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菜單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2018年12月,梅州市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入選廣東改革開放“示範百村”

侯南村是廣東千年古村落之一,其悠久歷史可從地名的演變中反映出來。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歷史上的侯南在文教方面領風氣之先,作為科甲重地聞名於粵東。

如今,漫步在侯南村的古居古祠間,還能見到舊時的學塾,聽到侯南人的科舉故事。

村落厚重的文化底蘊,還在滋養著新一代侯南人。

侯南之“侯”的最早由來

侯南村隸屬百侯鎮,因地處梅潭河之南,侯南在歷史上又曾被稱為“溪南”。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百侯人在今天的侯北村開鑿了蔡仙人古圳,石壁上的摩崖石刻記載著當地開山人錢公超的詩句:“白侯洞裡號神仙,一帶江山幾百年。”

這是侯南之“侯”的最早由來。

後來,明代《永樂大典》中的“潮州府總圖”也用“白侯”這一地名。

明嘉靖五年(1526年)設定大埔縣時,白侯被稱為白堠。

明代白堠地區下轄三社,包括白堠社、溪南社、溪北社。其中“溪南”,就是侯南村的舊稱。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當地進士楊之徐,倡議將“白堠”改成“百侯”。

“百侯”的新地名提出以後,在清代中後期逐漸被採用,歷史上的溪南地區也隨之變成侯南村,流傳至今。

“百侯”寓意“白堠轄地,出百位封侯”,這份對百侯英才的期許並未落空。

文教之風上可溯至明代

侯南的崛起、發展,離不開“文教”二字。

侯南的文教之風,上可追溯至明代。明代的粵東民間曾發生“飛龍國”起義,朝廷強力鎮壓,侯南在此之後亦元氣大傷。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侯南楊氏八世祖楊淮經歷動亂後,意識到文化教育對維繫地方安定的重要性。

嘉靖年間,楊淮斥巨資在村中修建學塾“大書齋”,為宗族子弟提供教育機會。

而後,作為村內大姓,侯南楊氏陸續修建起蘭臺書室、延慶堂義學、見南軒、芝蘭室等30餘座大小學塾,侯南文教陣地逐漸形成。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自清康熙年代始,侯南各姓氏定期舉辦文會。

文會讓學子命題作文,評定優劣,以選拔出族內的優秀子弟,增加科舉高中的機率。

對科舉學子來說,文會作為“試場之雛形”,提供了試場練兵的寶貴機會。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科舉時代落幕後,侯南依舊延續了重視文教的傳統。

清末,侯南楊氏以松臺書室為校舍,創辦高等小學和初等小學,定名為“楊氏家族兩等小學堂”,學堂後來發展為百侯中心小學。

民國年間,侯南人發展出了從幼兒園到中學的一套教育體系。

“一腹三翰林”

世代延續的文教之風促成了侯南在科舉時代的興盛。

從侯南村走出了楊纘緒、楊黼時、楊演時3位翰林,楊之徐、楊成梧等17名進士,舉人110名,秀才則不計其數。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最讓侯南人引以為傲的,莫過於“一腹三翰林”的故事。

清康熙年間進士楊之徐與妻饒氏婚配後,生下楊纘緒、楊黼時、楊演時三子,三人分別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考中進士,併入翰林院點為翰林。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其中,兄長楊纘緒對侯南影響深遠。延續至今的侯南小吃百侯薄餅、民間藝術鯉魚燈舞,都是楊纘緒在陝西為官期間從西安帶回侯南的。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楊纘緒還在其故居通議大夫第左側修建了蘭臺書室,供宗內子孫讀書。

楊纘緒對文教的重視,離不開父親楊之徐的影響。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楊之徐的功績遠不止於培養出三個翰林,他還繼承了侯南助學興教的優良傳統。

在他的號召下,侯南楊氏每年都將部分祖產用於資助和獎勵族中的科考子弟。

楊之徐還親自主持宗族文會,曾作《會文引》,表達對與會學子的厚望。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楊之徐榖詒堂匾額

得益於鄉賢和宗族的推動,侯南文教蒸蒸日上,“同堂七魁”“一榜三進士”“六代舉人”等非凡佳績還在今天的侯南流傳著。

中西合璧建築別有風采

走進今日的侯南村,沿著蜿蜒曲折的巷道,靜觀遍佈全村的民居古建,彷彿能感受到村落的歷史文化流淌於其間。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行走在侯南街巷,一抬頭便能望見嵌於民居門楣上方的各式門額。彰顯家風的“耕讀傳家”、追溯先輩的“關西世胄”、表明官宦身份的“州司馬第”、還有雅趣非常的“景足東南”“文明毓秀”……

各種門額人文味濃、書法精彩,彰顯著侯南“文化之鄉”的風采。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除了精美雅緻的中式客家建築,帶有異域風格的中西合璧建築同樣吸引眼球。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這些建築緣於闖出侯南的客家華僑,他們帶著別樣的閱歷與審美,給聳立於侯南田野的建築披上了一層獨特的外衣。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海源樓

肇慶堂是侯南村最為精美的中西合璧建築,由楊氏兄弟為紀念父親楊敬修而修建,故又稱“敬修衍慶”。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中式堂屋為建築主體,內部隨處可見木雕、彩繪、灰塑、書法等精緻裝飾;緊鄰的西式洋樓也不遜色,樓柱灰塑上佈滿了形態各異的珍禽瑞獸,充滿異域風情。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侯南的巷道系統也值得一提,有“十字巷”“人字巷”等獨特巷道,還有形成於清朝的“三十六巷”格局。巷道形似迷宮,因此有“侯南三十六條巷,巷巷都一樣”的說法。

這個客家村走出3個翰林、17個進士、110名舉人

作為粵東地區的“文化之鄉”,今天的侯南村依然延續著數百年生生不息的生活畫卷,並逐漸走出粵東,以古村落的面貌重新面向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