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一把武士刀,訴說著一段歷史與記憶

菜單

一把武士刀,訴說著一段歷史與記憶

見過日本刀的人,應該都會記得它優美的弧度。

雖說其他國家也有帶有弧度的刀劍,但日本刀對弧度恰到好處的把握,以及為求最大限度減少切割物體時的阻力而在厚度上進行的巧妙設計,都令人不禁為它的匠心獨運而讚歎。

刀刃薄的話固然銳利,卻影響堅固;但也不可過硬,過硬便脆,易被折斷。因此一把日本刀往往採用多種材質,以確保其刃部堅硬,芯部柔軟。刀刃薄,刀稜處加高,刀背處再變薄,由此便保證了刺穿物體時刀的順暢性。

正是這些微妙的點睛之筆,令日本刀的製造工藝極其複雜講究,也令其成品呈現出精緻凜冽的美感,已然超越武器本身,成為無與倫比的藝術品。

日本從古墳時代開始已有鐵製刀劍,多為直刀,到平安時代中期漸漸轉變為彎刀,也就是我們現今所熟知的日本刀的形象。自上古時代、太刀時代到室町時代,在這三個對日本刀的形成與演變至關重要的時代之中各自誕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刀,實際上也訴說著那一時期的歷史與風貌。從一把刀中,或許就能讀出一段來自古代的訊息。

飛鳥時代

七星劍

上古直刀形,刀長62。4cm,是切刃式鍛造的鐵劍。因劍身刻有古代信仰物件之一的「北斗七星」紋,而得名「七星劍」。其實除七星紋之外,也刻有云形紋、三星紋、龍頭、白虎等紋樣。此劍相傳為聖德太子的佩刀,在當時是權力的象徵。現藏於四天王寺。

飛鳥時代

丙子椒林劍

上古直刀形,切刃式鍛造,刀長65。8cm。刀腰處刻有隸書體的「丙子椒林」四字,因此得名「丙子椒林劍」。關於「丙子椒林」四字的含義有諸多說法,其中流傳較廣的一說是,「丙子」指的是造劍之年的干支名稱,「椒林」是造劍者的名字。這把劍也象徵著鎬造式鍛造而成的彎刀形日本刀誕生以前的上古刀劍形式,也是公認的現存上古刀劍中最傑出的作品。

鎌倉時代前期

沃懸地獅子紋毛拔形太刀

一把武士刀,訴說著一段歷史與記憶

彎刀形,刀身為鎬造式鍛造,鎬幅(鎬線至刀背的距離)較寬,三角形刀鋒十分尖銳。刀柄處沿襲了毛拔形(古代鑷子形)太刀型,故得此名。毛拔形當初是以鏤空雕飾為主流,隨後演變成此刀的形式。鞘部為平鞘,沃懸地,刻有獅紋、龍頭、白虎等紋樣。

此劍相傳為聖德太子的佩刀,在當時是權力的象徵。現藏於四天王寺。子紋樣。佩帶上綴有七金,鐔部即護手為葵形,鐔部雙耳雖厚但加以四葉形的鏤空雕刻,整體呈現出一種恰到好

處的華麗古風。

此刀在當時主要用於祭祀儀式,現藏於春日大社。

鎌倉時代前期

沃懸地酢漿平文兵庫鎖太刀

據說此刀刀柄處的曲線,是按照拔刀時手腕最舒適的角度而設計。鞘部是在當時的金沃懸地技法之上,用銀平文嵌以酢漿草紋樣。相傳為當時朝廷中負責掌管兵器的兵庫寮所作,因而被稱作兵庫鎖太刀。由於是為實戰用途而造,佩帶處的鎖釦方式便要比一般的更為牢固。

在武家中,酢漿草紋多為肥田、中澤、多賀、赤田、平尾等氏使用;公家中,多為大炊御門、冷泉、藤谷、入家等家使用,總體說來,日本的山陰與北陸地區用此紋者較多。刀長78。7cm,刀裝具全長105。5cm,此刀雖作者不詳,但卻保留了濃郁的平安後期至鎌倉前期時的審美風貌。

鎌倉時代

狐崎

相傳為備中國的刀工為次所作太刀,因此又被稱作「狐崎為次」。此刀為殲滅梶原氏一族的吉川家祖的佩刀,一見之下即能感受到其呼之欲出的凜冽戰氣。刀柄處用塗過黑漆的熟革包裹,又加以黑皮牢牢縛住。手持感穩定而舒適,鞘部先由薄皮包裹,再上黑漆,鐔部也出於實戰目的裝置了橢圓形的山金鐔。從這把太刀的裝具上即能看出刀主—吉川家祖友兼的剛健英姿。

南北朝時代

菱作打刀

刀裝具全長72。4cm,刀長45。5cm。造於南北朝時代的此打刀,被評為現存打刀形式中最古老的一把。刀身為平造式鍛造,刀幅較寬,鋒部的弧度較大。所附箱中有一墨書,上面記載此刀為至德二年(1385)正月時,由葉室長宗獻給春日大社。

南北朝前期

金裝花押散兵庫鎖太刀

足利義詮之子足利義滿10 歲即繼承將軍之職,相傳他年僅8 歲時便將此刀獻予春日大社,為求諸國安定與五穀豐登。義詮死後,義滿開始討伐強有力的守護大名,並於1392 年將南北朝合併統一了全國。其間,1378 年他還在京都室町修建了至為豪華的宅邸「花之御所」,隨後將幕府遷至此地,「室町幕府」開始。刀裝具全長122。4cm,現藏於春日大社。

室町時代

號笹丸

「笹」意為小竹。原為足利家所持之刀,織田信長死後,足利義昭將之贈予豐臣秀吉。此刀為鎌倉時代起廣為採用的太刀型之一,刀柄及刀鞘均由皮革包裹、塗以黑漆,增強其防潮力,刀柄又纏縛以菱狀皮繩。鐔部或為多層皮革膠合而成,或為鐵製護手外包裹皮革。刀裝具上的金屬部位因刻有笹竹紋樣,因此也被稱作「笹丸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