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天下要塞它為首,雁門關有多重要控扼中原關中,若失守後果難測

菜單

天下要塞它為首,雁門關有多重要控扼中原關中,若失守後果難測

文/商學野

在近代,外國人眼裡長城就是中國的標誌,這個古代軍事工程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長城一線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邊疆,分隔著農耕的漢人和放牧的胡人。這個建築奇蹟始建於春秋戰國,北方的燕國和趙國最早修建長城,而秦朝將斷斷續續的長城連在一起,統稱為萬里長城。

天下要塞它為首,雁門關有多重要控扼中原關中,若失守後果難測

在長城沿線的關隘很多,大大小小近百個,其中有一些大關口是古中原王朝的國家命脈所在,歷朝歷代都備受重視。這其中,雁門關就是長城沿線的重中之重,號稱“中華第一關”。

雁門關位於我國的山西省北部,修建在代縣以北的雁門山之中。雁門山古稱“勾注山”,

根據《山海經》記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

天下要塞它為首,雁門關有多重要控扼中原關中,若失守後果難測

雁門山所在的代縣,在上古時期並不是中原的地盤,一直到趙國崛起才被納入中國版圖。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勵精圖治,開始胡服騎射改革,模仿胡人建立騎兵。之後趙國軍事實力大增,李牧驅逐了北方的林胡和匈奴,佔領了雁門、代郡。這時候雁門還沒有建立關隘,但趙國人已經知道這裡地位重要,派大軍駐守。

而後,趙國之李牧、秦國之蒙恬都從這裡打擊匈奴,兩漢時期李廣鎮守雁門,以飛將軍之名威震匈奴,到了東漢時期,漢軍正式在雁門建立關隘。

不過,長城沿線有上百個關口,為什麼雁門關會如此出名呢?

天下要塞它為首,雁門關有多重要控扼中原關中,若失守後果難測

古人曾說:“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之所以重要,首先就是因為它地勢險要,被古人稱為“晉之咽喉”。

山西省的地形多山,古代有“表裡山河”的稱號,意思就是內外都有大山大河作為屏障,易守難攻。山西地形為南北走向,東西兩側的呂梁山和太行山包圍著中間的一連串河谷盆地。最北方的大同盆地連線著內蒙古的大漠和草原,而南方的運城盆地直通關中,晉城盆地則直達河南。

天下要塞它為首,雁門關有多重要控扼中原關中,若失守後果難測

如果直接把山西省的地圖比作漢字,這就是一個標準的“人”字,而且這個“人”的兩隻腳一隻踩在關中,一直踩在河南中原,這兩地都是古代中國的核心地帶。

雁門關的位置非常特殊,它處在大同盆地和汾河谷地的中間,將大同這個“頭”和“身體”分開,就像是人的咽喉一般。

而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和南邊的沂定盆地其實不是連在一起的,中間被恆山山脈隔開,雁門關附近是恆山山脈最窄的地方,地勢低矮平緩,可以讓大軍透過。

古人評價雁門:“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

漠北的遊牧民族南下,雁門關是必經之路,透過這裡便可一路沿著山西中部的河谷來到中原腹地。在戰國到兩晉南北朝,中原政權的國都城不是長安就是洛陽,自古以來山西省會太原陷落,則長安洛陽會產生騷動。所以為了首都防衛,雁門關被稱為“九塞之首”一點都不為過。

天下要塞它為首,雁門關有多重要控扼中原關中,若失守後果難測

在古代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眾多,每個朝代的邊患都不同。漢代的敵人主要是草原的匈奴,唐代則是突厥、吐蕃,而宋朝的大敵一開始是契丹人,後來是女真。

但不管北方的敵人怎麼變,雁門關都是兩軍交戰的前線。漢唐時期國力強盛,衛青霍去病曾經從雁門關出擊掃蕩匈奴王庭,唐朝時期名將薛仁貴把守雁門關,曾在這裡大破突厥人。

雁門關地位最重要的時代莫過於北宋,北宋時期中原定都汴京,這本就是一個無險可守的城市。宋朝要防禦北方的遼國,就要禦敵千里之外,否則華北平原一馬平川,汴京就是一座孤城。

漢唐時期都有燕雲十六州作為中原屏障,但宋朝時期北方的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賣給遼國,華北平原無險可守。遼和宋的國土交界在河北和山西一代,河北地區是平原,但是宋軍在這裡設定了“榆塞”和“沽塞”,遼軍難以跨越。

天下要塞它為首,雁門關有多重要控扼中原關中,若失守後果難測

“榆塞”就是用榆樹種植成連片的森林,阻擋遼國騎兵;“沽塞”則是引水織成水田和沼澤,讓遼國大軍難以前進。所以遼國要南下攻宋,只能捨近求遠,走雁門關這條路。雁門關成了宋遼兩國的最前線,是寸土必爭的命脈所在。

北宋初年雁門關爆發過多次大戰,而說起雁門關,必須要提楊家將。

宋朝初年宋太宗積極進取,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他繼位後北上攻滅北漢,在山西降服了北漢名將楊業。楊業鎮守太原多年,宋太宗任命他為代州知州,依舊讓他鎮守邊關。

太平興國4年,宋太宗帶兵北上進攻幽州,結果被耶律休哥在高梁河擊敗,史稱“高梁河之戰”,此戰宋軍傷亡萬人,宋太宗僥倖逃脫。

天下要塞它為首,雁門關有多重要控扼中原關中,若失守後果難測

遼國知道宋朝北進的意圖,所以在宋軍失敗後決定先下手為強。太平興國5年,遼國發10萬大軍出大同,南下雁門關。

此時鎮守雁門關的是潘美和楊業,潘美率軍在正面跟遼軍對峙,而楊業帶著精銳騎兵繞到遼軍背後,前後夾擊遼軍。

此戰遼軍大敗,遼國駙馬爺被宋軍陣斬,敗軍丟盔棄甲而逃。雁門關之戰後楊業名揚邊塞,人稱“楊無敵”,遼國人視其為心腹大患。

三、楊業隕落雁門

自古以來,關塞的重要性和敵人的位置是密不可分的。唐朝長期重視隴右,因為強敵吐蕃就在西邊;而明朝重視山海關,因為後金位置在遼東。

在唐朝滅掉突厥之後,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壓力變小,雁門關地位一度有所下降。但是北宋年間,雁門關躍升為大宋的命門,楊家將曾在這裡浴血廝殺,最後以身殉國。

在太平興國5年遼軍大敗之後,宋太宗曾一度信心大增,籌劃著北上伐遼,收復燕雲十六州,一雪“高梁河”的恥辱。

天下要塞它為首,雁門關有多重要控扼中原關中,若失守後果難測

因而在雁門關大戰6年後,北宋雍熙三年,宋軍20萬分三路再次北上,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這一戰宋軍雄心勃勃,三路大軍也出師大捷,攻下燕雲十六州之中的寰州、涿州、朔州、應州、雲州。

此時,遼國主政者是著名的蕭太后,她派大將耶律休哥南下禦敵,耶律休哥派騎兵斷了東路軍曹彬的糧草,東路軍無奈後退。這一舉動直接將中路和西路軍暴露了出來,宋太宗知道之後直呼“大勢已去”。

曹彬的的東路軍在涿州大敗,遼軍一路追殺,東路軍死傷無數。

此時北伐實際上已經失敗,宋太宗下令潘美和楊業帶燕雲的百姓南逃。就在南下的路上,太監王侁拒絕了老將楊業分兵向東的建議,反而逼楊業出雁門關進攻朔州。

楊業6年前曾在雁門關擊敗遼軍,但這次境況大不相同,宋軍是敗退的局勢,這時候孤身出關等於送死。楊業知道這是雁門關是自己必死之地,但是在太監王侁咄咄逼人的態度下,最後只能領命。

天下要塞它為首,雁門關有多重要控扼中原關中,若失守後果難測

《宋史》記載楊業本和潘美約定,在山西寧武的陳家谷口設伏,結果楊業兵敗回到谷口,卻發現空無一人。潘美、王侁毀約逃走,楊業敗軍寡不敵眾,他本人在戰馬被射死後隻身苦戰,身披數十創,最後被俘。

楊業在遼國絕食三日而死,宋太宗知道後大為嘆息,他評價楊業:

群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於沙漠;勁果猋厲,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

此戰之後,宋朝再也無法大規模的進攻,開始轉攻為守,收復燕雲十六州已經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之後宋遼兩國交手幾次互有勝負,最後達成檀淵之盟,兩國握手言和。

參考資料:

1、《楊業兵敗身死之役——雍熙北伐:收復幽雲成泡影》,熊崧策

2、《從雁門山到雁門關——雁門關歷史沿革問題補正》,梁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