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菜單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孬張在千佛崖之金牛古道遺址之巔

自昭化古城到今廣元市,孬張最想探尋的古蹟,便是遐邇聞名的金牛古道。

春秋戰國時期,此境為蜀王領地,蜀王“別封其弟於漢中,號苴侯”。以葭萌為都邑,斯時之知名度僅次於巴和蜀。廣元乃乃古金牛道必經之域,嘉陵江穿城而過,其江東山巒絕壁處,即遺存北魏始世代相襲開鑿之遐邇聞名的千佛崖。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新修景區門樓

千佛崖段金牛道現存遺址300餘米,棧道孔30多個。其中南端長約50米,懸崖壁立,地勢險要,近代史學家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曰:“石崖壁立,車道斷崖而成,人馬經此,如行櫃中,蓋上下左側,盡為石壁,唯右側直落幹尋,嘉陵江奔湧其下”,自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古今皆循千佛崖以行”。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百年前千佛崖金牛古道

千佛崖下真實的金牛古道,已無蹤跡: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炸掉了南段崖壁,墊高路基,拓寬路面,金牛古道被掩埋。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千佛崖納入災後重建,川陝公路於2009年改道後山穿隧而行,千佛崖段金牛道的交通功能廢棄。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大雲寺

置身千佛崖景區眺望,恍若隔世。眼前的一座大雲寺,乃清代乾隆十九年廣元縣令張賡謨倡導興建。相傳大雲寺始建於北魏晚期,最初稱柏堂寺。唐代武則天為皇遭人非議,薛懷義、法明等僧人據佛教《大雲經》中有女身為皇記載,便刻意編纂了《大雲經疏》,稱武則天為彌勒佛轉世。於是,武皇下令全國廣建大雲寺、藏大雲經、供彌勒佛。而廣元乃武則天出生地,當地官僧將“柏堂寺”更名為“大雲寺”。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千佛崖下金牛古道舊影

千佛崖摩崖造像,傳奇故事悠久一一

南朝梁武帝天監四年正月,駐守漢中的司馬道遷降於北魏,魏遣尚書邢巒為鎮西將軍,統兵入劍閣,梁州十四郡皆入於魏,於此置西益州。此後大將傅豎眼、皇室元法僧等人亦於此擔任刺史。北魏皇室在雲岡、龍門開鑿石窟的傳統和崇佛的風氣傳承斯境,加之南北朝時金牛道改走嘉陵江而行,位於嘉陵江東岸的千佛崖,有適合開鑿石窟的大塊崖壁,由是第一座寺院柏堂寺始建,開窟造像也興盛起來。唐代經濟昌盛,文化藝術繁榮,千佛崖開窟造像異常活躍,密如蜂巢,少許崖壁竟達十三層之多。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千佛崖區域性

徜徉千佛崖,左顧右盼,真可謂目不暇接。這裡摩崖造像面積不大,其特色可用四字闡釋:小巧,精緻。龕窟體量雖小,卻內容頗豐,題材多樣,既有釋迦佛、三世佛、彌勒佛、阿彌陀佛、多寶佛,還有菩薩,弟子、力士、禮佛人……一尊尊雕像形態各異、翉栩如生。

這裡著名窟室是蓮花洞、大雲洞和蘇頲龕一一

開鑿於武周時期的蓮花洞位於千佛崖中段底層,窟頂浮雕一朵蓮花,窟內三壁各開一個圓拱形大龕,各雕一佛二菩薩像,組成“過去世”阿彌陀佛、“現在世”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世”彌勒佛之三世佛造像組合。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蓮花洞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蓮花洞佛像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蓮花洞北側佛像

大雲古洞,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韋抗所鑿,起於唐開元三年至開元十年。位居千佛崖崖壁的中心位置,現存窟高372釐米,寬561釐米,深940釐米。龕內鑿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二天王二神王二供養菩薩十三尊。窟中大立佛高2。38米,面容豐腴,體態悠然。窟室左右壁各鑿四排立菩薩像,共計136尊。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大雲古洞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大雲洞佛像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睡佛龕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蘇頲龕

蘇頲龕位於千佛崖中段,開鑿於公元723年,為圓拱形龕,龕高1。8米,寬1。64米,深0。85米。龕內鑿一佛二菩薩三尊像,被尊為千佛崖唐代造像精品。此龕南側題記日“都督府長史持節劍南道節度按察使上柱國許國公武功蘇頲敬造”,蘇頲唐開元四年升任紫微侍郎同紫微黃門平章事,成為宰相,故此窟亦稱“宰相佛龕”。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千佛崖步道

金牛古道覓蹤:嘉陵江東鑿龕久,歷代洞窟聚千佛

千佛崖精華佛龕

遺憾的是:千佛崖摩崖造像歷經千年沉澱,本可完好儲存傳之後世,卻因當代人熟知的“破四舊”等緣由,眾多佛像或無頭、或殘身、或全被砸爛,碩大的千佛崖壁令我輩不忍於此長久觀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