

為什麼在山北水南稱為陽,“宜”水又是哪?

在網路上有個當地的民間傳說故事,大意是有個皇帝來洛河上游玩,當走到宜陽這一帶的時候,發現景色優美,就想建個城池。但是地方官員選擇了錦屏山北、洛河以南建起城來。建好後,地方的官員請皇帝定縣名,皇上看了方點陣圖發現他們把位置弄錯了,認為這裡屬“陰”,不宜建城。因此掂起硃筆寫了“宜陽”二字,意思是適宜向陽之地。本來是想訓斥地方官,但是地方官不懂啊,反認為這是皇上的欽定,急忙磕頭謝恩。於是自古“君無戲言”,從此,這裡就稱為了宜陽縣。

這當然是當地群眾的一種美麗的、感覺較為合理的想象罷了,真正的原因則是被稱為“宜陽”的地方在一開始並不在這裡。

宜陽,顧名思義,是在宜水之陽。今天宜陽縣有個韓城鎮,在韓城鎮流淌而過的一條河流匯入了洛河,這條河流在古代被稱為“宜水”。在宜水的北邊建造的城市當然就叫做“宜陽”了。

古代稱“山南水北”為陽,但河南有個地方卻“山北水南”也稱為陽

韓城鎮以及穿城而過的韓城河,右上角為韓國都城遺址

宜陽縣在我國是屬於最早一批建縣的地方,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郡縣制的雛形,國君開始在一些地方不再分封宗室,而由大臣進行管理。“三家分晉”意味著戰國時代的開端,那時宜陽正是屬於“三家”之一的韓國,韓國最初的都城平陽因為地處秦、趙、魏三個強國包圍之中,戰略態勢不容樂觀。於是韓國國君將都城遷到了宜水的北邊,建起了城池,就是“宜陽”,今天韓國所建的宜陽城遺址被稱為韓城,宜水也改名為韓城河。但是宜陽之名自此卻出現並保留了下來。

古代稱“山南水北”為陽,但河南有個地方卻“山北水南”也稱為陽

韓國遷都圖

韓國國都在遷往陽翟之後,就改為宜陽縣。一直到近千年之後的南北朝時期北魏,宜陽設為宜陽郡。北魏分為東魏、西魏後,宜陽屬東魏,天平四年(537年)置宜陽郡,轄宜陽、南澠池、金門三縣。另設甘棠縣,注意這個甘棠縣,位置就在今天的宜陽縣城東部的河下村。這個時候,宜陽縣是和甘棠縣並存的,今天的宜陽縣城還是甘棠縣治所。

隋代開皇初,宜陽郡廢僅留宜陽縣。仁壽四年(604年),改甘棠縣為壽安縣。

義寧元年(617年),將壽安縣治所遷移到一河之隔的九曲。義寧二年(618年)又復置宜陽郡,領宜陽等三縣。這個時期宜陽縣和壽安縣並存,壽安縣治所則移到與甘棠縣一河之隔之地。唐朝貞觀七年(633年)壽安縣治所再次遷回原址。

古代稱“山南水北”為陽,但河南有個地方卻“山北水南”也稱為陽

唐朝時的福昌和壽安

宋朝熙寧五年,將宜陽縣撤銷併入壽安縣,在元祐元年復置宜陽縣後又改為福昌縣,元代將福昌、壽安合併,再稱宜陽縣,治所即在今天的宜陽縣城。至此,宜陽縣城就完成了從韓城到今天宜陽縣城位置的轉變。

古代稱“山南水北”為陽,但河南有個地方卻“山北水南”也稱為陽

元代的宜陽,縣城已在今天的“山北水南”的位置上了

從整個宜陽一帶行政區域設定、調整的過程來看,宜陽之名已經擺脫了過去的單純“宜水之陽”的概念,成為了一個大的行政區域名字,而宜陽縣城則是因為管理著宜陽縣才用上了“宜陽”之名,和“山南水北”原則自然也就不相符了。

您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您還知道有哪與“山南水北”為陽不相符的地方?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