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蘇州西園寺400多歲斑鱉“圓寂” 全球僅存5只

菜單

蘇州西園寺400多歲斑鱉“圓寂” 全球僅存5只

蘇州西園寺400多歲斑鱉“圓寂” 全球僅存5只

蘇州西園寺專門為斑鱉“方方”做了“銅像”

蘇州西園寺400多歲斑鱉“圓寂” 全球僅存5只

資料圖:斑鱉“方方”

蘇州西園寺400多歲斑鱉“圓寂” 全球僅存5只

資料圖:“方方”去世後經過測量,身軀全長l。52米,像一張小餐桌那麼大,體重73公斤。

斑鱉俗名“癩頭黿”,是一種已有2。7億年曆史的古老龜類動物,目前已成為比中華鱘更瀕危的動物,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原來全球已知存活的斑鱉只有5只,中國4只,蘇州有3只。蘇州動物園1只、蘇州西園寺2只、長沙動物園1只、越南還劍湖1只。不過,就在近日,一隻生活在西園寺放生池裡的雄性斑鱉“方方”,在歷經400多年風雨滄桑之後壽終正寢,由此全世界的活體斑鱉只剩下了4只,瀕危動物斑鱉的離去,不免讓人覺得惋惜。

400年 世界珍寶

昨天,記者在蘇州西園寺真淨法師的帶領下來到西園寺的放生池,這裡是剛逝去的“方方”生活了400多年的家園。“九曲紅橋花影浮,西園池內碧如油。勸郎且莫投香餌,好看神黿自在遊。”這首詩中的“神黿”,說的正是生活在西園寺放生池裡的斑鱉。記者去的時候,天空正好飄著雨絲,有幾個遊客正在點香,整個園裡很是寂靜,池中專為斑鱉曬太陽所建的池心小島上空落落的,唯有池邊斑鱉的銅像,靜靜地爬在細雨中。

據真淨法師介紹,寺內的斑鱉可能來自太湖,從最早西園出現斑鱉時至今,已有400年。目前池內的斑鱉有一大一小,他們給大的取名叫“圓圓”,小一點的叫“方方”。寺中一直很注意對斑鱉的保護,私下裡僧人們稱斑鱉為“老祖宗”,當作鎮寺之寶一樣看待。方方、圓圓生活的放生池約有2700平方米,池水與運河相通,都是活水。為了保證水質,寺裡花了不少精力,有關部門也會對水質進行檢驗。池深1。5米至3米,適合生存。“方方”和“圓圓”儘管生活在池子裡,不過主要保持的特性還是野性化生活,為了儘量不人工化,寺裡只是偶爾給它喂點饅頭。

天氣好時,“方方”經常會浮上水面曬太陽,而“圓圓”則很少出來。大家能看到的也大都是方方的身影。它有時會爬到池心小島上曬太陽,有時就沿著池岸“漫步”,如果遊客比較少,它能在水面上停留半個多小時。

七夕節 離開人世

方方有它的生活習慣,每到傍晚時,它經常會到放生池的一個特定角落裡待著。8月19日那天傍晚,寺里人員發現“方方”浮在水面上,當時它背朝上浮在離岸邊很近的水面上。“像往常一樣,我們和它聊天,以往不管它能否聽懂,它都會動動身子或是抬抬頭,但這一次不管我們跟它說什麼,它就是一動不動。我們以為它生病了,就使勁喊它的名字,但它還是一動不動。於是我們就趕緊把它從水下撈上岸,並隨即通知了動物保護有關組織。可惜的是,專家到場後確認‘方方’已經死亡。”

8月19日那天,恰好是七夕節,這是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在這一天,“方方”離開了陪伴了它數百年的雌鱉“圓圓”。真淨法師說:“現在回想起來,這隻斑鱉還真的很有靈性,好像它在離開世界前,還特意向大家告了別。”真淨法師說,“方方”和“圓圓”一向深居簡出,難得浮出水面,即便浮出水面,一旦受到驚嚇也會立即潛入池底,因此香客們都認為能看到它們的真容為吉祥幸事。但是在8月18日白天,“方方”一反常態,時隱時現在池邊遊動了兩三個小時,當時寺裡的人就很驚奇,遊客們也很興奮,爭著和“方方”合影留念。沒想到,這是它在向大家告別。

制標本 永留人間

據介紹,經過解剖鑑定,確認“方方”系自然死亡。經過測量,方方的身軀長l。52米,還不包括它頭伸出來時的長度,體重73公斤。專家認為,方方是因為年事已高而正常死亡的。

“方方”的去世讓很多人都覺得可惜。一位經常去西園早鍛鍊的阿姨說,“以前我來這邊鍛鍊,還經常能看到它,那麼大的一個老鱉,看到它就讓人覺得珍貴,這次聽說它死了,真是可惜啊。”而寺院裡一位工作人員則嘆息道:“可惜啊,又少了一個國寶。”

“方方”和“圓圓”一直以來都被西園寺視作鎮寺之寶。“方方”的離去,讓西園寺所有的僧人都很悲傷,“它在西園寺生活了幾百年,就像寺裡的長老一樣”。真淨法師介紹說:“儘管我們知道一切無常,但我們也關愛生命,‘方方’的離去我們覺得非常遺憾和惋惜。”據悉,“方方”死了之後,寺裡還按照佛教儀式,給“方方”舉行了“往生普佛、誦地藏經”等佛教儀式,許願它“往生淨土”。

據介紹,目前“方方”的遺體正在被製作成標本,大概需要兩個月的時間。製作完成後,將依然留在西園寺,以供大家瞻仰。

另據瞭解,目前“圓圓”以及蘇州動物園裡的那隻雄性斑鱉,健康狀況仍然良好。

抓保護 刻不容緩

斑鱉曾經廣泛分佈在中國的太湖流域和東南亞的紅河流域,但如今卻處於瀕臨滅絕的邊緣。因此,尋找新的活體斑鱉,拯救瀕臨滅絕的世界珍稀動物已成為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組織關心的重點。

在今年年初,長沙動物園一隻80歲的斑鱉確認為雌性,中國動物園協會提出,蘇州是建斑鱉圈養種群的首選地區,因而希望長沙動物園的斑鱉能夠遠赴蘇州來“成親”。

今年6月,中國動物園協會曾提出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讓蘇州動物園的雄性斑鱉與長沙動物園的雌性斑鱉“生兒育女”的計劃,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組織)也表示願意提供技術和相關專業人士支援,但由於種種原因,至目前這項工作還未正式開展。

蘇州動物園動物管理科的顧先生就曾對記者介紹說,兩種方法都是一個很好的思路,但是執行起來非常複雜,難度也很大。一方面,從長沙過來路途遙遠,搬來搬去會影響到它的健康。來到蘇州又是否適應這裡的環境,和蘇州斑鱉在一起是否願意交配,都是問題,因而這個方案不便實施。

另外,今年動物專家發現,長沙動物園斑鱉的卵巢裡出現幾十個卵,因此提出了透過人工授精的方式解決斑鱉的繁衍問題的設想。這個設想雖然好,但是這個過程很複雜。給蘇州的斑鱉提取精子就很困難,要在它冬眠後找準它精子的活力最旺的時期,而且到時捕捉時萬一傷害了它或者受到驚嚇都會影響它的健康。此外,就算精子和卵子都成功採集,人工授精的技術要求也很高,它們的成活要受到溫度、溼度和環境的影響,所以能否成活下來還是很大的問題。

昨天,記者再次從顧先生那邊得到訊息,目前該方案還沒有進一步動作。不過,雖然困難很多,但是一定會大膽的嘗試,來解決斑鱉的繁衍問題。瀕危斑鱉的繁衍不光是需要蘇州和長沙兩城市的合作,還需要社會各界、各個有關部門提供技術和相關專業人士的支援。

資料連結:斑鱉

斑鱉曾廣泛分佈在長江下游、雲南南部紅河流域以及越南北部。從歷史記載中可以找到這些證據——

相傳清朝杭州藩司衙門門前有兩座石欄圍繞的大池,其中隱藏著藩庫的水門。看守水門的大黿就在池中,杭州人稱之為“癩頭黿”。“藩司前看癩頭黿”,曾是杭州城裡市井中的一景,亙古數十年不改。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提到過斑鱉。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中,賈寶玉說:“明兒我掉在池子裡,教個癩頭黿吞了去,變個大王八,你明兒做了‘一品夫人’病老歸西的時候,往你墳上替你馱一輩子的碑去。”

但直到100多年前,斑鱉才慢慢被人類認識。1873年,英國學者John Gray將駐上海的一個英國領事在上海附近捕獲的幾隻大鱉定為新種,命名為斯氏鱉(Osaria swinhoei);除獲得一個博物館標本,經過十幾年的尋找,未發現任何一個斑鱉的野生種群。後來,學者梅爾蘭將斯氏鱉(Osaria swinhoei)更改為Rafetus swinhoei。1880年,法國人Heude又將在黃浦江抓到的大鱉定為一新種Yuen maculatus,並撰文指出新種與大黿迥然不同。但由於當時人們一直稱呼它為黿,所以他就入鄉隨俗將其叫做斑黿。據研究,Gray定名的斯氏鱉實際上就是Heude命名的斑黿。

1984年,中國學者張明華對浙江省桐鄉縣羅家角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黿骨骼亞化石進行了研究,定名為太湖黿。其實,太湖黿就是斑鱉,因為他當時沒有參考英、法學者的文獻。在之後的漫長歲月裡,我國學者幾乎無任何後續報道,甚至連它是否為有效種、它的地理分佈和生活習性也一無所知,因而在我國鱉科動物分類上,曾一度呈現混亂局面——斑鱉被認為是中華鱉的同物異名,雖然發現過不少個體,但都被鑑定為黿、斑鱉等物種;中國所有動物園和博物館裡的斑鱉標本都被錯誤地鑑定為黿。

蘇州動物園為支援蘇州科技學院生物系建設,曾贈送了兩隻俗稱“癩頭黿”的大黿標本。蘇州科技學院生物系教授趙肯堂對其頭骨、背、腹甲等進行了細緻研究,發現這兩隻“癩頭黿”是斑鱉。經過多年研究,趙肯堂提出了大量證據,證明斑鱉是一個獨特的物種,是為斑鱉正名第一人。1992年起,趙肯堂多方奔走,為拯救斑鱉殫精竭慮。他的呼籲引起了反響,蘇州市民從此把斑鱉看做國寶。

目前判斷斑鱉的主要依據有3個:一看體長,斑鱉背甲長度達到80至110釐米或以上;二看體重,成年斑鱉可達100至180公斤;三看胼胝體,斑鱉腹部有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