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山西】李海山||鄉居瑣憶(十五)

菜單

【山西】李海山||鄉居瑣憶(十五)

崇文|博學|慎思|篤行

鄉居瑣憶(十五)

李海山

我們村與鄰村接壤的東南,鄉路崖下,曾有一座被洪水沖垮的攔河大壩,是上世紀興修水利時的產物。那時候,流經村子的河水水量還比較大。一到夏天,若遇暴雨傾盆,洪水氾濫,從上游裹挾著大量泥沙和樹木等雜物,咆哮而下,勢不可擋。可惜,大壩尚未啟用,就被沖毀。只留下一些七斷八截、水泥石塊凝固在一起的殘留壩體,歪歪斜斜倒立於水中。

與興修水利同步進行的,還有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秋收一結束,每天清晨,一曲東方紅或大海航行靠舵手樂曲播送完畢,村裡的高音喇叭便開始吆喝社員出工。工地上紅旗招展,車拉肩挑,熱火朝天。中午不回家,由每家每戶派人往地裡送飯。學挍還組織學生排練文藝節目,到工地上進行現場演出。由一男一女兩個學生表演的"老兩口學毛選",“老頭子”頭扎白毛巾,鼻插八字鬍,腰繫繩子,手揮一杆長煙袋,“老婆子"頭罩紫色頭巾,手持紅寶書,維妙維肖,大受歡迎,把現場氣氛推向高潮,贏得一片喝彩。

後來,村裡的高人出了一個主意,攔河截流,築起土壩,修建高灌,欲引水灌溉農田。工程峻工的那一年,十年久旱,土地貧瘠的唐堰地,由於引上了水,集體試種的一大片胡蘿蔔,綠茵茵的,長勢喜人,秋天獲得了空前的大豐收。但不知何故,再後來,這項利好的水利工程,匆匆下馬,廢棄不用。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擱置在崖頭底下的鏽跡斑斑的水泵,才被收廢品的弄走賣了廢鐵。

最令人痛心的是,村邊果園的幾千株果樹,由於管理不善,一棵棵地死去,自始至終也未好好掛果,使村民從中受益。而鄰村同時栽種的規模與我村相當的果園,卻碩果累累,有的人還因承包下果園,經營有方,瞅準商機,大發其財。成為改革開放之初,最早的“萬元戶"。不少外地的果商,還慕名而來,與承包者簽訂合同,在秋冬季節,派專車拉運,銷往需求地。

不管初衷多麼美好,事與願違,總讓人大跌眼睛。我從村子的歷史變遷中,循著其斑斑陳跡,試圖尋找出一些有益的啟示。上一代或上幾輩人的努力中,既不乏成功的典型,也不乏失敗的警示。特別是在前無可鑑,後無可退的求索中,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挫折,會磨損掉多少人的銳氣,會輸掉多少人的膽量,又有多少人會百折不撓,一往無前。鄉村振興,是機遇,也是挑戰。誰能脫穎而出,考驗的不僅是領頭人敢作敢為的擔當,更考驗其有無舉重若輕統攬全域性的智慧。心動不如行動,行動才能推動專案的落地生根,藍圖的具體實施。

值得反思的是,一些專案,欲速不達,前功盡棄。栽下的梧桐樹,鳳凰沒招來,連麻雀也飛走了。不切實際的空想,看似雄心勃勃,實則海市蜃樓,虛無縹緲。好大喜功,是最要不得的政績觀。拍腦袋決策,不求實際,適得其反,這樣的教訓,當為後人吸取,警鐘長鳴。

多少次,站在村莊西北角的制高點,俯瞰全村,我心潮起伏,往事像過電影似的,一幕一幕浮現於眼前。與四十多年前相比,村子的東南北三個方向,又蓋起了一排排新居,而且漂亮,舒適,大氣。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冬,政府主導,專案推進,大暖管道又鋪設進村,這些天正馬不停蹄,抓緊施工。相信不久,人們就會徹底告別冬天用煤取暖的歷史,享受清潔能源傳遞的暖流,遠離汙染,在蔚藍的天空下,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活得更舒坦,更幸福,也更有尊嚴和底氣。

2021年10月19日

作者簡介

李海山,山西省原平市人,1964年出生,畢業於雁北師範學院(現大同大學)中文系,寧武縣在職教師。曾度過四載火熱的軍營生活。自幼酷愛文學,曾在報刊雜誌發表詩歌,散文,新聞報道等作品。其所作《心曲》一詩,被收入《馬作楫文集》;演講詩《戰土的驕傲》被選送師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