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沈從文筆下的美食:每一口似乎都有邊城的味道

菜單

沈從文筆下的美食:每一口似乎都有邊城的味道

說起沈從文不少人都會想到《邊城》這本書,實際上他寫過的中短篇小說還有很多。在消失的這段時間我慢慢讀完了一本沈從文小說集,合上書,最先想到的是八月瓜。

恕我孤陋寡聞,原本以為八月瓜是湘西地區才有的產物。國慶回了趟四川,從家人閒聊中得知在川陝交界的深山裡,當地人如今依然常吃八月瓜。

沈從文筆下的美食:每一口似乎都有邊城的味道

“出名當地、樣子像幹海參、瓤白如玉如雪”,沈從文在《貴生》裡這麼寫著八月瓜,那本來是年輕男子特地給喜歡的女孩留的,不過卻被財主搶了先。

“放在火裡煨一會兒,撿出來剝去那層黑色硬殼”,挖出中間的果肉就可以吃。家裡人告訴我其實不必像書裡寫的那麼麻煩,張口的八月瓜,剝開直接吃也行。

《貴生》裡還寫了很多山裡水裡的美食,除了榛子、栗子、核桃、大莓、枇杷,還有煎乾魚、野雞、醃豬耳朵,原生態到讓人想住回山裡去。

這個故事沈從文寫得像《邊城》一樣,敘述極輕,卻沒有邊城裡那般完完全全的人性美。看到結局是很悵然的,有機會大家可以讀一讀。

沈從文筆下的美食:每一口似乎都有邊城的味道

除了湘西,沈從文也寫貴州。他在《黔小景》裡寫了路邊的小客舍,主人遇到客人多時可能米不夠用,就會上鄰居家去借;如果客人想要喝酒吃肉,就會為他們備酒殺雞。

有天過路人落腳到一家孤單的小客舍,裡面只有一位很老的主人。因為客舍很小平時只有過路喝口水的,沒想到這次來了住宿的客人,只能拿乾紅豆招待。

客人覺得乾紅豆太單調想問有沒有雞蛋,老人說還有紅薯。客人便笑了,因為想起了在城裡“紅薯當菜是有錢人的派頭”,是不是跟現在都還有點像?

說到城裡人的派頭,沈從文自然也寫過“那個時候”的城裡人。在《蕭蕭》這個故事裡面,沈從文主要寫了女學生“她們自己不養牛,卻吃牛奶羊奶……買那奶是用鐵罐子盛的”。

當然這不是沈從文眼裡的女學生,他是從當時鄉下人的角度來寫,讀著頗為有趣。實際上現在我們不養牛卻喝牛奶已經再常見不過了,但似乎還是能體會那時候質樸鄉下人的疑惑。

沈從文筆下的美食:每一口似乎都有邊城的味道

有城裡人,也有從鄉鎮裡逃離、躲進深山的“野人”(《七個野人與最後一個迎春節》)。實際上他們不是野人,只是不想被當時昏庸的管理者控制,迴歸山林頗有一些隱士風範。

沈從文寫他們打獵為生,遇到鄉里人來做客便把“所獵得的果狸、山豬、白棉野雞等”做成了滿滿六盆佳餚,再搬出自己釀造的好酒跟眾人分享。

沈從文筆下的美食:每一口似乎都有邊城的味道

《邊城》裡離不開的水和船,沈從文在很多故事裡都有提到。他在《柏子》裡專門寫過水手,“吃牛肉與吃酸菜,是能左右一般水手心情的一件事”。

沈從文也寫了很多少數民族的故事,其中對歌這節絕不可少。有青年在對歌時候為了稱讚對方的美,用甜酒、枇杷、三羊溪的鱖魚、大興場的狗肉來比喻……

沈從文甚至開了個玩笑,寫感覺對歌的小夥子應該很餓。至於這麼對歌的結果如何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找《龍朱》這個故事看看。

沈從文筆下的美食:每一口似乎都有邊城的味道

當然我看完之後,覺得跟《邊城》最有同感的反而不是《貴生》這篇,而是《三三》的故事。三三比翠翠幸運,她家裡有磨坊,是不是想起來邊城裡、那個要嫁儺送的磨坊女兒?

磨坊的門口有池塘,裡面有很多很多魚。有些人來釣魚三三就會說這是她的魚,但遇到熟人三三會坐在旁邊看他們垂釣,最後拿著分來的魚回家。

母親給三三做魚的時候,會把魚泡放在地下用腳去踹。三三很愛聽這個聲音,她覺得像“一枚小炮仗”。然後三三會幫忙曬製成乾魚,等需要待客的時候拿出來跟辣子炒在一起。

但三三似乎也跟翠翠一樣不幸,她喜歡的是更有錢的富家子。而更要命的是這個富家子,因為身患重病才回到鄉間養病,隨時可能撒手人寰……

沈從文筆下的美食:每一口似乎都有邊城的味道

後來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邊城》值得讀那麼多次了。那些遙遠的食物滋味、民俗風情,現在隔著書本感受起來的時候,竟然比親身到如今的湘西古鎮還要深刻動人。

很輕很柔的愛情,被沈從文描述得純真又悽美。連食物也一樣,明明是口味那麼濃重的辣子、甜到膩口的八月瓜,跨越了時空,只留下了淡淡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