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明朝寶鈔為何退出市場?為什麼英宗時期的寶鈔基本退出了市場百年?

菜單

明朝寶鈔為何退出市場?為什麼英宗時期的寶鈔基本退出了市場百年?

【本文為騰訊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文|逆北

貨幣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適量貨幣在民間貿易中的良性流動,不僅能夠促進商業繁榮,而且還能讓政府在掌握鑄幣權的前提下從中受益。

明代的肉食者,同樣意識到了貨幣對於政權的鞏固作用。

從洪武九年開始,明朝中央政府就設寶鈔提舉司,來印發不等面值的寶鈔(一種紙幣,單位:貫),以加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

但是,這一政策並未持續多久,到英宗時,寶鈔便基本退出了市場,前後不過百年時間。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明代紙幣發行的失敗呢?

明朝寶鈔為何退出市場?為什麼英宗時期的寶鈔基本退出了市場百年?

其實,明代寶鈔之所以會廢止,就是因為他貶值的實在太快了。遠的不說,就說元朝晚期推行的紙幣“交鈔”,便是因為元政府頻繁變更鈔法,而導致了紙幣的飛速貶值。明代的紙幣,亦不能逃脫這個癥結。它的飛速貶值,加劇了本已存在的通貨膨脹危機,也危及到了國家正常的稅收。因此,在巨大的財政壓力下,明朝政府不得不將其匆匆廢止。而接下來我們就要談談,是什麼,導致了寶鈔的貶值。

01肉食者的短視

首先,需要認識到,一個國家貨幣體系的構建,不只是印刷發行貨幣這麼簡單,它更多依賴的,其實是政府對是市場需求的準確分析和判斷。可是,明朝政府恰恰缺乏這樣一種判斷。根據黃仁宇先生的研究,

在1390年,明政府收到了2000萬貫左右的寶鈔,而在這一年中,政府發行並重新流回市場的寶鈔,竟然達到了收入的三到四倍。

由此可見,對於通貨膨脹而言,紙幣流通數量過多,難辭其咎。

那麼紙幣為什麼發行這麼多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

當時的明高層並沒有把它作為調節市場經濟的工具,而是將它作為了一種賞賜的手段。比如朱元璋在獎勵臣子時,就給予其大量寶鈔,在招待朝貢使團時,他又給予其大量寶鈔。

明朝寶鈔為何退出市場?為什麼英宗時期的寶鈔基本退出了市場百年?

由於賞賜頗多,明朝的寶鈔提舉司不得不配合朱元璋,過度印刷寶鈔以滿足皇帝的要求,而這也讓大量不必要生產的寶鈔充斥於朝廷內外。因此,限於時代,明高層對貨幣功能認識的匱乏,也是導致寶鈔價值驟降,乃至於被廢止的原因之一。

02官員的默契

其次,在當時市場上流通的貨幣,並不止寶鈔一種,除此以外,還有銅錢與金銀,甚至以物易物的現象也不鮮見。因此,為了讓寶鈔能佔據市場流通中的主導地位,明政府一方面嚴令禁止用金銀來交易,一面又規定了寶鈔與金銀的兌換比。

這一做法看似合理,但是,明政府依然沒有很好的執行。舉個例子,

明地方官員在收稅的過程中,僅收取少量寶鈔,更多的是糧食布匹等實物。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當時寶鈔貶值速度過快,如果還是光收取寶鈔,會影響到政府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

因此,各級官員其實暗中達成了一種默契。他們既收取少量寶鈔,來顯示自己對寶鈔法定地位的重視;又收取實物,以避免貨幣貶值所可能帶來的損失。

03準備金不足,寶鈔數量惡性膨脹

在寶鈔的推行中,官員們還遇到了一個問題。因為國家紙幣的發行,是需要政府自己掌握有一定準備金的。上個世紀40年代末,我們國家之所以能順利發行人民幣,並鞏固它的法定地位,就是因為當時人民政府手中掌握了充足數量的準備金。

可是,明朝政府對於民間資源的汲取,是十分有限的,在推行寶鈔上,他們並沒有提前儲備足夠數量的金銀,而民間的金銀數量,卻在飛速飆升(這一時期海外貿易活躍)。為了應付危機,明政府不得不加大寶鈔的印製數量,這無疑是雪上加霜。通貨膨脹難以解決,寶鈔廢止也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

04飲鳩止渴

最後,也要看到的是,明政府並不是沒有考慮過改革措施。在宣宗朝,為了緩解通貨膨脹壓力,政府曾試圖透過加增稅目,並要求民間以寶鈔來繳納的方式,來收回一定數量的紙幣。在這個過程中,流通於市場的寶鈔倒是有所銳減。

明朝寶鈔為何退出市場?為什麼英宗時期的寶鈔基本退出了市場百年?

但是,要知道,稅目的增長,實際上加重了納稅人的負擔,為了繳納足夠數量的寶鈔,老百姓不得不頂著通貨膨脹的壓力去售賣手中所剩無幾的實物,民間怨聲載道,老百姓的生活水準還不如之前。在民間與官方的聯合抵制下,寶鈔終於走到了它生命的終點。在英宗朝之後,以物易物與銀錢交易的模式逐漸成為了市場貿易的主流,政府也不再糾結於徵稅寶鈔,而改以實物和白銀了。

參考文獻:

《明實錄》 中華書局

張廷玉等撰《明史》 中華書局

吳晗《朱元璋傳》 三聯書店

彭信威《中國貨幣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黃仁宇《16世紀明代中國的財政與稅收》 三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