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象"往雲南背後的故事

菜單

"象"往雲南背後的故事

“前兩天野象還在那兒吃玉米、甘蔗和芭蕉,共有23頭呢,吃完後又轉到鄰村了。”10月下旬,記者到雲南省江城縣康平鎮曼練村採訪時,村民謝培華指著對面的一處山坡告訴記者。

謝培華今年55歲。他說,小時候這一帶沒有野象,最近十幾年,野象越來越多。特別是莊稼成熟時,“放眼望去滿山坡到處都是野象。”野象還經常來村裡來找吃的,他們村家家戶戶都都被野象“光顧”過,去年他家玉米被野象吃了2000多斤。

謝培華所說的野象就是亞洲象。在中國,亞洲象只分布在雲南,其中主要在臨滄市、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州。自1992年一頭獨象重返普洱,陸續有新象群遷入,現已監測到10群181頭活動在普洱境內。

20世紀90年代,亞洲象面臨著棲息地質量下降、種群遺傳多樣性降低等問題,一度瀕臨滅絕。為拯救保護亞洲象,雲南省堅持保護優先的發展理念,不斷加大財政投入並創新投入方式,努力改善亞洲象生存環境,呈現出人象和諧的生動局面。

今年4月份以來,一群野生亞洲象從棲息地西雙版納一路向北,一度到達昆明市。象群隨處閒逛、“胡吃海喝”的報道廣泛傳播,不僅在國內引發全民圍觀,也吸引了海外網友廣泛關注。

“今年亞洲象北遷南歸,十幾頭大象自如遊蕩,很好地展示了人象和諧的景象。大象成為‘網紅’,也從側面反映了財政支援生態建設取得的成就。”雲南省財政廳廳長張巖松表示。

"象"往雲南背後的故事

亞洲象不斷走出原棲息地

事實上,近年來,亞洲象走出原棲息地一的“情景劇”可謂時常上演。

2011年10月,原來生活在西雙版納州景洪市的首批18頭野生亞洲象,向北遷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並在此安家。截至去年,經過不斷遷入和繁衍,江城縣的亞洲象數量已經增至49頭。

江城縣位於普洱市南部,其西南部與西雙版納洲的景洪、勐臘只隔著一條曼老江。野生亞洲象就是跨過這條江來到江城的。

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趙斌說,西雙版納、普洱、臨滄地處雲貴高原的西南部,無霜期長,光熱條件良好,降雨充沛,相對溼度大,特別適宜熱帶亞熱帶植被生長。國家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實行天然林保護政策後,林木生長快,森林鬱閉度高,導致大象喜食的林下植物減少。

隨著保護力度加大,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逐年增多,達到相對飽和狀態,加之食物缺乏,促使野象群不斷遷出開闢新的棲息地。“亞洲象在進入人類生產區後,有豐富的食物作保障,長期取食後食性逐漸改變,回到原有棲息地生活的時間大量減少。”趙斌說。

"象"往雲南背後的故事

大象有了自己的“食堂”

作為“新客”,亞洲象成了江城生態文明建設的“形象代言人”,同時也成為一個“麻煩製造者”。

“大象聰明著呢,吃玉米會用鼻子扒掉外面的皮,吃芭蕉也只吃芯。”謝培華說。

亞洲象身軀龐大,成年象食量驚人,一天要吃100公斤左右的食物。它們記憶力很好,來過一次以後還會再來,讓村民們吃不消。

“人象爭食,衝突加劇”,基於這樣的認識,雲南省一些地方開始了構建人象和諧的嘗試。建立“大象食堂”以滿足大象的胃就是其一。

在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南邦河村勐主寨,“大象食堂”規劃了4000餘畝,現已開闢種植了芭蕉、玉米、棕葉蘆等1200餘畝。

“大象食堂”負責人羅新榮介紹,這片食物源基地內原來有勐主寨和螞蟻堆兩個村民組,共有30戶人家。由於大象需要到硝塘喝水補充鹽分,附近的幾方硝塘成了野象經常光顧之地。加上附近有地質滑坡的隱患,村民們陸續搬離了。自2018年起,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有20多位當地村民在這裡種甘蔗、玉米,還穿插著種些芭蕉、紅薯等。“大象食堂”不設圍擋,每年7月至次年3月等待大象的光臨。

羅新榮回憶,今年7月1日晚11點左右,他聽到樓下鐵門“咔咔”地響,狗吠不停,開啟手電一看,是“黑皮”和“斷牙”。“這兩頭‘流浪’公象去年7月1日也來過,一天不差。我朝它們喊,吃的在左邊。它們好像聽懂了,轉到鐵門左邊的地裡,一直吃到早上6點才離開。”

“2018年大象來了24頭,2019年33頭,2020年創紀錄了,有51頭。有了‘食堂’,大象去田裡就少了,我們也不會顆粒無收了。”羅新榮家住“大象食堂”附近的村子裡。

“去年,象群在此逗留時間達5個月,直到春節後才離去,有了食物源基地後,象群進村擾民的次數明顯減少。”村民李健康說,食物源基地留住了更多野象。

思茅區根據實際情況,對於因亞洲象侵擾頻繁而撂荒棄耕的土地,每畝補助200元,以鼓勵農戶分時段、分季節種植亞洲象喜食的芭蕉、玉米、棕葉等。政府委託三木牧業公司經營,目前基地已投入700多萬元。

這種做法不僅為亞洲象提供了更為充足的食物來源,同時保障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效果不錯。更重要的是,這樣可以將大象的覓食區域限制在森林與村寨之間,維護了人象和諧。

為緩解人象衝突,普洱市多措並舉建設“大象食堂”。“十四五”期間,計劃完成1萬畝食物源基地建設。趙斌介紹,該市還適度建設野外硝塘,為大象精準補充鹽分。在重點區域、重要時段定點投食,降低食物短缺季節亞洲象進村取食頻率。“如瀾滄縣在大象食物源缺乏時,定點投放玉米、稻穀等食物,引導其迴歸森林。大象進村入戶次數由原來的每月10餘次減少至兩三次。”

5年前,西雙版納開始嘗試探索建立“大象食堂”。2020年12月,景洪市投資100萬元啟動亞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設,到今年5月已完成面積1000畝,其中,種植粽葉蘆340畝、芭蕉330畝。目前,這些大象喜食植物成活率達96%,長勢良好。同時,基地附近還建設了一定數量的人工硝塘,共投放食鹽2噸。

為了引導外溢象群返回保護區,西雙版納州2020年投資900萬元,修復棲息地2塊460公頃,建設食源基地5塊266公頃,人工硝塘13個。

目前,雲南已在亞洲象主要分佈區建設11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50。98萬公頃。同時,不斷加強亞洲象棲息地保護與修復,截至2020年,完成修復面積600餘公頃。

"象"往雲南背後的故事

建立“大象預警平臺”

隨著數量逐漸增多,亞洲象長期走出森林,食性逐步改變,覓食範圍不斷擴大,棲息地已逐步轉移至人類生產生活區。

亞洲象每群數頭或數十頭不等,沒有固定“住所”,活動範圍很廣。據介紹,象群取食時間下午提前到4點,早上延長到9點,與當地群眾外出生產時間重疊度增加,人象相遇機率增大。而且,亞洲象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36公里,與百米短跑世界冠軍速度差不多。

如何保證群眾的安全?建立“大象預警平臺”是雲南各地的有益嘗試。

江城縣建立“江城大象預警平臺”,透過聘請熟悉地形的村民擔任亞洲象監測員,用小型無人機持續跟蹤野生象的活動軌跡,建立座標、來向、數量等資訊,整理歸檔後傳入預警平臺。

“26頭象分散活動,有部分活動在龍潭尾巴生產路邊。象活動區域禁止人員靠近勞作並停止一切野外活動。”10月下旬的一天,康平鎮大樹腳村村民微信群群發了訊息,還發了語音通知,供一些不識字的老人收聽。

“你看,那兩頭大象在‘站崗’,樹林裡面有個象群。”順著亞洲象監測員刁發興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了對面山頂上的野象。

隨後,他放飛了手上的小型無人機進行拍攝。不一會兒,傳來了清晰的影片:大象有的站在樹下,有的躺在地上,象寶寶在象群中間。“正在睡覺的是‘長牙’,我在檢查站見過它近20次了。”刁發興說。

“長牙”是一頭成年野生亞洲象,也是監測員們公認的“膽子大、不怕人、喜歡走大路、逛寨子”的野象。“上次來我家‘偷吃’菠蘿的就是它。”刁發興指著“長牙”說。

成為野象“跟班”的這些年,監測員會根據野象的特徵為它們取名,牙齒斷了一截的稱為“斷牙”,長得黑一點的取名“黑皮”。

在康平鎮境內常年生活著30餘頭野生亞洲象。“最開始我們憑肉眼或望遠鏡觀察,這樣監測起來比較困難。”刁發興回憶說,當時缺乏經驗,只能靠雙腳不停地走,眼睛不停地看,在一些人難以到達的地方,工作就很難開展。“後來林草部門給我們配備了無人機,工作起來方便多了。”刁發興介紹說,無人機結合地面人員跟蹤,有效實現了對亞洲象監測的實時資訊傳輸和及時預警,降低了安全風險。

“我們一般是早上6點出發,第一時間確定象群的位置併發布預警資訊。”刁發興介紹說,他們在村民起床勞作前確定象群位置,及時將情況透過“江城縣亞洲象預警平臺APP”、簡訊、微信和村寨廣播告知村民,讓村民調整生產、生活時間,避免人象相遇。

只要大象出現在村寨附近,村民就會收到預警資訊。透過安裝預警平臺APP,村民可隨時察看大象的位置。

勐主寨村還率先建成一座近10米高的亞洲象監測塔。透過監測塔觀測亞洲象活動範圍,及時發出預警資訊,當人遇野象時還可到塔內緊急避險。

目前,普洱市有100餘名亞洲象監測員。為確保監測員人身安全,政府還採購了一批紅外線無人機,實施夜間監測。在亞洲象活動頻繁的村寨口及主要路段架設紅外探測儀和監控攝像系統,設定警示牌、警示爆閃燈、警示墩等醒目標誌。

為有效緩解人象衝突,2018年,西雙版納州籌資280萬元,在勐海縣率先建立亞洲象監測預警中心,進而推廣到全州。各鄉鎮透過手機APP、微信平臺等實時釋出預警資訊。

近年來,雲南省不斷推進亞洲象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建設。從2017年開始,綜合運用人工跟蹤、定點裝置和無人機等監測手段,實時釋出資訊。目前,全省已聘用專職亞洲象監測員122名。同時,從保護區搬遷了10個村寨,在部分亞洲象活動村寨周圍架設隔離圍欄、安裝防象燈,加固民房圍牆等設施,為群眾創造安全的居住環境。

"象"往雲南背後的故事

為大象“惹禍”埋單

隨著亞洲象數量的增加和保護力度加大,野象由原來的“怕人”,變成了現在的“伴人”活動,更加頻繁走出保護區進入農田取食農作物,人象衝突不斷加劇。

為此,雲南省各地一直探索構建人象和諧的新途徑,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大象惹禍、政府埋單”的保護模式。

2010年,針對亞洲象造成的財產損失及人員傷亡問題,西雙版納州與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保險服務協議,每年平均投入1471萬元資金為群眾投保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險。當年就受理群眾報案137起,定損382萬餘元,並全部由保險公司及時賠付。

這一模式實施後,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2011年保險保障範圍又擴至所有受保護的野生動物造成的損失。截至目前,西雙版納州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險投保金額累計達到1。61億元,實際保險賠付金額超過1。39億元。其中,亞洲象肇事6780件,涉及6。7萬戶,補償金額為1。27億元。僅2021年,西雙版納州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投入資金達2004萬元。

自2011年以來,普洱市累計投入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資金1。307億元。其中,亞洲象肇事損失補償9446萬元,約佔總損失補償的75。5%。目前,新一輪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已經過政府採購程式順利完成,每年投保金額達2200萬元。

“透過建立野生動物肇事政府埋單機制,逐年提高補償標準,群眾從過去驅象、恐象轉變到了現在人象和諧相處的良好局面。”趙斌說。

為緩解因亞洲象肇事引起的人象衝突,1998年,雲南省政府頒佈了《雲南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造成人身財產損害補償辦法》,補償所需資金納入各級政府預算。

2010年,雲南省率先啟動了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試點,引入商業保險模式,完善補償機制,並於2014年實現省域全覆蓋。資料顯示,2014年至2020年,雲南累計賠付亞洲象肇事損失1。73億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群眾損失。

隨著野外受傷或患病的亞洲象增多,2008年,國家投資約700萬元在野象谷內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亞洲象繁育基地,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配套工程有象房欄舍、交配房、產房、檢疫隔離室、醫療室等,旨在保護和拯救亞洲象。目前,已累計成功救助受傷、受困的亞洲象13頭,當場放歸4頭,人工繁育1頭,實際存欄10頭。

隨著保護力度加大,亞洲象種群發展呈現明顯變化。30年間,亞洲象種群數量由150頭左右增長至300頭左右;分佈區域由2個州市、3個縣區、14個鄉鎮擴大到3個州市、12個縣市區、55個鄉鎮。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謝屹表示,“多年來,從中央到雲南省,圍繞亞洲象保護開展了很多探索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透過採取多項措施管控亞洲象肇事,有效緩解了人象衝突。”

“大象已經成了村民們生活的一部分。”亞洲象監測員楊忠平說,大象離不開人,人和象能夠在同一片土地上和諧共生。

(本文照片均由亞洲象監測員楊忠平提供)

記者:李忠峰 楊文君 張修權

編輯:傅博

郵箱:cjbxmt@163。com

"象"往雲南背後的故事

中國財經報

《中國財經報》是財政部主管的全國性財經媒體。我們致力於為您打造一個全新平臺,快速瞭解財政領域發生的大事新事,洞悉財經政策,明察財經永珍,把握財經大勢,同時營造一片寧靜溫馨的生活家園和心靈港灣。370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lh

【來源:贛州南康檢察】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