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襄陽六座城門,為什麼"大北門不大,小北門不小"

菜單

襄陽六座城門,為什麼"大北門不大,小北門不小"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文化內涵,越是歷史悠久,越有講不完的故事,說不盡的典故。就拿襄陽來說,為什麼高大的

臨漢門

反而叫

“小北門”

,低矮的

拱宸門

反而叫

“大北門”

呢?

襄陽曆史悠久,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是北上南下的咽喉所在,一直為兵家必爭之地,經過歷代不斷修築,形成了擁有六座城門,號稱“華夏第一城池”的完整城牆防禦系統。

襄陽六座城門,為什麼"大北門不大,小北門不小"

這六座城門,相對儲存最為完整的是兩座北門,分別是臨漢門和拱宸門,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高聳雲立的“臨漢門”反而叫做“小北門”,低矮古樸的甕城“拱宸門”反而叫做“大北門”。在民間更是流傳著

“大北門不大,小北門不小”

的說法。

且聽“酒歌”告訴諸位,其中的玄機奧秘。

臨漢門

,民間俗稱

“小北門”

,位於襄陽古城中軸線北段,是襄陽古城的正北門,與樊城遙遙相望,東臨大北門,西鄰夫人城。顧名思義,面臨漢江的城門正面大書“臨漢門”三字,而背面鑲嵌“北門鎖鑰”匾額,這四個字出自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意思為北方軍事重地。

襄陽六座城門,為什麼"大北門不大,小北門不小"

臨漢門歷經滄桑,多次毀損亦多次修復。根據史料記載,可以明確有六次大型維修。

第一次,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收復襄漢,修復了城樓和瞭望臺。

第二次,明朝弘治年間,副史毛憲重建城樓,並填設角樓。

第三次,明朝萬曆四年(1576年),襄陽府知府萬振孫再次修繕,正式為小北門題名“臨漢”。

第四次,明朝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攻佔襄陽,拆毀城垛城樓,之後御史袁繼咸和都御史王水祚再次重建城樓。

第五次,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襄陽府同知徐騰茂、張仲重建城樓,都御史趙兆麟在城門南側題字“北門鎖鑰”。

第六次,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襄陽府知府周凱重修城樓。

襄陽六座城門,為什麼"大北門不大,小北門不小"

由於年代久遠,在八十年代的時候,小北門因為年久失修,城樓已經岌岌可危,城牆也多次發生傾斜塌陷,為了恢復古貌,工匠發揮聰明才智,遵照傳統工藝,收集各種老物件,多次修繕加固,至今完好地展現在眾人面前。

臨漢門城臺長13。75米,寬22。6米,外有垛牆,內有女兒牆,臺西側有置城馬道。

在拱券式城門之上還保留著一座古色古香的城樓,四柱三間,高10。35米,寬15。78米,深10。54米,重簷歇山頂,七檁抬梁構架,磚木結構,樓高兩層,翼角飛翹,對稱平穩,樑架結構嚴密,莊重雄偉。既有北方建築的穩重、渾厚,又有南方靈動飛揚的風格。

由於臨漢門地處襄陽城的中軸線上,與昭明臺,南門(文昌門)共處一線,是襄陽古城的標誌建築,更是襄陽古城旅遊打卡聖地。北眺漢江,俯瞰漢江的波瀾清澈,也可一路遊覽北街,在人間煙火之中,瞻望巍峨的昭明臺,遙看遠方靈秀的峴山,還可以從城門外小北門碼頭坐船,直達樊城米公祠憑弔古人遺風,感慨金庸筆下“一江春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的風景!

襄陽六座城門,為什麼"大北門不大,小北門不小"

相比之下,拱宸門實在簡陋太多了。

拱宸門

,俗稱“大北門”,東接震華門,南通“刑州古治”券門,西鄰臨漢門,北濱漢江,明萬曆四年(1576年),襄陽府知府萬振孫為其題名“拱宸門”,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都御史趙兆麟為大北門題稱“拱衛宸垣”,意思是守衛京城,向皇帝恭謹盡忠。

別看拱宸門的規格不如臨漢門大,但地位卻更為尊崇,因為此處甕城拱衛區域,在歷代都是官府衙署所在之地,這裡的碼頭禁止百姓使用,彰顯至上無雙的地位,所以被稱為大北門。

襄陽六座城門,為什麼"大北門不大,小北門不小"

其實,拱宸門原本也是有城樓的,只是在民國年間被大風推毀,至今只保留下來拱宸門甕城。

拱宸門依江就勢,城高6米,內寬22。8米、深10。75米,成口形,有東西二個門。相當於在原有的古城之外再加一道防禦系統,進可攻,退可守,能起到騷擾敵軍,干擾攻城的效果。

即便敵軍攻佔了甕城內,由於口形設計,狹小的內部空間可以有效地減少敵軍計程車兵,守軍可以有效組織力量,來個“甕中捉鱉,關門打狗”,弓弩手居高臨下,四面組成交叉火力,給進犯之敵以致命打擊。

襄陽六座城門,為什麼"大北門不大,小北門不小"

古時候,拱宸門甕城除了防禦外敵,還兼有防洪功能。北牆臨江而築,不開門洞就是大堤。門洞內設有兩道防水閘門,遇到漢江暴發洪水的時候,可以關閘封閉,有效抗擊著洪水衝擊。

如今古城依舊,遊客可以自由出入,登臨大、小北門,一覽秀美的風景,任由江風拂面而來,體會當年的金戈鐵馬,嘆山河之壯美,發思古之豪情。

現在,你明白了為什麼

“大北門不大,小北門不小”

的含義了嗎?

關注“酒歌說文”,瞭解更多有趣的民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