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菜單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文圖/應志剛

蘆墟古鎮,老得像我已經直不起腰的老外婆。

橋頭樹蔭下,納涼的阿婆,手裡的蒲扇搖了又搖。

身下的老藤椅一陣咯吱,笑顫了起來。

“小時候,我的外婆也是這麼說的”。

蘆墟古鎮有多老?

春秋末年,吳國和越國打仗,這裡是邊界。

那座一進古鎮就能見到的觀音橋,南宋時就有了。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又重新翻建,一晃也快300年了。

市河兩岸,兩樹枝葉勾連,好似華蓋覆於河道之上的香樟樹,手指頭掰掰,每一株也有上百歲年紀。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很破,卻是隨處能勾起鄉愁的地方

筆直的一條市河穿鎮而過,兩岸好似建築博物館。

建造於明清、民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建築,一棟挨著一棟,一間靠著一間。

夾雜其間,還有這兩年翻建的小洋房,新開的鋁合金窗戶,抵著長滿瓦松的舊屋棚。

羅馬式的陽臺,望著老宅院裡雕磚的門樓、長滿蕨類的天井、破了相的雕花窗欞。

住在舊宅裡的老人,依著牆門放了把老藤椅,悠哉悠哉乘著風涼,嘴裡自言自語,“有銅鈿還是住新房子愜意”。

卻是無心地隨口說說,眼裡不見絲毫的豔羨。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新苑裡的年輕夫婦站在陽臺講閒話。

男的說,“我跟姆媽講,老房子推推倒重新再起,伊講還是老房子接地氣,好講歹講全不肯答應。”

女的嗑著瓜子,接道,“依伊的心想也蠻好,空調吹的骨頭疼,還是小辰光的穿堂風風涼。”

男的點點頭,“靈咯。”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生在江南,沒有弄堂的童年是遺憾的。

蘆墟古鎮的弄堂有幾條?外人怎麼數也數不清。

生活在這裡的老人,也要想上一陣,依著典故一條條掰著手指頭跟你說。

“老早裡廂有混堂(澡堂)的,叫混堂弄;七拐八拐的那條叫做九曲弄;南黃家弄麼,是以前做糕點的‘黃生祿齋’一家人住的;石牌裡,早年間弄堂口有石牌坊……”

古鎮的弄堂很少有直挺挺的,一頭鑽進去,九曲十八彎,明弄套著暗弄,膽小的人就不敢往前走了。

弄堂裡也是搞不清方位的,七繞八繞出來的時候,或許離你進來的弄堂口不足百米,卻有了不知身在何處的茫然。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有的弄堂會從人家的堂屋穿過,小孩子調皮,三五結群從裡面闖過,嘻嘻哈哈吵到了裡屋睡覺的主人。

那人大喝一聲,“小棺材!”

小孩子連忙捂著嘴,相互擠眉弄眼,躡手躡腳躥出去。

到了外面又放肆起來,故意放大了嗓門,喊那家人的綽號,嘰裡哇啦笑著又撒腿跑遠。

弄堂“闖關”的遊戲,是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一代代人樂此不疲的童年。

家裡的大人自然不會擔心小孩子會迷路,古鎮的弄堂不管你怎麼走,總歸有一頭是朝著大街的。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曾經闊氣過!老人們說到祖上的榮耀時,肯定要拿儲存至今的兩座跨街樓說事。

從宋代起,蘆墟就已經成為繁華的市貿集鎮,宋元明三朝都設有汾湖巡檢司署衙門,至清朝乾隆年間,達到鼎盛。

古鎮上商鋪民宅的門戶,都朝著市河的方向建造,原先為照顧下雨天買賣方便,商家在大門與河岸之間搭起廊棚,供人避雨。

後來,生意做大了的商戶,乾脆把廊棚改做了兩層樓房,樓上住人或是堆放雜物,樓下留出道路供人行走,於是形成了跨街樓。

歷經歲月風霜、戰亂天災,蘆墟古鎮現在僅存許氏和沈氏兩幢過街樓。

靠河的一側,還留著往年泊船運輸貨物的河埠頭,另一側依舊做買賣。

針頭線腦、五金工具、南北雜貨,城裡超市買不到的玩意,還能從這裡淘到。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這裡的過街樓我不曾上到二樓看風景,卻勾起我對少年的一些記憶來。

那時,我所生活的小鎮,也有一處過街樓。

孩童頑皮,欺負樓下住的是個孤寡的啞巴,不打招呼就從他家爬上樓去。

樓上無非是些無人要的雜物,年節時唱戲班子暫存的道具,逼逼仄仄週轉不開身子。

情竇初開卻不懂表達的年紀,總是站在過街樓上,推開窗戶,等著心儀的女孩經過,發出誇張又怪異的聲響。

女孩總是低著頭匆匆跑過。

後來同學聚會,她還“記著仇”,“那時你真是討厭,還拿瓜子殼砸我!”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蘇州的民間美食很怪,大都藏在巷弄老街犄角旮旯的地方。

時光在蘆墟古鎮兜轉了2500年,要是找不出一二美食,也實在說不過去。

對於吃,我並不在行,只是那日有當地朋友熱情相邀,“有家餛飩味道特別贊,是我們這邊的網紅美食。”

麵食,我一向是不感冒的,但做人不能太孤僻。

吃貨的道理是,“什麼都能放下,但不能放下筷子。”

我的道理是,“不負如來不負卿”。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打小在古鎮長大的朋友,說起蘆墟的美食來,都不帶打個格楞的。

醃菜心、雞湯篤麵筋、筍乾燒肉,東南街跨街樓一帶的小吃店,餛飩、油條、生煎包。

我們去的是一家叫做“大塊頭”的餛飩店。

餛飩是按個賣的,以前八塊錢可以吃十個,現在是一塊錢一個,榨菜、炸排骨、荷包蛋另外收費。

朋友說,這家的餛飩他每週都要來吃一趟。

這餛飩,皮厚,但餡料滿足的,成年人一般要十個就吃飽了。

或許真的是沒有美食家的底子,囫圇吞下,我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

朋友還在細嚼慢嚥,我無聊地四處打量。

店鋪保持著五六十年代的裝修風格。

幾張長桌,幾條長凳,吊扇在頭頂咿咿呀呀旋轉。

老式的電視機掛在牆上,播放著很有年代感的《神鵰俠侶》。

到了夜晚又重回了一趟古鎮。餛飩店還開著,老舊的房子,昏昏的門窗透著黃暈暈的光。

沒來由的,有了一種歸家的感覺。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

蘆墟古鎮,總有幾分鄉愁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