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衛輝歷史一網打盡,難得的珍貴資料,絕對值得收藏……

菜單

衛輝歷史一網打盡,難得的珍貴資料,絕對值得收藏……

衛輝市位於黃河北部、太行東麓、衛水之濱,是牧野大戰發生地、姜太公故里、中國財神文化之鄉、全國科普示範市、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城市、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市、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市、中國優秀民族建築文化傳承保護示範城市、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文明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省平安建設先進市。

殷商時期為畿內牧野地,西漢高祖二年設定汲縣,先後為郡治(汲郡)、州治(衛州)、路治(衛輝路)、府治(衛輝府)和道治(豫北道、河北道),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稱。轄7鎮6鄉共13個鄉鎮、342個行政村、10個街道辦事處、15個居委會,總人口50萬。城市規劃控制區面積128平方公里,規劃區面積4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5萬人,城鎮化率居新鄉八縣(市、區)之首。

以蒼峪山、跑馬嶺、靈泉峽等為代表的山水景觀和以比干廟、望京樓、香泉寺等為代表的人文景觀獨具特色。比干廟、跑馬嶺休閒生態園、龍臥巖分別為國家AAAA級、AAA級、AAA級旅遊景區。共有比干廟、望京樓、姜太公故里、孔子擊磬處等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古蹟114處。

衛輝歷史一網打盡,難得的珍貴資料,絕對值得收藏……

衛輝歷史一網打盡,難得的珍貴資料,絕對值得收藏……

自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廢汲郡、伍城郡,置衛州以後,將州治設在朝歌,不僅廢除了原汲城縣治,將汲縣改為伍城縣,而且把縣治移至陳城,延續數 百年縣治和郡治的汲城,從此淡出了行政建制。

而在渺遠年代曾是武王伐紂發起 牧野大戰的大本營陳城,再次登上歷史舞臺,成就了唐宋以降汲縣由縣治躍升為州治和府治,演繹歷史威武大劇的嬗變。

汲縣以陳城為縣治,與州治合併一處,呈州治附郭形制,經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各朝,共歷時790年,但是城址從未發生變化,城池的規模也沒有擴 大或縮小。

平面位置略偏西南,四周圍以護城河。城垣東西長,南北短,形制依舊 取作長方形。

古城功能分割槽已經相當明確,衙署居中而建,靠近城的北部,並且在城的北部劃出了大片行政辦公用地,商廝和市場安排在城的中心地帶,周圍用地規 劃為居住。

古城西南至東北方向由幾座樓臺、宗祀建築遙相呼應,構成了古城的縱向中軸線。這樣的形制與佈局為明清時期府城的規劃建設奠定了基礎。

衛輝歷史一網打盡,難得的珍貴資料,絕對值得收藏……

【衛輝府西城門】

明清時期衛輝古城

明代衛輝一直為府治,治所仍在武王伐紂時的陳城,延續了自北周以降的州縣治所。期間潞王父子曾先後治藩衛輝數十年。

明神宗萬曆十七年(1589 年)潞王就藩於衛輝。潞王府的建造對衛輝府城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萬曆十三年(1585 年)建潞王府第,拓城前三面,增七百三 十二丈,共八里七十步,外磚內土。潞王府在府城東半部大興土木,其東、南、北 三面全部以府城牆為界。整個王府佔地面積大約是府城的三分之一。

按照宮殿建築 的規格和式樣,王府建有三座大門,南為正陽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在北面還建了一個角門。在王府內興建了春樓、戲樓、梳妝樓、正陽宮、崇本書樓(即 望京樓)等建築和王府花園,還有為潞王起居和理事活動服務的儀衛司、乘奉司、 長史司、典膳所、紀膳所、良醫所、典儀所、審理所等“三司六所”,以及珍寶庫等附屬建築。

因為建造潞王府的需要,將古城向南擴充套件,增設東門,但東西南北四向城門並不直通相對,使街巷格局呈風車狀。同時將護城河延伸至南城牆以外,把原來的南護城河包進古城內,形成了類似於京城的玉帶河。

玉帶河流經潞王府的正門,與城牆外的東西兩段護城河連通。同時在潞王府正門外建有三座石橋,每座橋 用白石砌成三個券拱形 洞。稱之為正陽橋,或三孔橋。

不僅如此,還在環城河東南建了朝陽寺,在府城西門外建潞王的寢宮延壽宮,在距 離府城四十里的霖落山 修建香泉寺,設潞王行宮,在城北建有仙風道、 白雲閣,作為潞王專門 用來修道問禪的場所。

衛輝歷史一網打盡,難得的珍貴資料,絕對值得收藏……

【明代衛輝府轄區】

古城特色

衛輝古城地處中原腹地,原為豫北三府之一。《衛輝府志》、《汲縣縣誌》、《文獻通考》等史書盛讚衛輝為“左右山河、古稱重鎮”、“北通燕趙,南走京洛,山河之間,一都會也”,“東接齊魯,西控三晉,南襟汴洛,北拱京畿,眾水會流,環帶城隅,群山列屏,通道八省,兩河之要地也,中土之名區也”,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稱。可以看出衛輝自古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四通八達,一直是區域內重要的交通中心。

衛輝古城雖然依循中國古代禮制的營城思想,但不拘泥於正南正北的朝向,而是從更宏觀的山水關係相地嘗水,通盤考慮,體現了古人講究風水的規劃思想。

(明)萬曆三十一年的《衛輝府志》形勝部分,對於衛輝府的山水格局有這樣的記載:“衛輝府左孟門,右太行,大河經其南,常山跨其北”,“南濱大河,西壓上黨”,“泉源在左、淇水在右”,“眾水會流,環帶城隅,群山列屏,通道八省,兩河之要地也,中土之名區也”。

其中,群山是指太行山山脈走向為西北到東南,分為蒼峪山,霖落山兩部分。眾水主要指境內主要歷史河流,包括衛河、東孟姜女河、滄河、香泉河、十里河、大沙河和黃河故道。

可見,古人在衛輝營城選址時,對山水格局的重點考慮。

由於衛輝擁有便利的區位和交通優勢,歷代州、府、郡、縣治所疊設於此,歷史上古城內曾有府和縣兩級行政治所並存的盛況,從明清時期的歷史地圖便可見一斑:古城內較大的建築有府屬、縣治、府城隍廟、縣城隍廟、府學、縣學、府廣積倉、富教樓(鼓樓)、分府屬、守備屬、察院等等。

衛輝歷史一網打盡,難得的珍貴資料,絕對值得收藏……

衛輝是我國林姓和呂姓的發祥地。中國林姓始祖是商代太師比干的兒子林堅。呂姓始祖為姜尚,字子牙,亦稱呂尚、呂望,俗稱姜太公,汲縣(今衛輝市)呂村人。

衛輝歷史一網打盡,難得的珍貴資料,絕對值得收藏……

衛輝歷史一網打盡,難得的珍貴資料,絕對值得收藏……

古城魅力

衛輝古城既有中國傳統城市空間格局的一般特點,又有其獨特之處。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句話:玉帶連今古,碧水繞城廂。長軸通南北,瑰寶隱街坊。

和許多古代城市一樣,古城呈正方形,城內按照禮制思想佈局重要行政建築及其附屬建築,城內街巷呈方格網狀,鼓樓是城市的制高點和視覺景觀中心,城市輪廓線由鼓樓、城門樓、城牆、角樓、公共行政建築和大片的民宅屋脊構成,傳統院落構成勻質有機的城市肌理。

護城河環繞古城,玉帶河連線古城與新城區,並將自然環境引入城區,整個古城水系奠定了衛輝“日”字型的古城格局特色基礎。

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有傳統特色的居住院落散佈在衛輝古城的街坊衚衕中。另外,明朝潞王分封於此,古城向外擴建,在城內修建王府,府內建有望京樓、戲樓、梳妝樓、煤山等亭臺樓閣,形成內皇城外古城的雙城格局。

衛輝歷史一網打盡,難得的珍貴資料,絕對值得收藏……

【“

”字形水系圖】

玉帶河原為護城河,明萬曆年間,潞王分藩於此,在城內東部修建王府,古

城向南擴張,因而形成了特有的“日”字形水系輪廓。

玉帶河為衛輝古城中一條重要的東西向水帶,東端與“日”字形的護城河水

系連線,西端與護城水系連線的地方水域放大,水中間形成了島嶼,這片放大的

水域和島嶼東邊與衛輝古城接壤,西邊直接面向衛輝新城,成為連線新古兩城的

重要景觀休閒娛樂節點。

衛輝歷史一網打盡,難得的珍貴資料,絕對值得收藏……

現在的衛輝古城格局主要定格於明萬曆年間,護城河環繞城牆,修建時河深4米左右,寬20米餘。現在護城河水經多年演變,寬窄不一,幾米到幾十米不等,完整而連續,忠實的環繞著衛輝古城,好像一條碧綠的飄帶環繞著古老的城池。

衛輝歷史一網打盡,難得的珍貴資料,絕對值得收藏……

衛輝歷史一網打盡,難得的珍貴資料,絕對值得收藏……

【護城河今夕對比】

整理現存的主要文物,多為潞王府修建王府時遺留的建築,望京樓——王府

戲樓遺址——貢院街——三孔橋, 由北到南連線成一線構成衛輝古城南北向的傳

統主軸線和主要景觀序列。

衛輝歷史一網打盡,難得的珍貴資料,絕對值得收藏……

內王府皇城外古城的獨特經歷,使得很多古城遺址、有價值的院落和王府遺

址以及保護很好的院落散落在古城的街坊衚衕中。

古城內現有多處文物保護單位,如國家級文保單位望京樓,省級文保單位徐

家祠堂、鎮國塔和陀羅尼經幢,市級文保單位王家大樓和天主教堂。

除此之外,

還有較多有價值的民居院落,能反映王府資訊的遺址和遺蹟、能反映城牆資訊的

遺址和遺蹟,能反映歷史上曾經有過的重要建築資訊的遺址和遺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