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輝縣文化百泉湖的故事——伐紂王周武王兵宿百泉(三)結局

菜單

輝縣文化百泉湖的故事——伐紂王周武王兵宿百泉(三)結局

輝縣文化百泉湖的故事——伐紂王周武王兵宿百泉(三)結局

武王伐紂與牧野之戰,古文獻記載頗多。但對武王伐紂王的行軍路線,卻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例如《荀子·儒效》篇中記載:“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太歲,至汜而泛,至懷而壞,至共頭而山墜。霍叔懼曰:‘出三日而五災至,無乃不可乎?’周公曰:’刳比干而囚箕子,飛廉、惡來知政,夫又惡有不可焉?’遂選馬而進,朝食於戚,厭旦於牧之野,鼓之而紂卒異鄉、遂乘殷人而誅紂。”此段記載大意是說:“周武王伐商紂王,在出兵的那一天犯了兵家忌日,往東面去便迎了太歲(指太歲之神。原指古代天文學中假設的歲星,又稱歲陰或太陰。古代術數學家認為太歲亦有歲神,凡太歲神所在之方位和與之相對的方位,均不可興造、移徙和嫁娶、遠行。犯者必兇),非常不吉。但武王不聽,結果到了汜水時,遇到暴風雨,河水猛漲而不能渡河;到了懷地時,大雨滂沱沖壞了道路又不能前進;到了共頭,又遇山裂而崩。霍叔害怕說:‘我們出兵三日就遇到了五次災難是不是不可前往伐紂了?’周公說:“(紂主)剖開了比干的胸膛,囚禁了大臣箕子,用奸臣飛廉、惡來執政,有這麼多的罪惡,(伐紂)有什麼不可的呢?”於是選取良馬而進軍,早晨在戚地吃飯,行軍一天,夜裡在百泉宿兵。稍息之後,旋即行軍,黎明時到達了牧野,和商軍交戰,擊鼓進攻,商軍掉轉方向自相殘殺,遂乘勢追擊商軍,誅殺了紂王。”這一段的記載還較為詳細,但仍沒有探出一條符合歷史實際的途徑來,一些地名因時代久遠多有變遷;歷家註釋又眾說紛紜,與現實還有很多的矛盾,很多疑問還沒有解決。199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彭邦炯先生,參考《尚書》、《詩經》、《逸周書》、《竹書紀年》、先秦諸子和《史記》等文獻,做了詳細的考察,得出了一個令人滿意可信的答案。今參考彭先生《武王伐紂探路》一文,結合其它文獻記載,特描繪出武王伐紂的過程與路線:

輝縣文化百泉湖的故事——伐紂王周武王兵宿百泉(三)結局

周武王四年(前1066)一月癸巳日,武王姬發用車載著文王木主(即寫著周文王姓名的木製牌位)動兵出征,前往伐紂。整個周軍計有兵車300乘,士卒5萬人,虎賁(衝鋒兵)3000人。從鎬京(今陝西西安市西南長安縣豐水中游之東)出發,向東前往朝歌而來。一路上前歌後舞,士氣異常旺盛。經過長途跋涉,歷時22天,行軍700多華里,到達河南汜水(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之南十五里處)。準備渡河時,卻遇到暴風雨,河水猛漲,無法渡河。周軍認為這是不祥之兆,無奈,只得回師而返,行軍三天,行程近百華里返回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孟縣西南)。孟津是兩年前武王觀兵之處,地理、水性都比較熟悉,本可開始便從此渡河的,但大概周軍考慮到上次曾在此觀兵,怕商王在此有所防備,為避商軍故直往汜水而渡。但此次汜水渡河不成,只得回師而返。周軍返回孟津後,於戊午日渡河,在河北岸稍作停留,於次日(巳未日)凌晨離黃河北岸繼續前進,向東北行30裡到達鮪[wěi]水下游(今河南孟縣東北),過鮪水行70華里到刑丘(今河南溫縣東20裡)經刑丘行20華里到達懷地(今武陟西南沁水南岸)。從孟津渡至懷地共計用去一天多時間,行軍速度較快,因這一路地勢平坦,而且又有大道,便於車馬之行。但到了懷地之後,又遭大雨,沁水氾濫,道路受阻不得而行。於是便又改道沿沁水南岸向上遊西北行走。因河水氾濫時,下游總是比上游嚴重,所以武王欲往上游找過河的地方。這樣一直走了100餘華里時,來到共山(今濟源市北)又恰遇山崩而墜,霍叔曾擔心懼怕:“出三日而五災至,無乃不可乎?”但武王信心堅定,無所畏懼。不過遇到山崩終究不是什麼吉利的事情,因此不敢停留,“遂選馬而進”,日夜兼程急行兩日一百四五十華里來到戚地(大致在今河南獲嘉西北、修武北)。在戚地用過早飯,又行軍五六十華里來到百泉。

輝縣文化百泉湖的故事——伐紂王周武王兵宿百泉(三)結局

周軍來到百泉時估計是下午時分。因從戚地到百泉約五六十華里,路程不算太遠,道路也較好走,到百泉用不了一整天的時間。本來是可以繼續行進的,但周軍卻在百泉駐兵紮營,停留下來,分析原因有二:一是百泉山清水秀,山色風光環境宜人,極宜於駐兵休息,恢復疲勞(南宋岳飛抗金時也曾在百泉紮營宿兵);二是百泉距牧野只剩下四五十華里,如果不作停留,繼續行走,容易使士兵疲乏,士氣不振,於作戰不利。也容易引起商軍的提防,因此便在百泉宿兵。因為這一次的宿兵,給百泉歷史上留下了最早的一段史話,使百泉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中又添了一段豐富內容。

估計周軍在百泉休息到夜間午時即起兵急行軍,於次日凌晨到達商郊牧野,即與商軍遭遇交戰。周軍擊鼓,商軍倒戈,紂王自焚,武王大獲全勝。統治江山長達600餘年的商家王朝,被一場牧野大戰劃上了句號。

資料來源:《共城史話》 張有新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