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老的天文臺:北京古觀象臺

菜單

古老的天文臺:北京古觀象臺

北京古觀象臺始建於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是明清兩代皇家天文臺。北京古觀象臺歷史悠久,建築、院落完整,儀器配套齊全,是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在國內外享有巨大聲譽。

古觀象臺臺體高約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上設8架清制天文儀器。

在北京古觀象臺,你不僅能看到八架氣勢雄偉、鑄造精湛的清代天文觀測儀器和《中國古代天文學》展覽,可以瞭解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以及中西天文學交流。

而且,北京古觀象臺還舉辦豐富多彩的天文科普活動,可以參加繪畫中國古星圖比賽活動、中秋賞月活動、天文雕版印刷體驗活動、天文拓片體驗活動等,體驗天文的魅力,擴充套件科學知識。

2020年11月18日,北京古觀象臺被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評為首屆北京網紅人文景觀類打卡地。

一、古觀象臺溯源

北京古觀象臺建於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天文臺。它以建築完整、儀器配套齊全、歷史悠久而聞名於世。

早在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天文學家王恂、郭守敬等在今建國門觀象臺北側建立了一座司天臺,

成為北京古觀象臺最早的溯源

二、明代的觀象臺

明朝建立後,於明正統七年(1442),在元大都城牆東南角樓舊址上修建觀星臺,放置了渾儀、簡儀、渾象等天文儀器,並在城牆下建紫微殿等房屋,後又增修晷(guǐ)影堂。

此時觀星臺和其附屬建築群已頗具規模。

三、清代的觀象臺

1644年,清政權建立之後,改觀星臺為觀象臺,並接受湯若望的建議,改用歐洲天文學的方法計算曆書。

1669-1674年,由康熙皇帝授命,南懷仁設計和監造了6架新的天文儀器: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

古老的天文臺:北京古觀象臺

康熙五十四年(1715),紀理安設計製造了地平經緯儀。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國傳統的渾儀再造一架新的儀器,命名為璣衡撫辰儀。

至此,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架古儀都已裝備完畢。

四、古觀象臺的劫難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德、法兩國侵略者曾把這8件儀器連同臺下的渾儀、簡儀平分,各劫走5件。

法國將儀器運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後在1902年歸還。

德國則將儀器運至波茨坦離宮展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規定,於1921年裝運回國,重新安置在觀象臺上。

五、古觀象臺的變遷

1911年,辛亥革命後,觀象臺改名為中央觀象臺。

1927年,紫金山天文臺籌建後,古觀象臺不再作觀測研究,於1929年改為國立天文陳列館。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進逼北京,為保護文物,將置於臺下的渾儀、簡儀、漏壺等7件儀器運往南京。現這7架儀器在分別陳列於紫金山天文臺和南京博物院。

六、古觀象臺的今天

解放後,北京古觀象臺於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83年重新對外開放。在國外享有極高的聲譽。許多國家的政府首腦、高階官員和科學界同行如英國首相布萊爾、比利時首相伏斯達等都曾慕名前來參觀考察。

從明正統年間建臺時算起,到1929年結束天文觀測,曾連續觀天近500年,創下了世界同一地點連續觀測最久的歷史紀錄。它陳列的大型儀器之多,保護之完整,在世界現存古觀象臺遺址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因此,北京古觀象臺不但是中國天文學悠久歷史和光輝成就的象徵,也是世界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遺珍。

昨日重現——丁公遺址的發現歷程

邂逅浪漫:尋找外國最美廊橋

昭陵六駿征戰記

扇子在表演藝術中的角色

學者:遠古中國人絕種,中國人起源於非洲有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