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菜單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由於中國古代以木結構建築為主,所以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宮殿樓宇大多未能得到儲存,像漢唐的未央宮、大明宮這樣的偉大建築,如今的中國人只能透過古籍中的文字來品味它們的壯麗和宏偉。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建築是建於公元782年的南禪寺和公元857年的佛光寺東大殿,而同時期的西方建築如今比比皆是,比如聖索菲亞教堂、聖維特爾教堂、聖馬可大教堂、巴拉丁禮拜堂等等,甚至兩千左右乃至更早的西方建築也有許多儲存至今,如羅馬萬神殿、法國尼姆四方廟、希臘帕臺農神廟等。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與這些造型宏偉,裝飾美輪美奐的西方建築相比,南禪寺和佛光寺東大殿則顯得其貌不揚。面對這種情景,人們不禁要遺憾地感嘆,要是含元殿、麟德殿、明堂這樣的建築能保留到今天該多好啊!

那麼中國古代建築為什麼沒有像西方那樣用石料建造,而是選用了木材呢?這是自然、文化、政治、技術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果要探究這種現象形成的源頭,也許要追溯到文明形成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了。

舊石器時代有早、中、晚三個分期,西方在每一個分期中,石器製作技藝都有明顯演進,到晚期時,已經出現了精緻的細石器,而中原及周邊地區在舊石器時代的三個分期中,石器製作技藝的演進並不明顯,到晚期的石製品仍很粗糙。這或許反映了一種現象,即華夏先民不喜歡,或者不善於用石頭來製造工具,而更願意使用黃土或木材等其它材料,這一特質,後來逐漸烙在了民族文化基因中。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與這一特質相伴而生的,是華夏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另一個要素,即尚智不尚力。中國人自古以來,在征服自然或戰勝敵人的過程中,一向崇尚以智慧和技巧取勝,排斥使用蠻力,這一點在戰爭中表現得最為充分。中國歷史上誕生了大量兵法,研究如何透過智慧的運用,做到以弱勝強,以寡敵眾,中國兵家最鄙視的就是西方那種硬碰硬,一線平推的作戰方式。

在沒有金屬工具的遠古時期,石頭的採集、搬運和加工極其困難,歷來崇尚智取的華夏祖先,為什麼要與這些沉重巨大的石頭死磕,卻不使用其它更易於獲得和加工的材料呢?而這一邏輯,又得到了當時中原地區自然條件的支援。先民們生活的黃土高原上,當時森林茂密,木材隨處可見,黃土層既深厚又鬆軟,很容易挖取並夯築成房屋的臺基和牆壁,所以,以土木為建材構建屋宇,成了中國建築的主流,逐漸發展完善,形成獨特的風格和體系,並傳承延續了下來。

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臘,地處深入大海的半島,這一地區多山,缺少平原,而且土地貧瘠,土層薄,森林也不豐茂。海洋性氣候使希臘的空氣潮溼、鹽度大,這種環境下,木質建築很快就會被腐蝕。但在早期,限於技術條件,希臘人也用易於加工的木材建築房屋,後來隨著技術進步和工具的改善,就轉而使用石材了,而希臘當地恰好盛產優質大理石,石材的開採與運輸比較方便。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透過兩相對照就可以發現,中原和希臘在氣候條件以及物產資源方面差異很大,正是這種自然秉賦的不同,使東西方建築走上了兩條不同的發展道路。

東西方建築選用建材的不同,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化觀念和宗教信仰差異使然。在西方社會中,宗教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信仰是每個人的心靈皈依,所以古代西方建築除了居住、防禦功能外,還必須滿足宗教的需要,而宗教建築更是將這種需要推到了極致,西方建築的精華就是神殿和教堂。為了表示對神永恆虔誠的敬仰,他們不惜時間和金錢,動用一切資源,打造最堅固、最精美、最宏偉的建築奉獻給上帝。在金屬還沒有廣泛應用的古代,要建造這樣的建築,只有使用石頭。

為了打磨雕琢這些巨大的石頭,羅馬聖彼得大教堂造了一個世紀才完工;巴黎聖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德國科隆大教堂的建成更是令人難以置信地歷時六個世紀之久。如果沒有堅定真誠的信仰,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這種行為的。中國人也推崇愚公移山精神,但那畢竟只是以傳說來表達人們對這種持之以恆精神的景仰,然而西方人卻在信仰的感召下,真的以愚公精神建造了那些偉大的教堂。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科隆大教堂

西方教堂都是向上高聳的建築,看起來有一種直問蒼穹的神態,因為西方人相信,建築造得越高,就離天空越近,也就越靠近上帝。然而要支撐起這種高大建築,還要讓它穿越久遠的時空,也只有用堅固的石頭來建造。

在中國,皇權高於一切,皇帝的地位至高無上,宗教領袖見了皇帝要行跪拜之禮,所以中國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裝飾最奢華的建築是皇宮。皇帝是天子,也有儘量接近上天的需要,像太和殿、天壇這樣的建築應該是越高越好。可是中國人沒有像西方人那樣殫精竭慮地追求絕對高度,而是巧妙地營造出了相對高度,透過限制核心建築周邊屋宇的高度和顏色,烘托出了皇帝居所的高大輝煌以及與上天的貼近。

灰黑色的民居屋頂使鋪了黃色琉璃瓦的紫禁城更顯得高高在上,而那種居高臨下,俯瞰四方的威嚴,又帶來了強烈的壓迫感,使人們對高居在大殿上垂拱而治的帝王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十八世紀的英國使節馬嘎爾尼在進入北京時,這種感覺非常強烈,他在筆記中寫到:“在北京,路面寬闊,而房屋低矮,這正好與歐洲道窄樓高的大城市相反……紫禁城上面是用黃色琉璃瓦蓋的,這種突出宮殿高度的像金子似閃耀的黃色是皇帝專用的神聖顏色。”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與籠罩著強烈宗教神秘主義氛圍的歐洲古代不同,中國古人秉持的是儒家現實主義思維,帝王建造宮殿是為了今世享受,而不是向神靈獻祭,人生不過百年,他們不會容忍自己的宮殿像凡爾賽宮那樣建造八十六年之久。為了滿足既能快速建成,又華麗莊嚴的要求,只能使用土木來建造。

循著這種建築理念,隋朝僅用一年就建起了大興城,明成祖朱棣只用十幾年就建成了規模宏大的紫禁城。

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分分合合中,無論大一統皇朝還是地域性政權,都在不斷地興替,數千年來這是一種常態。中國帝王們雖然聲稱要打造萬世不拔的基業,實際上卻很清楚,所謂江山永固只是一種奢望。他們更知道,新朝一旦定鼎,必然要拆毀前朝的宮殿宗廟,剷除其王氣,所以古人並不指望他們建造的宮殿能傳至千秋萬代,只要能給自己提供安樂就行。明代建築大師計成在其著作《奪天工》中的觀點就具有代表性,他說:“固做千年事,寧知百歲人;足以樂間,悠然護宅。”

在長期以土木為建材的營造實踐中,形成了中國人對建築獨特的審美取向,即形態上要求輕盈靈動,裝飾上要求雕樑畫棟、飛簷斗拱,形成一種“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的視覺效果,而這樣的造型是很難用石材雕琢的,所以,中國人對建築的審美需求又反過來促使建築必須使用木材。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這種審美觀根深蒂固,以至於中國後來的磚石、金屬、混凝土建築在外形上也要模仿木製建築的模樣,比如南京靈谷寺無樑殿、山西五臺山顯通寺銅殿、民國上海市政府大樓等等。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其實西方也是如此,希臘早期是用木材建造房屋的,後來隨著技術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他們改用了石材,但仍保留木結構的風格細節,所以石造的希臘神殿被稱為“石化的木工”。因為希臘人是將木頭建築中使用的技巧運用到了石頭建築上,柱頂線盤上鋸齒般的垂直帶狀被稱為“三隴板”,代表著椽子的終端,下面的滴水裝飾則看起來就像是它們所替代的木銷。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英國人在上海外灘建造的匯豐銀行大樓,採用鋼架混凝泥土結構,可是外觀看起來仍像是他們所鍾愛的花崗岩建築。所以東西方對建築的審美都非常執著,哪怕促使這種審美形成的物質和技術條件已經改變,審美觀念卻沒有轉變。正是這一原因,使中國建築一直沒有脫離土木結構的發展軌道,西方建築的演進也始終沒有放棄“滾石”主題。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除了思想和審美方面的原因外,科學知識和技術條件的欠缺,也是制約中國石構建築發育的一個重要原因,建築大師梁思成就認為中國人使用石頭的技術不行、缺乏石頭之間的良好粘合劑材料,可事實上,中國古代缺乏的還不僅是粘合劑。

木材易燃、易腐蝕,用來建造宮殿難以長久儲存,在只考慮現世享用的情況下,這些缺陷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用來建造陵寢就很不適合了。因為在潮溼的地下,木材搭建的地宮很快就會因朽爛而坍塌,所以只能用磚石建造,而且皇帝從登基開始就要建陵,時間貫穿帝王從繼位到駕崩的整個過程,往往長達數十年,這也給使用石材提供了充裕的施工時間。

然而這些磚石地宮建築的水平與同時代的西方石制建築相比還是有差距的。為了獲得開闊的內部空間和承受頂部的巨大壓力,西方建築普遍使用巨石砌築的拱券和穹窿屋頂,西方建築可以說就是拱的藝術。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中國的陵墓建築也有著同樣的需求,到西漢中後期,中國的陵墓中也出現了磚石拱券技術,但無論規模體量還是技術細節,與同時期的羅馬萬神殿相比,還顯得比較原始和粗糙。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西漢中後期磚石墓

到了隋代,中國出現了趙州橋這樣的大跨度石制拱形建築,這在當時世界上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橋樑建築奇蹟。但是趙州橋的橋拱兩端起始高度比河岸低,產生的側向推力由河岸承受,而且橋面比較低矮,石材的搬運比較方便。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而西方拱券往往安裝在數十米的高空中,巨型石料的搬運需要起重裝置,可是中國古代一直缺少重型起重機。西方建築的拱頂還不是橋面那樣單一的簡形拱頂,而是將其旋轉一週形成穹窿,或者是交叉的十字拱,砌成拱頂的每塊楔形石料在三維空間中的弧度和角度都不同,如果不具備立體幾何知識,是無法切割的。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聖依沃大教堂園頂

而且為了將穹頂的側向壓力轉為垂直,穹窿往往是橢圓形的,這樣的計算比正圓更復雜,僅憑中國工匠一直傳承的經驗法則是無法砌築的。直到元代以後,隨著幾何知識的傳入和西方建築工匠的到來,這個技術難題才得以解決,明朝時,修建了採用拱頂技術的靈谷寺無樑殿。然而,中國工匠長期傾心於木結構技術,在石構建築方面的實踐相對較少,也缺乏足夠的專注和投入,所以在這一建築領域始終沒有達到西方的高度。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巨型石構建築?原因可能要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山西永濟萬固寺無樑殿

中國古代石制建築不如西方是事實,但不能因此認為中國古代建築不如西方。西方也有大量木製築,但正如中國工匠不善於砌築穹頂一樣,他們也沒能發展出像斗拱這種兼具架構和裝飾雙重作用的複雜木結構。而且中國古代在石構建築方面的缺陷,恰好證明了“文明西來說”是站不住腳的。如果中華文明的文字和青銅器技術是西方傳來的,那麼作為文明重要元素的建築技術怎麼可能例外?因中國古代沒有巨石建築就得出中國古代文明不如西方的結論就更是荒謬。美洲阿茲特克文明連成熟的文字都沒有,也沒有進入鐵器時代,卻也建造了巨石壘砌的金字塔,難道能說中華文明連他們都不如嗎?中華木結構建築從產生、發展、成熟並達到極致的過程,伴隨和見證了中華文明起源、發展的歷程,是人類建築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分枝,更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技術、工藝和美學價值在當今世界上仍然有著重要影響。