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漏米巖‖龐雨

菜單

漏米巖‖龐雨

漏米巖

龐 雨

從宣漢縣城東出,沿河北上,行二三十里,即可至下八匡家壩。匡家壩背靠文山,面臨前河,寬敞平整,田畦井然,旱可抽水灌溉,澇能排澇入河,是前河岸邊有名的米糧倉。

匡家壩後,一巖橫亙。巖不高,從壩邊隆起二三十米,幾無起伏,平平順順地從北向南延伸。巖不長,起於壩北,未到壩尾,便慢緩緩低矮下來,漸漸矮入壩子。近尾處,有道短巖,隔約十數米,與從北延伸而來的長巖對峙。短巖長得奇特,上大下小,霧繚繞,風吹過,彷彿在輕輕擺動,搖搖欲墜之勢,令人擔心不已。巖腳兩孔,一大一小,呈不規則的橢圓狀,東西向洞穿短巖。

這道短巖,被當地人叫著漏米巖。

關於漏米巖,有一個縣內人人皆知的舊傳說:很久以前,漏米巖腳只一小孔,有位窮困潦倒的乞丐,棲身於此,每日外出乞討維生。不知從哪日起,小孔忽然多情地漏下大米,每日一碗,碗滿而止,恰夠乞丐熬粥充飢。乞丐先是磕頭拜天,感謝上蒼憐憫。後漸不滿足,希冀能吃上乾飯,釀酒自飲,甚或積糧賣錢,修房買地,娶妻生子,乃於小孔旁奮力鑿出一大孔。孔成,不但未見米如潮水而下,原先小孔每日一碗之米竟也無情斷絕。乞丐失去天來之半飽稀粥,只得重新端起破碗,風裡雨裡外出討口……

傳說警世。上天有好生之德,衣食無著,給你一碗米,你可熬粥充飢。上天亦心明眼亮,貪多求全,斷掉你口糧,令你重新乞討過日。老子早就說過:“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不知足”的,要惹“禍”;“欲得”的,要得“咎”。世人只有抱著“知足常樂”,風清雲淡地肚飽即止,小富即安,才能得到上天的褒獎。只是,真若此,百尺竿頭就不必更進一步,那弄潮兒何需向濤頭立,伏櫪的老驥還要什麼志在千里?

專程去看過漏米巖。那道短巖,矗在紅沙石上,基腳的紅沙石風吹日曬雨淋,漸漸風化,厚處略纖細於短巖,薄時如一堵尺餘的泥牆,而那大小兩孔,便是被戳破的窗戶紙。短巖與長巖缺口下邊,巨石零亂。兩巖早前應相連,中間部分崩塌後,才隔罅對峙。繞著短巖走一圈,巖雖上略寬下稍窄,卻既不欹斜,亦無內嵌的洞穴,巖下即是露天,傳說中的乞丐棲身於此,怎能遮風蔽雨?

近年,有人投巨資在匡家壩搞土地流轉,打造花木基地。十來年過去了,花木基地漸成氣候,一年四季,花開不斷,綠蔭滿壩。每年春夏之交,車流如水,腆公肥婆,紅男綠女,垂髫稚子於花樹間漫步徜徉,在前河邊嬉戲遊玩,很是鬧熱。匡家壩不再是舊時平淡的匡家壩,而是現今縣內著名的旅遊景點:米巖花海。

在米巖花海攀漏米巖的梯步邊,豎著一排木牌,牌上有一則關於漏米巖的新傳說:很久以前,匡家壩有一位窮書生,父親早逝,靠母親替人縫補衣服維持家用。天晴時,書生常常坐在短巖下誦讀四書五經。書生的行止,引起一位大戶小姐的注意。小姐於繡樓上遙望聆聽既久,對書生暗生情愫,見書生家貧,乃命貼身女婢每日天矇矇亮時置一碗米於巖下,幫助書生。後來,書生科考高中,衣錦還鄉,與小姐結為連理。歲月倏忽,不知過了多少年,小姐送米漸漸被演繹成巖隙漏米,原本無名的短巖,成了漏米巖。

傳說由人。乞丐的形象悽慘破敗,有損於米巖花海的美麗繁華。稀粥半飽、不可貪多的警示,與當今日新月異、一日千里前行的世道,追求美滿、努力向上奮進的人心,多有衝突。既然舊傳說已不適應新形勢,就需與時俱進創造富有時代特徵的新傳說。但傳說又只能立足於“古”“舊”,不久遠,不塵滿面,便不是傳說。於是,新傳說只能是才子佳人、花好月圓的“舊風景”。只不過,“舊風景”裡似乎暗寓著讀書改變命運、努力即有希望的“新訓”。

由匡家壩而米巖花海,前河依舊,山岩依舊,田疇已幻變。物非人非,房非境非,只需十多年。名稱的更換,多少有點滄海桑田的意蘊。從舊傳說到新傳說,傳說還是傳說,雖都是很久以前,內容卻已改朝換代。乞丐、書生的變化,跨度太大,過渡得有些生硬,有些做作,難以接受,至少我不接受。傳說的嬗變裡,隱含潛伏著的是什麼,彷彿明白,卻說不清楚。

北上的公路與漏米巖隔河相望。車行,漏米巖由小變大,遠遠一點,很快茁壯成一團、一塊、一巖,如延時拍攝裡的花開。車過,又由大變小,倏忽細微成一星、一粒、一塵,轉過一道山樑,便悄然隱入車後的時空。而我的思緒,卻一直圍繞著漏米巖,想象它一大一小的孔洞,想象它乞丐書生的傳說,很久很久,才走出來。

【來源:方誌四川】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