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黔中文化】安順文廟祭

菜單

【黔中文化】安順文廟祭

安順文廟祭

伍茂春

安順文廟是一個極其容易被忽略的文化存在。何出此言?概因一般人都知道其最著名的是兩對鏤空雕龍柱,有“石雕藝術的殿堂”之美譽,但是很少有人會想起我們這個城市是先有文廟,後有安順!一般人都知道安順有600多年曆史,但是很少聯想到我們這個城市600多年來的重大政治經濟文化活動,文廟不但是一位忠實的見證者,而且還是一位默默的參與者。

一、先有文廟,後有安順

安順文廟始建於明代洪武初年(約公元1368年)。如果歷史沒有記錯的話,這實在是一個非常驚人的記錄。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宣佈繼皇帝位,定年號為洪武,國號為明。1368年7月27日,徐達軍攻克通州,直逼大都,7月28日攻佔大都。這個時候,明朝在南方能夠控制最遠地區是湖廣行省,處於雲南行省曲靖宣慰司下的安順地區依然歸附元朝梁王巴匝刺瓦爾密,並由普定路土司適爾實際管轄。歷史記載,1369年,朱元璋三次遣使臣往雲南,詔諭梁王歸降,均無功而返。直至1372年,元普定路總管適爾率所轄各部歸附明朝。

【黔中文化】安順文廟祭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文廟初建時間早於梁王歸降,早於適爾歸附明朝呢?這裡可以排除明朝軍隊的軍事壓力因素,其時明朝軍隊雖然拿下河南、山東,收復燕雲,佔據長江、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但是山西、陝甘戰事未平,四川、重慶尚盤踞著地方割據政權,元順帝雖然逃離大都,但是還儲存著大量實力。適爾沒有必要透過建文廟討好明朝。但是,普定土府主管適爾在政治軍事形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在其轄區內初建文廟實在是一著政治高招!

我們試想,文廟雖然初建於洪武元年,但是對於尚歸附於梁王統治的安順地區而言,理應理解為適爾在梁王治下大舉興學辦教,弱化土司統治色彩,強化接受儒家文化思想的意向,這一點使自己在抉擇將來歸附於梁王,還是歸附明朝均較為主動。如果我們想通了元朝、明朝均尊奉孔廟這個事實,那麼適爾土司1368年的初建文廟之舉,其實就是在表明作為一代開明土司,她首先要維護的是普定路的和平,而不是陷普定路於兵燹!無論你們雙方是戰是和,普定路的選擇是和平,在轄區內初建孔廟就是一個充滿政治智慧的舉動!

順便說一句,適爾選擇建文廟的地方很有眼光,不是在普定路治所所在的今西秀區揚武鄉,而是放在治所內習安州阿達卜寨。為何選擇這裡不得而知,唯一確定的就是當時這裡有一顆已經200餘年的桂花樹,八月桂花香或許吸引了文廟初建者的目光。誰曾想到,1382年1月,安陸候吳復依朝廷欽旨,竟然也是擇地阿達卜寨築普定衛城。這個選擇有沒有文廟的吸引力因素呢?歷史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從這個時刻起文廟乃由普定路的習安州文廟轉身而成為普定衛城文廟,算是開始作為安順的文廟而存在了。

二、文廟與安順共存亡

安順文廟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毀於兵燹,天啟四年(1624年)重建。回溯明朝年間貴州地區、甚至西南地區的文廟,毀於兵燹的文廟僅此一所!

【黔中文化】安順文廟祭

1604年貴州巡撫郭子章上書上疏朝廷,改普定衛學為安順府學,是年諭準。其後,安順開始文人治群,軍政治理逐漸退居次席,安順衛學升格為府學,即可舉行歲科試,一歲一貢招廩生。但是,明朝統治者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建國二百多年,平定“西堡三亂”之後百餘年,改為文人治郡的安順居然在此後不到20年迎來一場戰亂。

這場安順建城之後空前慘烈的鏖戰,有興趣者可參看丁武光先生的《一地風雲》之《160知府和600縣官》部分章節。簡要說來,這場戰爭的一方是水西土司安邦彥率領數萬大軍圍攻,一方是知府徐朝綱率領完數軍民拼死抵抗。最終由於眾寡懸殊,加之敵人內應開啟城門,最終知府徐朝綱率軍民堅持巷戰直至被俘以身殉職,妻子自縊而死,長子及女兒自焚而死,長孫突圍而死。戰況激烈至此,加之土司安邦彥起事的目的本來就是要推翻漢族人、漢族文化的統治,因此代表地方文治精神的文廟這次幾乎全部被毀,或許僅僅留下我們熟知的那顆桂花樹而已。

元末清初,文廟的初建開啟了元末明初普定路的和平之旅、安順建城之旅,展示了一代開明土司適爾的政治智慧。而兩百多年後,開始文人治郡的安順府、安順文廟卻在文教漸昌的時候遭來一場慘烈的兵燹,歷史真是充滿了偶然與曲折。唯一幸運的是這次戰亂之後,新任知府孫森晝夜操勞,“修城建學,分田定賦”讓這座遭受戰火重創的城市較快恢復了生氣,安順文廟也於1624年完成重建工作。

三、龍柱見證安順歷史

歷史記載,安順文廟後經清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幾次增建、修復,臻於完備。應當說,儘管清朝中期文教蔚興,但是像安順文廟這樣密集的增建、修復,也是少見的。

【黔中文化】安順文廟祭

除去前文所提及的洪武年間安順文廟初建、天啟年間毀於兵燹之外,這裡再流水賬式的紀要文廟明清時期建築文脈如下:

明宣德八年(1433年)貴州省僉事李睿始建學舍。後毀於火。明正統三年(1438年)五月貴州僉事屈伸、貴州都指揮僉事顧勇、普定衛指揮使王斌於舊基重修,正統四年(1439年)竣工。

天啟二年(1622年)毀於兵燹,四年(1624年)安順知府孫森重修,又圮。

康熙七年(1668):重修安順府學。建先師殿(即大成殿)、兩廡、戟門(即大成門)、欞星門、明倫堂、啟聖殿。

康熙五十五年(1716):再次修葺安順府學,規制進一步完備。

清道光十七年(1837)知府宋慶常發起增修,買地廣基。十八年(1838),知府經武濟大興土木,從宮牆照壁前的牌坊直至崇聖祠,均加以改修。安順文廟至此成為一處佔地約11畝,沿中軸線依次抬升對稱分佈的,一座規模宏大、佈局嚴謹、莊嚴典雅的古建築群。

透過以上文字,我們依稀可以感到安順文廟一路走來真是多災多難,但是其發展又是那樣的堅忍不拔。無論是火災,還是戰爭都沒有阻礙其發展,沒有影響到她在明清時期安順文教事業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令人遺憾的是,在以上文字中,我們竟然難以找到瑰麗多姿的龍柱石雕是何朝何代的產物。這裡我們不得不看得更仔細些。天啟四年安順知府孫森戰後重修的文廟,按照記載最終是歸於圮,也就是倒塌、破裂的意思。於是,康熙七年(1668)建安順文廟先師殿(即大成殿)、兩廡、戟門(即大成門)、欞星門、明倫堂、啟聖殿,這裡多少是增建,多少是重建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倒塌、破裂一般指的是木結構的建築。這裡我不能不想到天啟年間的那場兵燹。如果文廟真的是毀於一場兵燹,以後任知府孫森的力量真的可以在2年內完成石雕建築、木結構建築群的重建嗎?這裡只有一種可能,文廟的石雕建築戰後依然存在,孫森2年內重建的主要是木結構建築!清代歷史編撰者的春秋筆法著實厲害,強調了清朝期間的重建、增建、修葺,對於有明一代文廟則先是一個毀於兵燹,後是一個圮,完全抹去了明代文廟的石雕的存在。當然,他們露馬腳的地方還是存在,那就是所有文字均不敢編造說清朝增加過石雕建築。

《續安順府志》載,龍柱是清代道光年間蘇姓石匠所刻。據說當年官府為了招募到能工巧匠,許諾按鏤空龍柱雕下來碎石重量付給銀子。蘇石匠以一架珠子靈動的石算盤和一隻內有石畫眉的鏤空石鳥籠技壓群芳,取得了這流芳百世的差事。他殫精竭慮,幾年寒暑,耗盡心血,終於雕成了這4根龍柱。應該說這樣的傳說盡管美好,但是顯然不真實。歷史記載,康熙38年(1699),貴州巡撫王燕主持,擇地東門坡建普定縣學宮。我想總不至於普定縣學宮的龍柱建城之後若干年,安順府文廟才有龍柱吧。如果普定縣學宮的龍柱確實在前的話,也不至於道光年間建個龍柱還留下一兩石頭一兩銀的傳說吧?

走筆至此,不由感到這四對鏤空石雕龍柱才是歷史的真實記載者、見證者。如果不是他們的存在,我們或許只能相信是道光年間某某石匠的神秀之作罷了。讓我們回到藝術本身,歷史告訴我們,明末清初,由於青石料的廣泛採用,以獅子和後期透雕龍柱為主的各種圓雕工藝品層出不窮,其工藝以鏤空技法和精細的釺鑿斧剁見長,並注意線條流暢、結構勻稱、形態逼真,達到形神兼備。由這段話,我們至少可以說明末清初的圓雕、鏤空雕、深淺浮雕等技藝已經臻於成熟,可惜明朝關於安順文廟的記載竟然也沒有這方面的記載。我們只能推測四隻石雕龍柱至遲應是早於康熙年間產生。如果考慮到天啟年間兵燹後2年文廟即完成重建工作事實的不可信,我們似乎可以確信地推測那時候文廟石雕群已然存在,同時不排除四隻大龍柱就是天啟以前的作品!

最後,願天佑安順龍柱,天佑安順文廟,讓她伴隨安順城在歷史長河中祥和發展,在歷史縱深處多姿多彩!

轉載宣告:本號圖文內容除原創內容和特別說明以外,推送的稿件文字和圖片均來自網路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相關內容觀點不代表我們平臺立場,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在貴州出行,就關注《貴州出行》!來源|瀑鄉安順 黔中文化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