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認知症老人隨音樂跳起《天鵝湖》,是偶然還是另有原因?

菜單

認知症老人隨音樂跳起《天鵝湖》,是偶然還是另有原因?

侯陳謙

音樂治療師

畢業於江西中醫藥大學音樂治療學

中國註冊音樂治療師(RMT)

音樂心理治療師

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

無錫市長期照護協會音樂治療協會理事

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合作音樂治療師

南京歐葆庭國際頤養中心音樂治療師

現工作於南京市江寧區第二人民醫院心理科

最近一段由西班牙

“音樂喚醒協會”

的慈善組織,釋出了一段患有認知症的芭蕾舞者在聽到音樂後再次起舞的影片,看哭了無數網友。

很多網友表示感到非常神奇,明明患有嚴重的認知症,當熟悉的《天鵝湖》音樂響起時卻不由自主的舞動了起來,彷彿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把她暫時的喚醒了。

有不少網友也提出了疑問:

是音樂治癒她的認知症麼?

這樣的神奇喚醒究竟是偶然還是存在一定的道理?

音樂真的具有這樣神奇的魔力麼?

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何為“音樂喚醒”?

近年來音樂治療的概念越來越被世人所接受,西班牙音樂治療的發展其實在學術界是非常有影響力的。

早在1976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地區就成立了“音樂療法協會”,甚至在1992年巴塞羅那大學開設了音樂治療碩士課程。可以說音樂治療在西班牙的接受性和認可度是世界公認的。

認知症老人隨音樂跳起《天鵝湖》,是偶然還是另有原因?

△ 國外音樂療法現場

所以“音樂喚醒協會”的出現並不讓人覺得意外,反而說明了音樂治療的應用越來越具有針對性和適應性,也從某些角度證實了音樂不失為認知症干預的有效途徑。

“音樂喚醒協會”聽起來是一個非常高大上而又神秘的組織,其實所謂的“音樂喚醒”從專業角度上來說應該屬於神經音樂治療技術中“音樂記憶聯絡”技術(AMMT)。

即聆聽者透過音樂旋律或歌詞內容的刺激,喚醒大腦中與聆聽內容緊密相關的記憶片段或產生於音樂情境相應的情緒波動。

影片中老人原本為一名優秀的芭蕾舞者,音樂《天鵝湖》在其生命中是與其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音樂,老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和感覺是與其緊密相連的,雖然老人患有嚴重的認知症,但當《天鵝湖》響起時候,老人的情緒狀態、神情動作紛紛被音樂帶回到“舞臺中央”。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

聽到國歌會不由自主的肅然起敬,腦海中想起了國旗畫面;聽到一些悲情憂傷的歌曲不禁潸然淚下,想起了自己的辛酸往事。

認知症老人隨音樂跳起《天鵝湖》,是偶然還是另有原因?

△《尋夢環遊記》

電影

截圖

電影《尋夢環遊記》中太奶奶“可可”被米格演唱的 《remember me》成功喚起了對祖爺爺的回憶,避免了祖爺爺從世界消失的悲劇。這些都是所謂的“音樂喚醒”。

“音樂喚醒” 的原理和機制

可見“音樂喚醒”絕不是偶然的,而其中的原理和機制究竟如何呢?接下來筆者將為您一探究竟。

認知症老人隨音樂跳起《天鵝湖》,是偶然還是另有原因?

音樂喚醒的過程聽起來十分像我們常見的條件反射現象,原來不能引起某一反應的刺激,透過一個學習過程,就是把這個刺激與另一個能引起反應的刺激同時給予,使他們彼此建立起聯絡,從而在條件刺激和條件反應之間建立起的聯絡叫做條件反射。

從複雜程度上說條件反射是較為簡單的直接神經反射,一般產生的是所謂的“行為反饋”,

而音樂喚醒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其中涉及到情感、記憶、生理、神經以及行為表現

從反饋的形成過程上看,條件反射的形成一般是透過機械性的重複強化達成的,而音樂喚醒是一個主觀上無強化意識,主要涉及到想象、聯覺、強化、代入的過程,人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在潛意識把記憶、情感、言語等許多“資源”自主的形成緊密聯絡。

這個過程可以很短,並不一定是重複刺激,如公交車上偶然聽到別人哼唱的旋律,很長一段時間後在不同場合再次聽見相同旋律時立刻回憶起了之前在公交車的景象,所以綜上內容可以看出,“音樂喚醒”是不同於條件反射的。

其實音樂的“喚醒”功能只是音樂眾多功能中的一項,廣義上來說音樂具備:教育、認識、審美、社會、及娛樂功能。而現代音樂治療行業把音樂使人產生相應反應的過程叫做“音樂夾帶”,“夾帶”是神經生理學中一個概念,它是一種在組織化的連線的神經元之間的交流形式,即細胞之間不僅透過神經元的放電進行交流,也透過一致性進行交流“communication through coherence”。

當神經族群同步的以相同的速率,相位進行放電,使系統化差異的神經興奮性處於一個迴圈中,神經元才能夠進行交流。音樂的刺激會使神經群出現自主的“夾帶現象”,從而對人產生相應的“夾帶反應”,這個過程通常在10毫秒內就能完成。

人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會出現四個層次的“夾帶”反應,具體如下

1

感知覺夾帶

它被定義為一個聽覺訊號被整合為週期性的聽覺認知物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有能夠有一個週期性聽覺訊號,如音樂節拍被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感知過程,並且出現感知覺資訊的整合,和包含自上而下的認知過程(聽到do re mi三個音後會自主想起第四個音fa)。

2

自主神經生理夾帶

自主生理神經受到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控制,對從外部感知到的節奏有夾帶反應。主要包括呼吸和心跳。自主神經的夾帶不是嚴格的一致,而是近似。呼吸頻率會在被試無意識的情況下根據節奏的速度進行適應性調整。慢速的平緩音樂能夠減緩心率,呼吸頻率和血壓。由於細血管系統的自然約束,自主神經生理的夾帶現象比較其他層面的夾帶現象要出現得更慢一些。(瑜伽放鬆、正念冥想、音樂回憶過程)

3

動作夾帶

認知症老人隨音樂跳起《天鵝湖》,是偶然還是另有原因?

人們隨著音樂的節奏同步的跳舞或做動作的現象被稱為動作夾帶。從進化角度考慮,它能夠協助工作,調整一個團體的工作,它被認為是一種自然的人類現象。與自動生理夾帶相比,運動夾帶的發生非常快,幾乎在感知到節奏的同時就能產生運動夾帶現象。(舞者跟著節拍跳舞,士兵按照節拍踏步)

4

社會夾帶

社會夾帶指的是團體一起聆聽或創作音樂的過程。在這些團體合作的活動之後,在楔前葉腦區的活動增加,腹內側前額葉的Theta頻率增加,團體成員的同步化現象也增加。(如小學生集體升國旗,在播放國歌集體敬禮的過程)

人在被“夾帶”的過程中是無意識的,同時也是非常自然和真實的過程。

認知症

患者雖然記憶、認知、言語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受損,但接收音樂刺激的功能並未完全喪失,仍然具備“夾帶”條件。所以文章開始提及影片中患有認知症的芭蕾舞者在聽到《天鵝湖》時,跟著節拍優美的舞動起來也是由這種“夾帶”引起的。

音樂的“魔力”

筆者作為一名在老年領域工作多年的註冊音樂治療師,針對認知症患者開展的音樂治療在一直堅持著,其實對音樂的“魔力”早已熟知。像這樣的“音樂喚醒”,其實在臨床干預的過程中十分常見。

認知症老人隨音樂跳起《天鵝湖》,是偶然還是另有原因?

△ 筆者的

音樂治療現場 圖片由歐葆庭提供

由於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審美、音樂文化是不同的,而許多對音樂的反饋是基於文化、審美產生的,這導致了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被對同一首音樂“喚醒”,並不是“所有的天鵝都喜歡天鵝湖”。

所以在日常的音樂治療干預中我們需要對患者進行大量的評估和資料收集,瞭解她的音樂喜好、生平經歷、受教育程度等等資訊,之後選擇合適的音樂進行干預,保證最大程度上的“喚醒可能”。

現代康復醫學把治療目標定為對相應功能的改善提高、維持現狀、延緩惡化三個層面。往往認知症的干預很難做到功能上的改善和提高,尤其是一些重度的認知症,通常能夠維持現有功能、防止疾病惡化都較為困難。所以認知症預防重於後期治療。

認知症老人隨音樂跳起《天鵝湖》,是偶然還是另有原因?

△筆者的音樂治療現場 圖片由歐葆庭提供

從預防上說,音樂可以改善情緒、活躍思維、強化心肺功能,這一點僅從

“幾乎沒有音樂家患有認知症”

這一現象可以得到證實。而針對輕、中、重度認知症患者透過音樂刺激強化和系統的音樂“喚醒”可以有效地維持甚至延緩疾病的惡化,也早也在臨床研究中上得到了證實。

我國偉大的音樂家冼星海曾經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是陶冶性情的熔爐。貝多芬也強調: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參透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

可見音樂對我們的生命是多麼的重要。

音樂的“魔力”並非憑空捏造,“喚醒”也並非偶然事件,面對認知症科學合理的使用音樂,不失為一味“良藥”!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