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寺"和"廟"有區別嗎

菜單

"寺"和"廟"有區別嗎

我們一般寺與廟聯用,比如“一處寺廟”等。

實則在漢語嚴格意義上講寺和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般而言供奉佛菩薩的為寺,供奉鬼神的為廟。

也可以這樣說:

寺裡供的是佛,廟裡供的是神,是人的偶像化

。當然現在有時也通俗的稱寺為廟。

寺最早的意思是官署,如如太常寺、大理寺、鴻臚寺等。

"寺"和"廟"有區別嗎

據說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夢到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陛下夢到的那樣”。劉莊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開始“西天取經”。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他們遇到了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於是懇請兩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佈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兩位高僧應邀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來到東漢首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敬,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接待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第二年,漢明帝下旨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御道北興建僧院供兩位高僧居住。為紀念白馬馱經,故取名“白馬寺”。

“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佛教寺院的一種泛稱。

廟在古代是個神聖的稱謂,帝王處理政事的地方稱廟堂。廟也是供祀祖宗的地方,而且古代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

漢文化的廟是依等級而來的,《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

"寺"和"廟"有區別嗎

在中國的歷史裡,“廟”可能比“寺”歷史更悠久。例如: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嶽王廟、龍王廟、孟姜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等。功能不一樣,稱謂也就不一樣。

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的神社。

古人認為“人死曰鬼”,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後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後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廟字的俗稱,比如“喇嘛廟”等。所以某種意義上說,廟的概念較寺更廣泛一些。

而且廟也非中國傳統道教建築的俗稱,中國傳統道教建築一般稱“宮、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