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被譽“北京小敦煌”的寺廟,名氣不如雍和宮,卻擁有數件珍稀國寶

菜單

被譽“北京小敦煌”的寺廟,名氣不如雍和宮,卻擁有數件珍稀國寶

為了前往雲居寺特意起了個早床,自駕一個多小時來到了這處位於北京房山水頭村南的寺廟。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大清早村裡雲霧繚繞,伴著嫋嫋青煙,好久沒感受到這般清靜。雖然好幾年前就已經知道雲居寺,但一直沒有機會來。

被譽“北京小敦煌”的寺廟,名氣不如雍和宮,卻擁有數件珍稀國寶

論名氣,它不及北京雍和宮或者紅螺寺大,但寺內藏有的唐遼時代塔和石刻、雕刻佛像的石柱、釋迦摩尼佛舍利等眾多的文物古蹟,足以讓人驚歎。特別是一萬多塊石刻佛經,歷經千年仍完好地躺在雲居寺的地宮和石經山的藏經洞裡,不得不說是一種奇蹟。有人說它是“北京敦煌”,可總覺得這麼說低估了它。

被譽“北京小敦煌”的寺廟,名氣不如雍和宮,卻擁有數件珍稀國寶

被譽“北京小敦煌”的寺廟,名氣不如雍和宮,卻擁有數件珍稀國寶

追溯雲居寺的歷史,始建於唐貞觀五年即631年,為僧人靜琬創立,房山石經亦由他發起。後來經歷了六朝二十多代弟子地不斷鐫刻,才完成了這一項偉大的工程。據統計,石經共計1122部14278塊,上面的經文達到3500多萬字,而且並無一錯字和漏字。即使幾經戰亂寺廟幾乎夷為平地,石經仍免於難,這也讓其自帶神秘色彩。

雲居寺原本分為上寺和下寺,上寺位於石經山上,由九個藏經洞和僧舍組成,寺廟被毀後只剩下了遺址和藏經洞。石經山海拔450米,體力好的人爬上來也需要半個小時,很難想象古代僧人如何鑿洞以及搬運沉重的石經。

九個藏經洞只有雷音洞對外開放,而它又是靜琬大師親自率人建造,同時它並不是自然形成的洞穴,而是經過了精密測量,無論門窗還是洞頂和地面,都按照佛殿的形制。被稱為我國最早的佛殿。身處其中,可清晰地觀察到石柱上的佛像和石經板,洞口額楣上還有靜琬大師的刻經題記。

下寺即如今所看到的雲居寺,形成五大院落,六進殿宇,享有“北方巨剎”的盛譽。寺中最大的看點就是存放石經的地宮,其入口位於雲居寺南塔塔基前,現在順著地宮口拾級而下能抵達參觀通道,透過一扇扇大玻璃可以瞻仰到存放在裡面的石經。

值得一提的是,早些年石經剛被發現時由於保護手段欠缺,石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後來修建了這座現代化的地宮,其防水、防潮等效能較為完善,並選擇了良辰吉日將石經重新藏於地宮中,讓其能夠更好地留存。

除了石經,遼代寶塔也是雲居寺的寶藏之一,步入寺內,遠遠就能看到一南一北兩座標誌性寶塔。北塔看起來飽經滄桑,是二層閣樓與覆缽式塔複合而成的遼代磚塔,這種塔型國內只有天津薊縣觀音寺白塔與之相似,極其罕見。

塔身下部有176塊佛偈磚,這些佛偈磚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1989年北塔在修復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塔身部分佛偈磚有脫落,但一時找不到相同的佛偈磚來修補。正在愁眉不展之際,發現距離北塔不遠處的施工灰坑裡面的水一夜之間全部流失,而繼續追挖,竟發現北塔周遭的小唐塔附近地下竟埋了177塊佛偈磚。為何埋葬至今無從知曉,只能說萬事有因果。

南塔也建於遼代,是一座十三層八角密簷式磚塔,只是抗戰時被摧毀,只剩下塔基。當年舍利曾藏於此塔內。關於南塔的復建也有著神奇的經歷。上世紀40年代南塔被拆,掉落的一塊磚被當地農民撿回家砌成了灶臺,而這塊磚上赫然寫著“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宮有石經碑四千五百條”,後來專家便是根據磚的指引找到了地宮石經。

而南塔也是我國第一座復建的古塔,當時的團隊沒有圖紙和相關經驗,只是靠著幾張舊照,然後查詢了大量資料,經過多地走訪和勘察,歷時5年才將南塔修復完成。所用的磚塔全部從外地運到房山來修建。當仰頭觀摩這兩座佛塔,回想其中的經歷也忍不住深深拜謁。

值得一提的是,雲居寺的釋迦牟尼佛舍利、舌血真經、木刻龍藏經都是寺裡的寶藏,有機會的話不妨親自來瞻仰一下,定能感受到其中的禪意與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